中美农业的差异,会在动态变化中位置互换吗?
眼睛盯着美国农业瞎对标,除了说明自己脑仁遗失,啥也说明不了。

美国农业的自然禀赋不是一般的好,适合机械化大农业的耕地面积大约47%。那条件你羡慕也没用。
中国三级台阶的地理特点,70%是复杂山地,阳光、温度、水、地形,适合机械化大农业的地方,在整个国土面积不足12.5%。
中国大部分,就是小农经济的自然禀赋。知识界很多“不食肉糜”的睁眼瞎,抨击说什么是文化选择,我估计他们分不清水稻和青草,头腚是否能分清都不一定。
能够用大型机械的地都用了,比如东北、新疆。其他的,自然条件、人口密度、成本因素限制用不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美国财政对农业大规模补贴,至今达九千多万亿刀。本来就无人化了,成本低,再补贴。美国主导了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也一手制造了数次全球粮食危机。

凡事有一弊,必兴一利。
全球变暖,中国降雨带北移,近十年可耕地面积向北推了一个纬度≈100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故中科院施雅风院士预测20多年后,中国西北、北方,干湿错位,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加,变成了现实。
打破了2000年400毫米等雨线的限制,高山仰止!
美国西部今年百年未遇的干旱,还会持续下去。中美农业的差异,会在动态变化中位置互换吗?这是下一个一百年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