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审视一下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
消费品行业的不断迭代,显然不是一个热力学稳定的事情,而是一个动力学偏好的,过程性的结果。这些消费品包括例如汽车行业,手机行业。
以汽车行业为例,除去那些成为拜商品教性质的汽车爱好者之外,使用价值来说,显然通常是不需要超过一辆车的;对于需要汽车之人,从没有到拥有,这是一个不奇怪的消费过程;车辆的更新,无非出自于购买者1.产品使用年限到达 2.价值期限到达 3.自身阶级的跨越对于身份地位的体现 。
从最简单的情况考虑,假设人们对于保佑汽车的需求不变,如果只有产品使用年限到达,那么汽车的年需求量r 是一个人口n 的函数 r = a * n ,其中参数 a是人均保有率k的函数,与汽车更新年限有关, a = f(k) ,也就是代表着汽车的更新需求;回到汽车行业发展初期的阶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逐渐开始有购车的需求和能力,且不考虑更新情况下,那么我们可以写出 发展初期年需求量 r初 = d (n*k) / dt。
当人们对于保有汽车的需求不变,人均汽车保有率大体不变时,年需求量就可以写成: r= f(k)n + k * dn / dt ,其中dn / dt即为年人口变化量,年需求量也趋于稳定,也就是所谓的存量市场。
而从初期到这个稳定期的转变发生时,可以视人口不变,主要取决于人均汽车保有率,r= f(k) n + n dk / dt= n (f(k) + dk / dt)。在此点之前,人均汽车保有率逐年增加,年需求量逐年增加,在此点之后,人均汽车保有量不变,年需求量趋于稳定。
从汽车制造企业来看,
当所有产品都可以被卖出时,同样的机器和人手,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时,制造越是接近产线正常工作的效率上限,越是能够平摊机器的成本。同产线生产的产品越多,每产品成本越低;同产品的产线越多,每产品的员工训练等附加成本越低。
在市场对产品有需求时,生产的产品越多,销售的越多。
生产的产品在不能被全部销售的情况下,销售的产品越多,未能销售的部分的成本越小。
在不亏本销售时,销售的产品越多,利润越高。
销售的产品越多,其它企业的同生态位产品销售机会越小。
获得的投资越多,越能扩大产线。越是扩大产线,产品就越多。
与拥有同生态位产品的其它企业相比,销售机会越大(通常不是利润最大),获得的投资越多。
利润和投资(资本)可以被用来转化为长期优势。例如研发、宣发、更好的市场调研、更多节约成本的机会。
换言之,对于同一生态位的产品,在没有一切约束的情况下,赢家通吃。当然这是一个过于理想的条件,但对于一个发展初期的行业,年需求量不断上升,而新兴的产线没有能够满足全部市场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产品都一定是盈利,大家有能力的撒了欢的下产线。而投机性的点在于,尽可能地占据市场,凭借资本尽可能地增加产线,凭借更低的每产品成本压低产品的价格,乃至于最暴力地,通过倾销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占据市场。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若干年,可一旦某产品的需求量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更多的产品不能带来更多销售,产品的简单增加只会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这种时候需要想方设法在短期内降低未销售的产品,第一种最直接的想法是降低生产的产品数量,可是很可惜无论是降低产线或者降低单位产线的产量,带来的结果都是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
第二种,增加需求量,从历史上看,无非采取几种行为,1.销售他国,因为这种增加是瞬时的转移,他国往往有着自己的市场环境、消费习惯、自己的产业;如果有这种需求则除了他国的本土产业以及外汇以外皆大欢喜;如果他国市场饱和或者没有,一般通过殖民 2. 借助一些物理手段消灭竞争对手,显然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大多被禁止的。 3.刺激增加需求量,通过一些消费文化的产生来影响产品的人均保有量,或者直接一些,制造恐慌来刺激囤积行为,当然显然也不是那么的符合道德和法律。
在没有那么好的方法来短期内降低单位成本的情况下,大家纷纷选择止损,那么衍生出来的便有通过让一部分产品消失来刺激价格的增长;当然,我们显然知道这是存在逻辑问题的,也就是并不能真正地降低成本,是一种刺激商品价值增长的营销手段,而且这种增长也是十分短期的,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所在:产线还在,机器还在,挨过初一 怎么挨过十五呢?
