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狡猾算计的爱,连一分钟的美好都没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心理描写大师茨威格的代表作,这是一篇让诸多著名学者都拍手称赞的惊人杰作。这是短篇小说,细读也能半天看完。
一个13岁少女遇上R先生,便开始一生追求爱情的旅程,她在弥留之际写下了这封信,向爱恋之人吐露多年的爱恋和辛酸。
在这篇小说中,茨威格抽丝剥茧地袒露了陌生女人在这场可悲的爱情独角戏中的各种内心欲望和冲动。这篇小说女主人公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不仅让茨威格心生怜悯,也让无数学者和普通读者动容,这是一场怎样刻骨铭心、飞蛾扑火的爱情,陌生女人用整个生活和自己的生命去默默地爱着作家,作家却一无所知。
陌生女人才在临死前哀叹:“你没有认出我来,那时候没有,永远,你永远也没有认出我来。亲爱的,我怎么来向你描述那一瞬间的失望呢——当时我是第一次遭受到没有被你认出来的命运啊,这种命运贯穿在我的一生中,并且还带着它离开人世。”
因为这部小说非常出名,所以总是被搬到大荧幕上,在精致的光线里,看起来很美好。
似乎有些女性,会沉醉于这样的爱情,迷恋于那份痴情,可以让自己柔肠百结,或者迷恋于“我爱你与你无关”的这份洒脱。
但是这份痴情在我看来,没有一分钟是美好的。这位女士的付出和生命,告诉我人间还有这样如狗般喘息挣扎、又扭曲如蛆虫一样的存在——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她自己自苦又自卑。
特别说明,我如此毒舌,与贞洁这件事无关。戏说乾隆的沈芳有句台词大意是,桑间濮上,两情相悦,这种事可以轻轻放下。
第一,爱是心智清明的产物,可惜这女孩没有。
这位个女孩,在遇到这位作家之前,自己活得没意思了,讨厌身边的一切。确实世界对她不那么友好,单亲家庭,穷困,没有朋友。所以她说:“我这一生是在说起来,是从认识你的那一天开始的”。然后她就抱怨,抱怨自己的母亲是个寡妇,是个穷酸的会计员,而周围都是讨厌的人。这些抱怨画面感很强,但是总而言之就是穷。
所以这份爱,从一开始就带着极强的功利性——我希望有人帮我摆脱这种困窘的局面,我渴望有人拯救我离开当下不想要的生活。而我自己,是无能为力的,等着你来。
然后,只是这个成年男人对13岁的她说了一句谢谢,她就感觉自己被宠爱着,被怜惜着,哪怕看到这个男人对普通的女店员也这么温柔注视,仍然单方面宣布,我是你的女人了。


第二,这位女士的爱,其实夹杂了很多物质和欲望,但是她自己不承认。
在长篇的描述中,男作家在女孩严重是优雅的,而这些优雅,总是要通过物质基础来承载。比如男作家的穿着、家居、拥有的书籍,精致的家具、大幅的油画、还有雕塑类……
女孩向往着男作家的一切,包括书籍。而这里的重点是,您的书都好贵,而我自己只有十几本破烂又便宜的书。
因为穷,这个女孩裙子上有个洞,但是她特别怕被男作家看到,每次都小心的遮住走路。
其实这份对物质的渴望也不丢人。我个案辅导中,就有一心想做中产阶级太太的女士,那么分析清楚竞争和自己的能力匹配,争取也没问题。
但是这个女孩,明明这份渴望中有物质要素,却还是通篇将其包装成一种非常纯洁的爱,就是我不求回报,我只是爱您。
而这位女士的举动,看似人畜无害,实则处处透露着欲望:““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每一小时都是生活在你的身上的。啊,我干了多少傻事!我去吻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手,捡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在我心目中它是神圣的,因为你的嘴唇在上面接触过”。““因为由于我自己毫无节制、时刻不停地想着你,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幻景,以为你也一定常常想着我,在等着我。”
我觉得这位女士不仅要回报,还要很多——
第一,她其实下意识的渴望男作家的社会阶层,帮助自己摆脱童年的困境。
第二,她还渴望成为男作家的施恩者,因为通篇信件,她强烈的希望男作家认出她来,但是她却不说。她希望的是,自己不表达,男作家猛然间说“哎呀,原来是你”的场景。所以哪怕与男作家前后啪啪几次,哪怕男作家曾经恍惚的问“我们是不是见过”,她都咬着牙否认。这是一种极致玛丽苏的狡猾和欲望。
这种索要非常狡猾又强烈,因为这封信,有多处以“我的儿子死了”为开头。明明在信件的最开始就说明这一点了,这个女人还是多次认真的咏唱——似乎要抱怨或倾诉,必须用“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作为开头,才能说下去。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然后讲述自己的少女时代如何暗恋。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然后讲述自己为了生孩子吃的苦受的罪,还有对您的爱
