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帘内清歌帘外宴

2020-08-14 22:20 作者:盆成括  | 我要投稿

8.14  周五  晴 

烈日当晒

清晨风凉


君举必书 书而不法 后嗣何观


夜12.00-7.15

午14.30=15.25


一天

晨买粥 打扫卫生

夜羽毛球 买粥




整洁房间  √

阅读五时  未完成  

学习成长  控制情绪  《理性情绪》

细嚼慢咽  未完成  不注意

体育锻炼 √  羽毛球一小时


《遇见日本》徐静波

《理性情绪》阿尔伯特 埃利斯



遇见日本未读完

二类十章左右

今日读书不多

时间多浪费


《论语》

【为政篇】第二

二十四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是藏于内的品质,发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为德。这种人格力量充满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归附,就好比北极星,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由来自民间的歌谣、士大夫创作的宫廷正乐以及天子、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组成。其中有对历史、社会、时事、政治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历史的诉说和情感的抒发,流露的是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即使是怨,也是源于爱和希望,其本身是纯正无邪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治以惩罚性手段使人心存畏忌,免于犯法;而礼治德政却使人心悦诚服,顺应了人的廉耻之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立德”的长期过程中,大约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一个阶段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儿童的本性是纯真的,这可以说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还应该加以修饰,子夏曾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意思是说有了自然美,为什么还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很理解老师的意思,他以为人有了自然美,还应该用礼仪加以修饰,来培养他的德性,这就是从自然美到修饰美的过程。另一个阶段是从外在的规范到内心的愉悦。礼仪总是带有某种约束性、制约性,人们不免感到礼仪对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力量,可是习惯成自然,慢慢地人们会安于礼仪,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能从规范中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不再感到规范的束缚,并且无往而非仁。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认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为了仁而仁,并不考虑它有利还是无利,这也是因为他可以从仁中得到心理的愉悦。到此地步,可以说他已进入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姜广辉《儒学的道德精神及其对它的现实思考》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做父母的最根本的愿望是孩子能健康成长,最担忧的事情就是儿女有了疾病。所以,做儿女的能够让父母放心的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不仅需要奉养及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尊敬和精神上的满足。人们对于犬马及宠物都能尽心尽力地饲养,如果对于父母只知奉养而不尊敬,那就不能称为孝了。人有精神的需求,故有别于犬马。孝顺父母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的层次上,还要在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要去体谅父母的感受、敬重父母的意愿,不然即使是饥饿的乞丐也不愿意吃别人施舍的嗟来之食,何况是对待父母呢?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赡养又有何意义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他要求为人子女者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这段话意思是说,只有对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时时处处在眉宇之间、言行之中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辈们去效劳;有酒食,长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爱。真正的孝是要有爱,内心要始终充溢着敬爱的情感,表现在外就是对父母始终是和颜悦色的。《礼记·祭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难在父母面前保持一贯的和悦之色。故孔子会在弟子子夏问孝时,深有感触地说出“色难”二字。


“孝”的观念牢固确立,可以帮助其他道德规范的确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遗,寄托着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爱自重,不辱没父母,也就理所应当成为“孝”的准绳。如果人们说,亏得某人生了这样的儿子,这就可谓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等等,为父母带来恶名,那就不能称作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大概是个大智若愚的人,他在孔子讲学的时候,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急于去表现自己的敏捷和锐思,显得很沉默,所以他给孔子的初始印象是个迟滞愚钝的人。然而孔子又发现颜回能在回去之后对所讲学问进行细细地琢磨而不懈怠,做到洞明之后,还能有所发挥。从“愚”到“不愚”,是孔子对颜回的一个认识过程,反映了颜回的沉静深思,也反映了孔子对学生的考察并非是一时一地的,而是长期的观察,可见孔子是非常善于识人的。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段话是孔子讲述的观察别人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出发点,和他什么时候最心安理得,这就可以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这个人。

“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时所做之事,这是从眼前看,不足以知人,还要从远处“观其所由”,也就是看此人是如何处理事情的,过去的所作所为、做事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认识此人。“察其所安”,就是看他处理完事情之后,表现出什么样的神情。如果是行善事而安之,则善日积;如是行恶事而安之,则恶日增。用这样的知人方法来观察一个人,自然便可见出他是君子还是小人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一学习方法抓住了“学习”这一人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的本质规律,就是人的认知是从低到高、从片面到全面、从浅薄到深刻的过程,新知识、新学问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基本规律。


古人常常会把已经读过的书拿出来温习研磨,叫作“温书”。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就是好书有常读常新的功效。由于眼界、人生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少有人能一次就完全读通、读透一本好书,而是随着视野的开阔、人生阅历的增长,再回过头读旧书,会发现以前读书有疑惑的地方竟能豁然开朗了。《论语》就是这样一本好书,我们要不时地温习它,总会有意外的收获。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君子应为通才,博学多能。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对内可以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只有一种功用的器具而存在的,而是要不拘泥于人与事的,要有容纳百川的大胸襟、大气度,善于发现他人之善而加以吸取借鉴,善于反省自己而能加以变通,这就是孔子的“不器”思想。器具终究有所局限,不能通达,一个人如果像只器具,就会心胸褊狭行动局促,难以通达天下。所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为自己画地为牢,而是要博学多闻,具备浩然的大丈夫胸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因为学而不思就会迷惘,而思而不得则会疑惑。因此主张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既有思想,又有学识的人。


不学不知道,学习能令人知晓世界的关系和因果;不思无所得,思考令人洞明义理。读书学习不去思索好坏便一味地加以吸收,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入教条主义的泥淖。不去读书学习一味地凭空思索,将现实中的经验和智慧置之不顾,最后只能是徒然耗费了精力却无所成。所以不能将学习和思索分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学习,这样才会大有长进。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异端就是指中庸的两端,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亦即是不要偏执一端。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而是要去研究,知道了它的弊端在哪儿,辨识能力和免疫能力也就在了解抵抗中逐渐形成,不会去盲目听从。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故孔子主张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博施广采,兼收并蓄,巧妙地结合事物的两端,从中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辨识明了,避免偏执一端的毛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因为年轻人容易果敢有余而不够细心,所以孔子一再强调要慎言慎行,做到言语少错误,行动上少有懊悔,官禄自然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他所问的重点在于使民之道:怎样才能使百姓对上恭敬尽忠、勤勉做事。孔子的回答却是重在修己之道,要求执政者首先做到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举贤用能,教育能力低下的人。认为“子帅以正”,老百姓自然就会心悦诚服,竞相效仿。其实质是人心美德存在着巨大的感染力,引导事物朝良性方向发展。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无信不立,丧失了别人的信任,或是对别人不讲信用,最后终将陷入孤独的焦灼之中,感觉不到任何的依恃,好比车子没有了铆钉,就不能行走天下。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其意在求福,自是一种谄媚之举了。见义不为,一则由于畏难,二则由于避祸。畏难是庸碌者所为,避祸则贤者有时也难免。祸有当避,有不当避,孟子就讲,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而在见义之后不能挺身而出,这就是没有勇气了。


帘内清歌帘外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