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动画故事基础理论:情节、叙事与线索
四、情节、叙事与线索
1.故事与情节
故事情节常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如果严格区分,两者还是有所不同。
故事更侧重事件本身以及里面内容,通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比如“国王死了,皇后病了。国王的弟弟登上了王位。”
情节更侧重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会打破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逻辑关系讲述,比如“国王‘意外’死亡,皇后因悲伤过度,病倒了。窥探王位已久的国王弟弟,终于成功登上王位。”这里面的国王的“意外”死亡似乎与国王弟弟有所联系。
两者对比,不难发现,情节对事件的叙述更加详细,在细节的勾连方面,存在或明或暗的因果关系。在故事编写中,故事梗概更多偏重故事的内容,而故事大纲,篇幅更长,更多关注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
2.情节与情节点
角色间动机的分歧/对立/受阻构成矛盾,矛盾由动机升级为动作则为冲突,冲突的循环往复延展出情节。情节又由一系列的情节点组合而成。
何为情节点?首先,情节点必须是一个或多个事件;然后,这个或这些事件将剧情向前推进一步。由此,情节点可以定义为,能够将剧情向前推进一步的一个或多个事件。
剧本写作中,有些事件迟迟不能推动情节进展,又没有其他作用,便可归为水戏,可以大胆删去。
3.情节与叙事
情节是按照事件的因果关系呈现给读者,不过大多同时也是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故事大纲写作。而叙事则是在情节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有意将事件的呈现顺序打乱,以更加人为的排序呈现给观众,比如倒叙、插叙、闪回等。
通俗讲,故事是一码事,讲故事又是一码事。这里的“讲故事”便是叙事。
(1)叙事手法
①顺叙: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即因果关系正常叙事;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件提前讲述;
③插叙:在正常的叙事链条中穿插其他内容;
④平行叙事:两条或几条线索平行叙述,互不交叉;
⑤交叉叙事:两条或几条线索偶尔交叉,时分时合。
以上叙事手法都属于线性叙事,即按照事件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叙事。除了线性叙事,还有非线性叙事,常见的非线性叙事有:
① 多视角叙事:多个角色在同一时空共同经历一件事,叙述者分别从不同角色的视角进行叙事。比如电影《罗生门》(图1-2-8),故事的起因是一件凶杀案,故事的主体是寻找案件的真相,影片分别从杀害武士的盗贼、武士妻子、武士亡魂以及过路樵夫四个角色的视角分别叙述,探寻真相,影片结尾——真想不可获知。
⑦环形叙事:故事的开头与结尾构成一个环形,即开头就是结尾,结尾又回到开头,通常超现实主义风格或轮回主题的故事会采用这种叙事方式。

(2)叙事视角
常见的叙事视角有以下三种:
①上帝全知视角:叙述者就像上帝一样,知道事件的全部过程以及所有信息,大部分影片都是这种叙事视角。
②剧中人视角:叙述者等同于剧中的某个角色,对于事件的了解等同于剧中人,即处于有限的获知状态,比如动画短片《父与女》,影片始终处于女儿的有限视角,对于父亲早已离世的信息,直等到影片结尾,同已经年迈的女儿一同获知。
③摄影机视角:叙述者等同于摄影机,比剧中人视角更加有限,获知信息更少,但客观冷静,极具有震撼力;大多数记录片以及纪实风格的影片会采用这种视角。
当然,并非一部影片只能用一种视角,不同视角在不同段落的交替运用也很常见。
(3)叙事技巧
为了更好地与观众互动,增强剧情的代入感,在叙事过程中还可以用一些叙事技巧。
①悬念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举例,假如两个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桌子底下有颗定时炸弹,不使用悬念,只能产生炸弹爆炸的一次刺激;如果使用悬念,比如将桌子底下的定时炸弹提前交代给观众,观众知,但吃饭的两人不知,就会因为叙事视角带来的信息差形成悬念,从而让观众长时间为两人提心吊胆,额外增加了另一重刺激,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悬念设置技巧:故意透露一部分信息,隐藏一部分信息,有效利用观众想要获知全貌的心理,长时间吸引住观众。悬念营造可以只有上述一步,也可以是一个更复杂的持续过程,比如不断地透露信息,但观众始终无法获知全貌,不断保持悬念,强化悬念,就像带着观众走进迷宫,只有继续往前走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但得知信息越多,反而越不能轻易获知真相,甚至误入歧途,直到最后真相大白。
②突转
情节的进展超出观众的预料,但又合情合理。
超短片故事通常使用突转式结尾,复杂故事可以依靠突转增加情节的起伏。突转的运用更像编剧与观众玩智力游戏,既要超出观众的预料,又要让观众感觉合情合理。通常为了突转,会在前面埋一些伏笔,第一遍观众看到伏笔时,并未觉察有何异样,但突转过后,再回头审视,才发现伏笔的深层用意。
③巧合
巧合属于偶然性,现实生活中也有巧合,但不多见。巧合的运用多见于戏剧,因为舞台时空有限,要表现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和事,除了典型化、集中化处理,还可以利用巧合将多条线索、多组人物交织在一起,大大提高叙事的效率。
但过多使用巧合,容易使剧情失真,失去可信性。一般来说,作品的戏剧性越强,就越能容纳更多的巧合。
④误会与误导
误会指剧中人之间的误解,而误导则是叙述者有意使观众的理解偏离真相。误会的使用可以增强角色间的矛盾冲突,增加剧情张力;误导的使用意在增强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从而增强观影体验。
⑤伏笔
伏笔指在揭示真相前,创作者在前面有意埋伏一些信息。观众初看这些信息,并不能完全理解其背后的用意,而当后面剧情出现突转或揭示时,再回头审视,才能领会其背后的用意。伏笔的使用一方面能够避免情节突转时的突兀,另一方面能够增强观众观影过程中的解读快感。
⑥揭示
前面剧情故意将真相隐瞒,并诱导观众探究,等探究到一定程度,再主动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产生真相大白/恍然大悟的惊叹感。
揭示通常与悬念相配合,营造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步步设置悬念,又一步步揭示真相,中间还可以用误导,最后再结合突转揭示真相。
4.情节与线索
情节除了包含人物、矛盾、冲突、事件(情节点)外,还包含不同的线索。
线索指故事中具有一定关联性且相对独立的信息链条。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线索可分为下面几种不同的类型:(1)以角色为主导的人物线索;(2)以事件为主导的情节线索;(3)以呈现方式不同的明线与暗线;(4)以作用不同的外在动作线与内在心理线;(5)以分量不同的主线与副线……
打个形象的比喻,故事结构就像人体的“骨架”,情节就像组成“骨架”的“骨头”,而线索就像一根根“筋”,台词和表演细节则像填充的“肉”。线索的铺排主要考量情节的逻辑关系,通常剧情中的逻辑bug都是线索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