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制造一门9.45寸重型迫击炮,就会有一支恩菲尔德步枪被杀害

2020-12-05 22:05 作者:疯狗的轻武  | 我要投稿

写这篇文章是有个兄弟发了张照片给我,问我上图这个阶段的恩菲尔德是干啥的。起初我还以为是一战时期用来堑壕内作战的自制短款恩菲尔德,但想了想不对,短恩菲尔德没必要在膛口上螺纹,而且握把处也不需要弄这么个耳轴。查了以后发现这货居然是迫击炮的发射机构...所以特地水一篇这个。

话说迫击炮这玩意出现的很早,在15世纪的攻城战中就已经大量应用。但到底是谁发明了迫击炮就无从说起了,反正韩国人说这玩意是他们一个叫崔茂宣的人在14世纪末发明的,这个没问题啊,毕竟韩国是宇宙起源国

但等到火器普及之后,城墙这玩意变得地位越来越低,而设计用于攻城的迫击炮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以至于在18-19世纪,迫击炮在战场上非常没存在感。直到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开打,才让各国重新重视这种曲射火器。

回到主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枪、堑壕、铁丝网成了攻方的噩梦,如何在进攻之前尽可能摧毁敌方防御设施成了关键。当时两方的一线堑壕往往只相隔大几百米,因此用曲射弹道、装药量大的迫击炮才是王道。

1915年,法国人设计了一种重型迫击炮Mortier de 240 mm CT/LT,Mortier是法语迫击炮的意思,CT和LT则是Court de tranchée和Long de tranchée的首字母,意味着短堑壕型和长堑壕型,区别是身管长度不一样,发射的炮弹和发射药也略有不同。

这种炮贼好使,能把80多公斤的炮弹啪的一下以145米/秒的速度送出去,不快啊,但装药多啊,足足有40公斤的TNT,一发下来闪都来不及,相比被吹成神的苏联152mm高爆弹里头只有6公斤多的炸药。

法国人这重迫往往被安排在前线的坑道里,那群炮兵没事儿就烤火吹牛,有事儿就朝对面德军阵地来几发。这种好东西自然是被各国追捧,包括美国、意大利、奥匈、德国后来都纷纷山寨了这款240mm重迫,英国自然也不例外。

英国版的炮管长度比法国的要短一些,但炮弹质量也要轻一些,69公斤,所以射程和法国的长管型一样,都是660-2200米这个范围。炮座瞄具之类的也大体一致,但是发射方式不太一样,法国的是炮弹从膛口装,但发射药从后膛装,用的是一个带发射药和底火的铜座,类似下边这种。

而英国同样是炮弹从膛口装,但发射药也是从膛口装,这样就不需要开闭后膛,整个结构显得非常简单。而且点火方式是用恩菲尔德,也就是文章开头那个图片中的短老李发射空包弹点燃炮管发射药,而枪口那个螺纹就是用来固定在炮身上的。

这玩意的炮弹非常粗壮哈,所以英国人给它起了个绰号叫“飞猪”,别说还挺形象的。

英国的这批9.45寸重型迫击炮于1916年装备,但双方后来发现这堑壕战打成了蹲坑战之后已经失去了战争的本味,无非就是两边人每天日常在战壕互相问候对方家人,偶尔的一次进攻都会造成攻方极大的人员损失,所以大家也都不主动了,重要的指挥部、仓库也都搬到离前线较远的地方了,一线的炮兵阵地,碉堡布阵也越发的稀而散,因此这种240mm口径的重迫在一战僵持期间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每制造一门9.45寸重型迫击炮,就会有一支恩菲尔德步枪被杀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