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对轮魔改之路:共和国发展的辛酸与眼泪

2022-04-12 21:54 作者:Bear-H-熊博士  | 我要投稿

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可以直接查到的公开的资料,所以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场,具体历史将不会在这篇专栏里细说。

部分数据可能有谬误,如果您发现了此类问题,请在评论区友善,平和的回复我,谢谢。

引言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一辆神兽级别战车,她,脚踏五对轮;她,改型吓死人,她与性能落后而被称为“飞行铅笔”的歼8,“海上博物馆”的051在极长的时间里守卫共和国的国土,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可是她在技术上的落后让中国人吃了亏,不得不含着泪在艰难的环境中砥砺前行,并默默陪伴了共和国的国土几十年。

而她也因为在某些军事游戏中及现实中改型非常之多,以至于“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五对负重轮”的梗在军迷圈中耳熟能详。那么毫无疑问,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59式。


浩荡历史,进步之时

59式毫无疑问是在共和国的国土上服役时间最久的坦克,要追溯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1950年《中苏条约》的签订开始,条约生效后,苏联向中国提供各种技术支持,随后在1956年,苏联同意对共和国援助T54A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

T54,可以看见炮塔上没有红外大灯,这是外观上与T55的最大区别

在此背景下,共和国的第一座坦克制造厂:617厂,也就是后来的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在包头被成功建立了起来。在双方努力下,第一批59式的生产工作成功于1958开始,工程代号WZ-120,并于1959年参加了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阅兵仪式,这也意味着建国后共和国的第一种主站坦克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T54A虽然不是苏联当时最先进的坦克,但相对同期其他坦克仍然属于先进的范畴。此时如果你不是非常了解中国的坦克发展史,你可能会疑惑于一辆还算先进的坦克会为什么成为共和国服役时间最久的坦克。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


变故如流水,技术上断腿

六十年代初期,因为某些原因(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可以去看客观的科普去补充,本篇因为篇幅原因不细讲)中苏关系恶化,昔日的老大哥把手一挥,断掉了对共和国的所有援助,59式的生产也因此在技术上断了腿,而主要的问题之一便是一种镍合金装甲钢。在共和国军工人的不懈努力下,最后靠着稀土合金装甲钢的工艺攻克了59的生产难题,于是在1963年共和国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化生产59的能力。但是此时第二代主战坦克T62已经量产,更加先进的T64也即将定型,而59仅仅是第一代主战坦克,所以说,59是一辆从出生就落后的坦克。

T62,典型的苏系锅盖头设计,并且是苏联最后一辆有给步兵留把手的坦克(图中为T62M)

59式的种种缺点使其不能非常舒服地让解放军作战,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1. 没有炮塔吊舱,乘员在炮塔内不随着炮塔旋转,增加作战压力,不利于持续作战。

  2. 悬挂系统有点……颠?啊不,是非常非常颠诶诶诶诶诶诶额啊,乘员舒适度低,非常不利于长途移动或作战。

  3. 没有双向稳定器,不能在行进间射击,使得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车长不得不探头出来用机枪射击。

  4. 没有红外夜视,夜战能力极弱

不过59式倒也并非始终毫无改进,在这条魔改之路上,69因一次冲突诞生了……


缘起珍宝岛

在1969年,中苏发生了一场关于珍宝岛所属问题的局部冲突,也正是中苏珍宝岛冲突,关于这场冲突,我在此不做评价和详细介绍,有兴趣了解请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二季第五集了解这部分历史。

总之,在这场冲突中,一辆苏方T62在遭受数枚40火的射击及一枚反坦克地雷的爆炸后,履带断裂,失去作战能力,车组不得不弃车逃跑。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示的T62,可以看到115炮的抽烟器与之前T54/T55上的不同

