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7版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为什么失败

2020-12-28 22:53 作者:胡戈瞎拍  | 我要投稿

最近因为要拍恶搞短片的缘故,看了2017年的真人版电影《攻壳机动队》。

这部电影评分不高,票房也亏了。

网友们对它的诟病是没有拍出原著的精髓……之类。


事实上,就算是拍出了原著的精髓,在票房上也一样会遭遇失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95版的《攻壳机动队》在票房上就是失败的,没有收回成本,虽然它在口碑上相当不错。

而2017版《攻壳机动队》则是票房、口碑双失败。


在我一个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看来,这部电影在故事上比较乏味,很多设定也没有讲清楚,导致我看不懂。比如,她怎么会消失的?她为什么要消失?她在打人的时候明明是现身的,那之前为什么要玩消失?她不用消失效果也一样啊。

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电影过于照顾原著粉,把原著粉当成了主要观众,认为大家都懂,所以不用讲。

这犯了高成本电影的一个大忌:只考虑了小众人群,没有考虑普通大众。

漫画、动画的成本才多少?粉丝愿意买单就赚了。

真人电影的成本有多少?你卖给粉丝?不亏死才怪。

在我看来,凡是讨好原著粉,不针对普通观众进行大改的电影,在开拍前一只脚就已经踏上了失败之路。


故事的乏味主要来自于主角的主动性不够,没有做出关键选择,都是被剧情推着走(实际上做了选择,但当时的代价太轻,给人感觉就是被推着走)。

很多原著粉总是说《黑客帝国》怎么借鉴《攻壳机动队》,但你们看看《黑客帝国》里的主角Neo,那是真正做出了关键选择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才会被普通观众所喜欢。

这里插个题外话,有些人说《黑客帝国》是受《攻壳机动队》的影响而拍的,我是不信的,所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黑客帝国》的项目早在1994年就已经启动了,Wachowskis兄弟获得了拍摄合同,说明剧本早就写完了(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年写完的),1996年就开始物色主角。而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是1995年上映的。显然《黑客帝国》至少在故事上是原创的。那具体的“管子”之类的东西是不是借鉴了《攻壳机动队》呢?从我获得的早期版本的剧本来看,剧本里就有“管子”之类的设定,而且你理性思考一下,培养皿养的大活人,是不是不可能不插管子?所以管子之类的东西不管有没有前人作品都是必然会有的,不可能是受什么影响才会这么设计。

为什么《攻壳机动队》的主角没有做出关键选择呢?

真正的选择是主角可以选择A,而他却选择了B,而且在做选择的时候观众就已经知道他将要付出重大代价,这个代价不是之后才看出来的,是当时就已经感觉到了。

比如《黑客帝国》的Neo,他可以选择留在这个世界里,这是更舒适、更安全、更合理的选择,他这么选,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不对,而他却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进入另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且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观众就已经感觉到他要遭罪了,因为之前就糟了很多罪,还要继续跟着这帮人一路走到黑,那肯定还要面临更大的危险。后面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可以选择放弃队长,保存力量,他这么选,是按照规则行事,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不对,而他却选择了救队长,而且在做选择的时候观众就已经深深地知道他要遭罪了。

那我们再看看《攻壳机动队》,她有选择吗?有。也是两次,第一次是她选择做脑潜入,但问题是,观众根本没觉得这是多大个事,或许原著粉知道,但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我是看不出来的。就凭工程师和队友在那空口讲这个很危险吗?没有画面啊!后面终于有了直观的画面,观众这才觉得“哟,还挺吓人的”,但这也是后面的事情了。第二次选择也就是“叛变”,但问题是,这个“选择”太不明显了,因为在她面前其实只有一条路,她的“叛变”是被九世和大反派推着走的,她如果选择不叛变,那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不对的,而《黑客帝国》的Neo选择放弃队长可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这样他的选择才是真正的选择。


那么这部电影能改好吗?

高分不奢望,但从票房角度是有很大改进余地的。

这部电影要想回本,要么大幅度降低拍摄制作成本(显然不可能),要么把电影大改到可以拿到高票房的程度。

电影的故事其实是探案类型。而探案是很难拿高票房的。要想拿高票房,就必须转成动作类。其实探案还是比较容易转成动作的,因为两者的模型都是“到一个又一个地方去寻找线索,直到找到最终的目标”,如果每到一个地方是静悄悄地暗中找线索,那就是探案,如果是大打出手明着抢线索,那就是动作。为什么大家都觉得《007》是动作片?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原著粉说这部电影打得太多不如原著有思想内涵什么的,但在我看来恰恰是打得不够。花这么高的成本拍电影,首要任务当然是回本,探案怎么能回本?当然要动作!

改成动作类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主角从头到尾都面临危险,因而对主角做关键选择的要求会大大降低,不做出关键选择也可以!《007》就是这样,有人诟病过007没有做出关键选择吗?没有。


最后说点题外话。其实日本漫画一直在“坑”好莱坞,感觉好像粉丝挺多的,一拍才发现很难回本。为什么呢?因为日本漫画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设定大胆,但合理性不足,难以让普通人接受,造成粉丝很喜欢,普通人没兴趣的局面。

二是故事层面对普通人的吸引力不足。普通人喜欢什么?喜欢打啊!跟坏人打(动作、超级英雄),跟灾害打(灾难),而且要可信。

日本漫画因为成本低,不需要普通人喜欢就能盈利,所以这俩问题在他们以及粉丝看来都不是问题。好莱坞就是这么被“坑”的,觉得观众不在乎合理性和故事吸引力,但上映了才知道,普通观众恰恰就受不了这个。

2017版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为什么失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