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成立以来的一件大事

各位「甲方」好,我是厉害。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微信和私信中收到了上百万次的选购问题。
而现在,为了更好更健康地做评测和回答大家的问题,我们决定开一家店,直接上架我们评测出的好产品。淘宝店名,就叫「先看会员店」。

进入店铺
👉 8¥0.0£goGsXtVQYTq₴¥/ 👈
我们第一批上架了 显示器 和 钢化膜 两个品类。即将上架的是人体工学椅。
显示器 覆盖了¥800 - ¥3000 的主流价位;钢化膜 覆盖了华为、苹果、小米、一加等线上热门品牌。
如果刚好有你想买的品类,可以先领取优惠券,再下单。

如果你暂时不着急买,也邀请你来一起看看,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
在过去的 18 个月的时间里, 我们积累了不少粉丝。

先看为什么会这么顺利?是我们拆解了电子产品?是我们用心地把电视搬进了湖里?是我们用大半年时间做了扫地机横评?
这也许是我们做得不错的理由,但「先看」对于大家最核心的价值是,

可问题也出现了。今年以来,我们横评的出片速度,肉眼可见地放慢了。
我们团队只有 23 个人,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做了 25 个领域的横评视频。每一个横评背后,我们几乎都有完整的测试流程,采买了大量的测试仪器。但很可惜的是,开辟新横评,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多余的人力维护老横评,更不要说也没有多余的预算,去采买今年换代的新产品。
即便依靠我们的视频引流,累计卖出了超过 10,000 台显示器,7,000+ 个吹风机,以及上万个 TWS 耳机,但现在我们每个月的电商平台分成,还不到 1 万元。
如果我们要维持现在的团队规模,就意味着我们每个月都要有商业合作,才能保证现金流不至于断掉。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当「横评」无法养活团队时,那么,

客观地说,当先看的服务对象不再是你们,而是厂商和品牌时,那么这就不再是一家帮助你们选购的百万粉丝 UP 主,而早晚会成为一家百万粉丝的广告公司。
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

摆在一个自媒体团队面前的盈利方式有很多,但基本可以归纳为:卖流量、卖产品、卖内容;对应的就是广告、电商、内容付费。

而难度,是依次递增的。最健康的模式当然是,依靠内容本身付费,这条路目前还不成熟,而且与我们「想分享给更多人」的意愿相违背。
而电商,可能是最适合与横评相结合的方式。而且,有以下这些好处。
首先,只有当我们像店家一样,花自己的钱,购买时下最新产品,才能彻底解决我们评测样品的「独立性」和「实效性」。
其次,为了维持店铺的口碑,我们会本能地需要「真实的用户评价」来调整我们的选品维度。
最后,在解答你们选购的问题,我们才能更接地气的了解到「大家选购时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最终的成交,来获取合理的利润。

开店,毕竟是一个盈利的行为,但是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横评探索出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给自己的店铺定下了三条原则。

举一个例子。
我们上架的第一个品类是显示器。上架的流程是从 1052 款显示器中,海选出了 100 多台,结合参数和价位自费购买 39 台,并在先看的光学实验室进行了 70+ 项测试,根据我们的打分系统,最终上架了不同价位的 7 台显示器。

所以现在你可以在产品页中看到,我们在每一个价位推荐的显示器的数据和打分,以及同价位平均水平是多少。

而且,你可以随时咨询我们的客服,他们参与了产品的测试与调研,可以回答很多产品细节以及关于选购的专业建议。
我们会按照季度以及市场更新的情况,继续购买新的产品,并且一直更新下去。

最后,开店对于我们来说,是将横评作为一个健康的商业项目去运营。只有健康的活下去,才能持续高频的输出独立的观点和建议。我们也可以借此将我们一直希望完善的数据库打分体系落地。我们希望以这种相对透明且真诚的方式,将横评内容体面地、长久地做下去。

我们的电商团队,在成立初期人数很少,也会有资金和人员上的压力,所以目前客服回复以及发货时效暂时还没法做到最好。我们发送了第一批无门槛的优惠券给大家,两个月内都可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