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撤回精力,转化焦虑,成为内在提升的动力,开源节流

我是95后,手机也是一直处于静音状态,微信没有提示音,看消息回消息都随缘[喜极而泣]主要也是别人没什么急事找我[喜极而泣]
像这种常常被转嫁小孩子不能承受的焦虑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无边无际的自恋妄想,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父母通过各种方式内化了这样的思想:我是一个小孩子,但是我却能解决父母这些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承担父母这些大人都无法很好得承受的家庭责任,这其实应该也算是亲子关系的倒置。
无边无际的自恋妄想的具体表现是:觉得自己有能力也应该掌控一切。但是人只是人,所以这种想法常常会事与愿违。其带来的结果就是,在做事情之前因害怕做不好而紧张焦虑,因为潜意识知道自己只是人不是神。在搞砸事情之后更是焦虑,因为自己没有边界的自恋妄想破碎了,会有一瞬间的濒死感,其实死的是自恋的小我。
我的一个朋友(手动狗头),来自一个母亲极其无能的单亲家庭,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小孩“很有能力”,就把满足自己愿望的希望寄托在小孩身上。一旦小孩搞砸了事情,母亲就会通过各种打压贬低辱骂的方式把自己自恋妄想破灭和希望破灭带来的羞耻和愤怒扔到孩子的身上(因为母亲其实是一只躲在孩子身上的寄生虫,无法为自己的生活直接承担责任)。母亲发现孩子的错误就像是蚊子见了血一样兴奋,并且揪住不放,即使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也会被反复说上很多次,;比较大的事情就更不得了了,小学初中犯下的“错误”被“旧事重提”无数次,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后的今天。
就像老师说得,这种正常的成年人都无法很好得承担的生活、生存压力孩子是没有能力去承受的,于是这个孩子常常活在尝试去承担“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带来的压力、自责、紧张、焦虑之中。小孩在长大后也没有边界感,常常会妄想自己能够掌控自己事实上不能掌控的事情,并且很容易把许多明明和自己无关的事情、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我常常会好奇,人性为何会丑恶到如此的程度,世俗对母爱母性的美化使太多太多或多或少承受这种亲子关系中的精神虐待(或者说pua精神控制)的孩子感到更加痛苦和混乱。世俗是盲目的,他们没有能力意识到坚不可摧的纯洁母性其实只是一种妄想,母性和人性一样,都是可以被扭曲的,或者说纯洁的母性是无法与扭曲险恶的人性相抗衡的。
这也是我从小到大一直渴望被理解,哪怕是有个人能肯定一下母亲对我伤害的这种我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却都实现不了的悲哀。几乎每个人都在否定、歪曲这种母亲会对孩子怀有深深恶意的客观事实,都在用母亲有自己的苦衷、单亲家庭不容易、父母说到底是为了你好希望你好这样的话来搪塞小孩。小孩无论是接受这种言论还是不接受其实都是一种“重伤”,是一种双重伤害。
《阿凡达·水之道》里父亲与二儿子的和解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表达这个问题,父亲最后终于对二儿子说了“I see you.”,意思其实就是我看到了真实的你,不再是我妄想中的那个不懂事、行为乖僻的那个虚拟的人或者说被投射出来的人。
在这种投射模式下,真实的人其实只是一块投影幕布罢了,上面浓墨重彩,唯独纯白的底色也就是真实的幕布只有在投影中止的瞬间才能呈现出来。阿凡达里的父亲最后终止了自己的投影,然而现实中的太多父母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自己内心营造的幻相,看到真实的孩子。
说了这么多,终于又回忆起了当时的痛苦,不过好像也又从中走出来了一些,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我那么渴望被他人理解并且觉得被理解就死而无憾了的原因。从小没有很好地被父母看见的小孩长大后也会与虚无感不安全感如影随形,因为没有形成稳定的真实自我,并且毕生都会去寻求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来获得真实存在的感觉。人性太复杂了,下辈子当一棵小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