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不出,洛书不现,孔子仁政无人识
鲁哀公十四年,已逾古稀之年的孔子,在家乡教书育人宣扬仁政,编写鲁国历史《春秋》,正如他年轻时立下的誓言,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就在那一年,叔孙氏家臣在大野这个地方(今巨野)猎杀了一头怪兽,认为是不祥的征兆。孔子得知那是一头麒麟后感叹,上古尧舜天下大治的时代经常出现麒麟,现今礼崩乐坏,麒麟出现让我心烦忧!他认为现在天下大乱,所有君主的道德不配拥有麒麟祥兽,何况人们都不识得麒麟,随意射杀,它的出现是不祥的征兆。
由此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想到自己一生宣扬礼乐仁政,试图恢复周公时的国际秩序,全部成为泡影。绝望之际子曰:莫知我夫,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翻译过来就是,没人懂得我,黄河里不出图,洛水里不出书,我这辈子完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得不提孔子时代还在流行的上古传说。传说人类走出蛮荒蒙昧的伊始,三皇之首的伏羲第一次统一华夏诸部落,是第一个称王的人,孟津县境内的黄河突现龙马(一种像马又像龙的动物),背伏“河图”献给伏羲。伏羲根据河图内容演化出了八卦,就是《周易》,从而完成天下大治的局面。大禹时,洛宁县(今洛阳)洛水出现神龟,驮“洛书”献书于大禹,大禹根据洛书的内容,治理水患成功,又把天下分为九州,重新维护了天下秩序。上述就是河图洛书的传说。
有传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翻译过来就是天下出现河图洛书时,就会出现圣明之主。伏羲和大禹的时候,上天就降临河图洛书给他们,从而完成天下大同,成为一代圣主。这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并不是天下缺少像河图洛书那样的无字天书,而是缺少像大禹,伏羲那样的圣主,有了圣主,孔子的仁政理想才能得以实施。

从西周灭亡东周东迁后,天下变了一副模样,诸侯僭越天子行事,出现争霸之势。大夫僭越诸侯行事,比如鲁国的三桓,甚至大夫家的家臣掌握权柄,比如季孙氏家臣阳虎。此刻的天下已经不是周公时那个天下了!想当年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用德政使天下归心,孔子就很神往那个礼乐时代。
所以孔子仁政的思想的灵感就来自周公,他试图恢复礼乐制度,礼仪有序,钟鼓齐鸣,建立一个仁义礼智孝的理想社会。可是那个懂孔子的圣主却迟迟不出现!
孔子15岁开始立志,孜孜不倦的学习。30岁而立之年,在朝廷担任小吏,开始办私学,宣扬仁政思想小有名气。40岁对人生各种问题都有自己成熟的认知,称为不惑。50岁迎来转机在鲁国担任要职,最高担任大司寇兼摄宰相之职,鲁国出现短暂的大治局面,但终究和三桓不和辞职,没能施展仁政治国。60岁带众学子与仁政学说周游列国,辗转卫、曹、陈、蔡、楚之间,居然没遇到识货之君,识得孔子仁政的法宝,成为终生遗憾!孔子自嘲如丧家之犬。

孔子毕其一生,宣扬仁政的治国理念,郁郁不得志。70岁白发苍苍古稀之年,心灰意冷之际,著有《春秋》一书,可那个圣主却一直没有出现,自然是没法实现仁政理念。所以孔子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这辈子完了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