我的孩子死了……然后讲述自己也病的快死了。(不知道为什么,图片插入总是乱了)
我很尊重的一位性别专家(天津师范大学王向贤,著作《性别来了》),这样评价这段关系:这种不尊重对方、不肯给予对方知情权和选择权的爱不是两个主体之间的爱,而是将对方打压为无力决定自己的需求、懦弱的他者,用自己的擅自决定造成对方的无知、懦弱,并以此衬托自己的高尚和道德优越感。在陌生女人与男性作家的故事中,其实也蕴藏着这一层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陌生女人先将男性作家想象成彻头彻尾的自私之人,然后再自己决定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并用不求回报、爱得纯粹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哲学上说,神化自我是跌入深渊的第一步。这个女人,为自己营造出圣洁的光,并在这种光芒中自我感动。但是这种圣洁的光,并不能掩盖光下面的物质欲望、空虚和嗷嗷的嚎叫。
第三,为了这份爱,我不要全世界了。
罗密欧与茱莉亚对抗权威的爱当然让人感动。但是罗密欧和朱丽叶要走在一起,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并不是抛弃世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这个女孩因为幻想这份爱能拯救自己,所以主动抛弃了世界。
这个女孩,原先成绩不好,但是因为作者喜欢看书,所以就拼命看书。看到这里我还觉得也许事情能积极发展。但是并没有,她看书并没有看到书中的知识和世界,只是渴望作家的垂怜。后来她母亲再嫁,从文字看,哪怕是不喜欢,从这个女孩的文字也能看出,继父人不错“性情平和”,而且对她也很好。但是她讨厌这些,每天愁苦不堪,坚持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没有作家,我不能开开心心的生活——真不知道她的母亲和父亲欠她什么?
第四,男作家并没有被感动,但是请男性读者不要跟着骄傲。
而收到这样几十页的长信后,很遗憾也很讽刺,这位男作家,还是没想起来,这人究竟是谁呀。
他收到信的时候,漫不经心。
信中详细的阐述了相逢、上床、再次相逢等过程,而这位男士还是没想起来。毕竟这些事情也很平常,遇到一个女孩,看上了就一夜或几天,最后一次更是误会这个女人是要交易而支付了钱。而连续几次的相逢,这个男人从认出她来,每次都当时陌生女性进行烈焰。
最后看完信,这位男士虽然不再漫不经心,但是我猜想,最多就是变成他的一份谈资而已,给自己本就荒唐的人生,增加更加荒唐的一笔。
而遗憾的是,这个小说被一遍遍拍摄成电影,男人和女人似乎都从里面看到了一种满足——女人感动自己,男人希望带入这种艳遇而沾沾自喜。
这也好像是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如果认真的看这原著,会看到虚伪又懦弱的振保最后堕入深渊的痛苦。而网上,总是带着一丝玩味,觉得一个男人周旋在红白玫瑰之间,艳福不浅。这种误解,不仅无聊,还说明,生活中有一种根本学不会关怀的粗糙。
最后,茨威格写出这样的小说,是为了揭示悲剧,而不是一场艳遇,然后通过悲剧,表达自己的慈悲心。
在关系中,因为没办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渴望通过对方投射自己价值,这种情况很常见。
我在职业辅导中,偶尔也会听到柔肠百结的恋爱,虽然我不专门做情感辅导,但是既然说起来,我也会建议,确认自己的感受,爱就追求,不爱就离开。但是我也发现,很多年轻姑娘,就好像《巴黎圣母院》的埃斯梅拉达一样,“爱情就好像空气一样”,离开一分钟就会死。但是埃斯梅拉达对军官菲比斯的爱慕,真的纯洁吗?在我看来,无非是“我的体制内制服男友”罢了。
哲学上讲,确认自己的存在并加以证明,是人生命中最深层的需求。那么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人会有很多手段——
要解决人类的难题,推动社会发展,明显的难度太大风险太高,
要努力工作得到好评晋升加薪,显然也是好事多磨的过程。
而要谈一场轰轰烈烈且撕心裂肺的爱情,只需要一点荷尔蒙就够了。
最最后,我推荐复旦大学梁永安的爱情成长课程。梁老师说:
如果你暗恋过,那么不丢人,在暗恋中培养自己的韧性和长情。
爱情是战略层面的,当然要大气,不是小算盘,那种一分一毫的算计,思绪太多,就会变得太沉重。
我大胆的拆解一下这份战略层面的大气,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第一,爱从来都是心智清明的产物。而心智清明,首先是爱自己,为自己负责。
第二,不要让自己为了爱情陷入孤岛境地,保持家人、朋友、或者其他社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