于是,这场局部冲突戏剧性地演变成了双方对这辆T62的争夺战。而随后的事态发展更加富有戏剧性:苏方派出爆破小组企图炸毁坦克,但是未能成功,最后在双方炮火的“不懈努力”下,这辆T62因冰层被炸碎而沉入了水底。苏方便设立狙击点,企图阻止中方打捞,但是中方另辟蹊跷,派出了蛙人,成功从水下打捞走了这辆T62。在对这辆车进行了研究后,终于在1970年,69式样车被制造出来。

69式,与59外观上的区别主要在于炮管抽烟装置与红外大灯

对比于59,新制造出来的69身上的技术改进主要有三点:

1.双稳,可怜的59只有单向稳定,并没有行进中射击的能力,从T62身上得到的双稳技术为五对轮家族的添上了一块重要的拼图,从这时候起,五对轮家族才不用可怜巴巴地靠探头出来用机枪射击了。

2.滑膛炮,解放军根在研究了T62上的115毫米滑膛炮后,意识到了滑膛炮所具有的优点,比如可以发射俗称钢针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

APFSDS

钢针这弹种,可以极大地提高弹药的穿深,但是由于动力学上的原因,钢针在飞行中因尽量减少自转,故主要用滑膛炮发射。但是69上面的滑膛炮仅仅只是原来的100炮去掉了膛线,所以实际效果甚至不如原来的100炮,所以69-II上面又换回了线膛炮。

3.主动式红外夜视,69得到了T62上面的主动式夜视系统,即用红外大灯照明后进行观瞄的方式进行夜视。

总体上来讲,69式虽然相对于59有许多技术进步,但此时已经是70年代,面对的对手是已经是为三代主战坦克的T72,而69仍然属于第一代主战坦克的范畴。并且69无论是火力,防御,还是机动都无法与同期的坦克对抗。不过所幸的是,70年代中后期,因为某些原因,五队轮家族的火力勉强得到了补充……


东车西炮,时代味道

在七八十年代,共和国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段“蜜月期”,在这期间,西方技术基本上是以“只要钱够,想买就买”的态度向共和国开发,而在这段时间里,解放军陆军引进的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之一便是dark♂英deep国的105毫米L7线膛炮。

L7线膛炮,图中可以清晰地看见膛线

这门炮对共和国的制炮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门炮的制炮技术甚至影响到后了来96式及99式上的125毫米ZPT-98滑膛炮,而15式轻坦上身管极长的94式线膛炮本质上也是L7PLUS版(当然94式穿深远超原版L7),不过L7与后来的几门炮的一段故事并不是今天的重点(有人感兴趣的话我可以专门写一篇介绍),让我们重新回到五对轮于L7的羁绊上:1981年,第一辆换装了L7炮的59原型车被制造了出来,这便是59-II。

59-II,可以看到装备了L7炮

而59的兄弟69后来也同样换装了L7炮,被称为69-III,也就是79式坦克,并于1984年参加了共和国建国35周年阅兵仪式。

但是与此同时,苏联的T72已经大量列装,甚至可以说是泛滥的程度了,T80也在到来的路上了。可混合了西方技术的59-II和79仍然属于第一代坦克,面对苏联五万辆坦克的钢铁洪流,解放军手中的坦克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不上,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和国不得不维持500万常备军及千万民兵来捍卫人民的安全。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境遇,是这样的:

“你能抵抗那五万钢铁洪流多久?”

“72小时,而且,那是他们从我身上过去的时间


结语

在共和国后续的坦克发展中,从80式开始到88C(96式),再到现在到99A,共和国的装甲力量不断诞生新锐,五对轮也因此慢慢退出了历史。但五对轮的身影在共和国实力不够强大时保护了共和国,而她的发展也正是是时代的缩影,当我们在享受现在的祖国的繁荣富强所带来的美好与爱时,我们也应回忆先辈们在艰难的岁月里为人民,为民族,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

那么,五对轮的故事结束了吗?

QN506火力支援车

也许吧……

正文完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将立刻删除

五对轮魔改之路:共和国发展的辛酸与眼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