仔细考究,除非真正垄断了一个领域,拥有了绝对的议价权,那么这种资本运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期许通过未来的利润来吸引目前的资本,如果真的垄断了,可以通过慢慢吸钱来偿还;如果不能垄断,由于一定会到来的平台期,那么一切野蛮增长的产业一定会带来一次骗局破裂。那么从结果来说,要么是一个绝对强力的存在垄断了一个行业;要么骗局破裂,资本撤出,留下一些苟延残喘的企业想办法地去除了过剩的产能,进入平稳发展...了吗?
这是只考虑一个行业的情况,
大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多种类的产品,具备更好的跨行业的能力,能够更平稳地将产能转移到其它产品去;
大的企业资本更多,相对抗打击能力更好;
运行状态良好的企业可以兼并运行状态不佳的企业。
所以在这种不受约束的情况下,长时间来看一切行业的发展结果,只会是垄断;资本更多的大企业十分乐意过度地生产,甚至十分乐意直接撞上平台期,如果小企业也要过度地生产,那么撞上平台期地到来便很难抵抗大企业的收购;如果不过度地生产,便不可能在成本上和大企业竞争,没有资本就少有发展的能力,在平台期到来之前便苟延残喘,直到相对的垄断产生而迎立他们的王诞生。小的企业的唯一活路只在于或如何兢兢业业扣出资源来增加自己的产品多样性,祈祷在市场饱和前有一个能够相对轻易转移的产品或者行业,或者大企业误判产业前景让自己在市场饱和前钻了空子取得胜利,加冕为垄断者。
从社会层面来说,在初期我们是乐于见得一种产品和产品的生产增加的,前者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后者需要劳动力创造了工作岗位--但请注意,关于工作岗位,这里是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在里面的。而随着产业的发展,我们希望看到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价格的下降,所以是十分乐于看见产品之间发生竞争的;我们应该不希望重复购买功能相同的产品,或者用更高的成本来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在于他对于社会是没用的,近似于私人收税。由于垄断以及行业发展最初期的那种简单数量的增加往往带来的是竞争的缺失,所以通常是被否定的;而消费文化,比如品牌和功能相似的迭代,更多只是企业制造的需求,或者是企业一厢情愿以为制造出的需求,实际上还是要全社会来为这种不创造新价值的行为买单:在经济上升时,似乎真的凭空造出了需求;在经济停滞之后,不乏有出现降级现象--不过就是一种类消费文化产品罢了。而消费文化,在目前笔者看来,不过是更早的历史中的歧视与优越感的延申罢了;我们应当把歧视称作一种文化,应当被放弃的文化。
这些工作岗位,似乎成为了这种过程的免死金牌,这只是一种贫瘠的假象。我们应该注意到,显然我们的生活远没有达到“黄金国”的水准,也就是说多数人仍有许多诉求没有被满足。未满足的诉求,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就是产品供不应求。比如承认欲,比如探索欲,比如食欲,当然我不否认这是一种欲望的降级,成为了随时可以被满足的需求;再比如加班的人们希望不加班,希望有一个好眠,希望不用挤地铁等等等等。有些人的需求被满足了,甚至无法想象那种挤地铁的狼狈;有些人甚至在生活中谈不上地铁,更不必说加班。这与工作岗位有什么关系呢?在于这些我们的需求,确确实实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让更多的人被满足有没有可能呢?为什么不呢?
在于没有足够的人去做这些事情,而阻碍这种流动的是那些被创造的工作岗位,以及劳动者的机会和技术壁垒。我们可以让这些在被创造的岗位消耗生命的人,去通过一个技能学习的成人教育机构,去流动到我们存在短板的职业上去,大学本应承担这个职能。我认为,寄托于考试来实现阶级流动是不现实的,而应该通过专业的职业教育来允许劳动者自由地切换自己想要去地岗位,这才是拉平所有岗位的地位的方法;现状下,如果选择专业一步走错,对于一般人而言路线是定死的了,可是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这些专业的人,怎么能够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该专业呢?
关于再教育的机会的论述,择日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