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74、平均利润

2022-04-18 11:0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74、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管资本家把资本投入重工业还是投入轻工业,只要他们的投资额相等,便可以取得数量上大体相同的利润。这种与资本大小成比例的利润,马克思把它叫做平均利润。

  本来,各个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是不相同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但是,为什么各个部门的利润却有一种平均化的倾向呢?马克思指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个部门资本家追逐利润而进行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为了得到高利润率,总是将他们的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移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资本不断转移的情况下,那些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生产规模便会日益扩大,产量便会迅速增加,结果这些部门就会发生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它们的商品价格便要下跌,利润率也就会随之降低。至于那些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情况则正好相反,由于资本的大量流出,它们的生产规模会相应地缩小,产量也会相应地减少,结果便使得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便会上涨,利润率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这种资本转移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能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例如,假定平均利润率为20%,每投资100元可获得20元的利润,而投资1,000元,就可以获得200元的利润。

  由于平均利润的形成,各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就不一定恰好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一致了。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要大于它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则要小于它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那些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中等水平的部门,得到的利润才与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相一致。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乃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

  当然,我们不能把平均利润简单理解为利润的绝对平均化。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错了。在平均利润率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实际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所谓平均利润,只能是一种大致的平均,或者说,是一种处于不断变动中的平均趋势。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的学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深刻地揭明了,各个资本家尽管他们在争夺利润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甚至很尖锐的矛盾,但是,在剥削工人阶级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在资产阶级之间的重新分配。在这种分配关系中,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好象是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而每个资本家则是这一公司的大大小小的股东,他们按照自己投资的多少,从中取得相应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是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是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不能只以少数人的力量反对个别资本家,而必须团结起来,以整个阶级的力量反对整个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74、平均利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