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砧敲千里白:闲聊“四大名著” part1

(这是笔者之前开群给爱好者科普时的口头文字笔录,所以会看到很多口语在里面,非专业人士,图个乐子,望列位看官海涵!)
既然是四大名著,我们就会去评价孰优孰劣。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把《红楼梦》排第一;然后《三国演义》排第二;《水浒传》《西游记》并列第三。这是大众,也就是读者的一个普遍认知。
如果去问原因,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大多是与历史相关的,而往往去做这种评价的,是一些男孩子——他们通常对历史人物事件颇感兴趣。
再加上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游戏加成,以及《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拍得极好都使得《三国演义》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三国演义》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拍得最好的了,因为当时耗资庞大,所有的排兵布阵镜头全部是用当时的解放军去拍的,所以说行军步伐非常整齐;另外,战场场景,非常非常之真实,比如车轮碾过士兵的大腿,股动脉断裂的场景足见用心;还有,里面绝妙的细节改编,比如,关羽和张飞在那里打架打得不可开交,然后刘备一只手一个人给分开了,就从侧面烘托刘备的武力值巨大。)

但是,文学评价往往是理性的,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的,是需要利用一个评价体系去分析,这四部作品,究竟如何排序,好在哪里的。
我们按照成书时间去逐个分析作品,我们知道最早成书的是《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这两部作品谁前谁后不可考,那么按照作者年代来讲吧。
施耐庵出生一般被认为早于罗贯中,所以先聊聊《水浒传》。
《水浒传》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的作品,而施耐庵与罗贯中有人说这是一个人的两个名字,也有人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水浒传》的作者也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全部是施耐庵写的,也有人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写的。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

为什么?因为但凡你读过《水浒传》,都知道书里面有一个高潮或者说转折点,就是一百零八将的排位。这本书在排位之前的核心思想基调和排位之后的核心思想基调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群里面我口误,说成毛宗纲了,向诸位致歉),他就认为聚义之后关于招安的情节是完全不需要的,因为前一半已经把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即底层人民包括社会里面一些小官员甚至少数大官员是怎么样被那个黑暗的社会从人被逼成鬼的。而聚义后的招安,剿匪等等情节其实又是在为朝廷洗白。
一个文学创作者的核心思想往往是具有稳定性的,而《水浒传》前后思想却是完全背离的,所以有传说说是,当时施耐庵一边写《水浒传》一边说书,说到好汉聚义谋反,下面所有人一片喝彩“反得好”,恰巧被路过的官员听到,要兴师问罪,施耐庵急于脱身,灵机一动续了后面几十回内容,但是原稿就一直压箱底失传了。
民间传说具有传奇色彩,也说明了广大读者包括本人在内对《水浒传》文风思想的突变是存在质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觉得施罗二人合写这本书的可能性更大的原因,细细想来,《水浒传》后半部的思想是不是恰恰暗合《三国演义》宣扬忠义正统的基调呢?

(当时讲的时候以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严格来说,出于对《水浒传》第一印象的不好,所以理解肤浅且偏颇了,近来重读,发觉这本书里面蕴含的智慧可以再写十篇长文了,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农民起义悲剧,或者,聚焦社会弊端的腐朽封建王朝来概括的。以后有机会开题细说。)
言归正传,聊聊《水浒传》这本书本身,《水浒传》是历史上第一部人物塑造开始出现立体化的作品。
所谓立体化,与扁平化相对,指的是,人物往往不具有简单的一个或几个特质,而往往是有优点缺点,闪光点阴暗面并存的塑造方式,立体化的塑造方式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即使是主人公,你也很难简单地评价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
与此同时,《水浒传》的人物往往具有成长历程,与刻板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形成对比,里面的人物在经历一系列大事件之后会走向成熟,发生蜕变,也是小说人物塑造技术成熟的标志之一。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林冲开场时就是个老实本分,尽忠职守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家有贤妻慈父,如果没有任何意外,他可能一辈子就这么安稳地过去了,然而接着发生了什么呢?妻子被高衙内看上了,不仅如此,还害了相思病。于是林冲莫名其妙地得罪了权臣高俅,被设计陷害带刀误闯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到这里,林教头依然对朝廷抱着幻想,觉得刺配刺配呗,服刑回来生活还可以继续,无奈却躲不了权臣的杀心,一路上被差人拿开水烫脚,烫出水泡,再给他穿麻编的新草鞋。我们知道新编的草鞋又硬又糙,于是林教头满脚的水泡被磨破化脓,如果不是鲁智深的话,路上可能即使不死,最起码腿也残了吧?鲁智深说要宰了那两个差人,林冲又怎么说的:哎呀,不要这样子,他们也就是听命行事,身不由己啊,饶了他们。那什么时候林冲的性格开始出现根本性的转折的呢?那就是风雪山神庙了,为什么呢?他被他自己的好基友发小陆谦彻底出卖了,阴差阳错,陆谦他们兴高采烈地聊着烧死林冲领赏的时候,林冲恰恰因为天冷躲到了山神庙内,听得真切,到此时此刻,才终于怒发冲冠,手起刀落,在走投无路中爆发了。这一刻也是他确定他已经永远不可能通过正规程序回归正常生活的时候,其实对比《悲惨世界》的冉阿让就更容易理解他的心情了。
人物塑造是《水浒传》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为什么?因为我们其实往前去看作品,乃至同时期的《三国演义》,都会发现里面的人物倾向于扁平化,刻板化。而《水浒传》的人物是立体的,这是也就是为什么从人物塑造上来说《水浒传》的文学价值是高于《三国演义》的。

《水浒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可以说《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两部作品是旧思想作品的巅峰,什么叫旧思想作品的巅峰?也就是说,它们是以封建思想作为作品思想的根本性核心。
《三国演义》讲的是什么?忠义,正统,匡扶汉室。就是说宣传君权神授,比如说现在是汉朝,那么汉朝的皇帝就真的皇帝,汉室宗亲称帝就合情合理,其他人称帝都是逆贼都是奸臣。我们就把那些逆贼往坏里写,而只要是跟汉室相关的,无论他是多少年旁系的亲戚,都把他写得特别好,特别伟光正。所以《三国演义》就是上层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种反应,封建正统思想作品的一个巅峰。
而《水浒传》则浓缩了底层人民的思想,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什么年代,农民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去看太平天国运动,和《水浒传》比照一下,你会看到,这部作品真的是把农民思想的内容,农民思想能够走到哪里,揭露得淋漓尽致。我们讲太平天国一开始轰轰烈烈,使得清政府很紧张,侵华列强很紧张,所有人都很紧张,然而建都之后太平天国领导者做了什么?内斗啊,享乐啊,《水浒传》后半部梁山好汉又在干嘛?成天想着要不要被招安啊,然后又是各种内斗对不对?我们一提到农民阶级思想的局限性总觉得有点扯,觉得是被政治书洗脑了对吧?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说你的思想高度到不了一定程度,你对于天下苍生,没有足够的责任感,你去做的所谓大事最终往往只是为了你的一己私欲,或者说仅仅是为了你手下的一群人的利益而已,而这不可能真正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
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内容
请搜索—— 微信公众号:老碧的知识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