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于澶渊之盟 宋辽金之间的战争的思考

2023-06-12 07:00 作者:太卜司一符玄  | 我要投稿

宋辽之间的战争,宋太祖之时,依靠拥有丰富军事经验的禁军将领,兼领节度使,驻扎北部,当时北汉未灭,宋辽关系稳定。在太宗,真宗朝,不只有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这两次大规模战役,宋辽之间的高中低烈度的战争频繁爆发,从这些战役中,宋辽投入的士兵都是几万人的规模,几千人的规模,前线军事将领的军事指挥权并没有受到限制,在这些战争中宋军是败少胜多。 辽是第一个具有游牧和农耕混合经济的政权,不同于西汉时期的匈奴,北魏时期的柔然,唐时期的突厥,其军事动员能力,军事战斗力与中原王朝的北宋处于同一水平。 1004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率领十几万大军南下,在突破了宋朝的防线之后,到达澶州。辽军突破宋军防线,但宋军的有生力量并没有被歼灭,而是被分割。这是因为宋朝一直没有在北部设立最高的军事指挥官,进行统一指挥各个部队,而不是宋军的军事实力弱,这也是当时人们所认识到的,这是因为要革除五代藩镇割据之乱而造成的,在募兵制的体制下,如何防止地方割据,这一军事制度在宋代是一步步的建立起来的,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通过中央派遣高级文官担任地方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形势。 辽军南下的意图是求和,频繁的战争,军事将领的权力的扩大,对辽的皇权存在威胁。而且辽没有足够的实力灭宋,试图通过以战迫和,而宋也存在主和,这是因为频繁的战争,让北部河北路和河东路遭到严重损失,尤其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北方各路,包括军事后勤都高度依赖南方的赋税,频繁的战争也在加剧全国的赋税负担。 经济重心在南方,军事重心从西北转移到了东北,而政治中心现在在黄河下游,由于无法收复燕云地区,难以实现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合而为一,这也是北宋一直没有在北方设立最高军事指挥权,进行有效防御与进攻,需要皇帝亲征才能统领各路军队,才能开展大规模战役。这也是元明清定都北京的重要原因,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的原因之一,政治中心与军事重心合一,可以由皇权直接有效统御最强的军事机动部队,不在设立最高军事将领,避免藩镇割据的隐患。 北宋灭亡,与所谓重文轻武,军事实力衰弱关系微弱,一是在宋徽宗时期,长期由宦官掌握军队,文臣与武将在军事决策中的话语权降低了,二是从金军两次南下的军事部署,和宋军的抵抗看,在重镇太原和大名府,金军都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尤其是太原,在金军第一次南下,在兵临开封城下,宋能与金军和谈,就是太原依然在北宋手上,在第二次南下时,金军加强围攻,坚持半年多时间的太原,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陷落。攻陷太原,金军急派重兵攻下潼关,阻止陕西各路的援军,另一方面与围攻开封的金军会合。 宋朝在金军南下时,在干什么呢。宋朝统治阶层出现了宋徽宗与宋钦宗的权力斗争,这极大了影响了宋朝备战和抵御金军进攻。在第一次抵御金军南下,主战派为代表的李纲指挥开封保卫战,大批勤王部队救援开封和袭击金军补给线,使宋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是接下来的徽宗与钦宗的皇权之争,主战派被贬谪,主和派掌握了实权,主和派妄图以妥协退让换取金军退让,在第二次金军南下时,整个开封只有3万正规军,开封的陷落只剩时间问题。那么援军呢,在金军第一次南下撤退后,遣散了,而且部分勤王部队拥兵自重,徘徊不前。北宋灭亡也与宋收地方之兵权无关,恰恰是开封军队少,导致了陷落。北宋末年在经略幽云地区时,严重缺乏长远规划和存在严重战略决策错误,收复幽云地区在北宋君臣眼里如此重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又如此错误连连, 在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双方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首先要指出的是,宋在盟国辽被金攻打时,不是支持辽军,反而与金军一起灭辽,一国君臣,宋徽宗君臣失信于人,失去辽的信任和屏障,这是在宋辽金外交的严重失误,另一方面军事部署的严重失误,在开封缺乏足够数量的战略预备队应对突发情况,在北宋后期军事部署的主要地区为陕西各路前线,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在前线太原和河北大名府等地没有及时增加兵力强化防御工事,应对金军毁约突袭,和前线失利的意外情况,这不是多此一举,当年能够签订澶渊之盟,关键的一点是辽军虽然直达澶州,但河东和河北后方各重镇依然在宋军手上,具有战略主动权。 开封陷落以后,宋徽宗和宋钦宗等皇族被金军俘虏,北宋太宗的血脉只剩宋高宗赵构一人,是继承皇位的唯一一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金军要一直追杀赵构,赵构一直在逃跑。俘虏赵构,可以瓦解重建宋朝的意志,宋太祖的后裔因为血缘疏远,更难以抵抗。如果赵构不跑,那就是明末的结局,各宗王称帝内斗,死于屠刀之下。还有就是宋代内地的大多数州镇是没有城墙的,是不可能抵挡进攻的。

对于澶渊之盟 宋辽金之间的战争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