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知的影响因素
直接说结论,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生理和心理是内源性的,社会因素是外源性的。
生理因素包括身体健康程度,还有一些难以改变的设定。健康程度决定了生理因素在性别认知方面的影响程度。而那些难以改变的设定会改变性别认知的性质。身体健康的来源是身体各个机能的协调程度,难以改变的设定源于动物的特性,即由DNA决定大部分的属性。
DNA是的变异性是介于一个死亡区间的,一旦某种特性影响到了种族的生存延续,这个特性就会变得极不稳定。从某种方面上来说,这种不稳定性会促使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宽容的方向发展。而在性别以及性别认知上,曾经人们只是将性别认知错位(或性别认知障碍)视作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存在会影响到种族的生存,得益于性别认知这个因素会极度扰乱种族对于性别的认知。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以及资源的不断发展,威胁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于政治,战争,人口,环境等宽泛的方面,而对于人类社会的治理也是倾向于以宽泛的方式处理。这使得很多错位的现象显现出来,包括性别认知错位。
而对于身体健康程度而言,机体内部越协调,错位现象的影响就越小。但是无法通过自身的协调消除这些由机体内DNA产生的错位。
社会因素是指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生存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基本规则,即男为男,女为女。这样的规则原来是不可察觉的,但是随着性别认知异向的情况出现,性别统一的概念就不断强化。时至今日,即使是在信息传递十分便捷的社会,仍然会有许多人无法接受包括性别认知在内的许多概念。而是会选择更加正统的概念,即男为男,女为女。
最后一个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并非凭空产生于头脑之中,而是在生理、社会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在心理因素可以反作用与其他两个因素的时候,它才会被感知到。
一个性别认知错位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并不会产生关于性别方面的疑惑,原因是其相关的功能相对于其他例如行走,语言等功能而言优先级较低。但是社会对人的影响却是从拥有感知功能开始就存在了的。所以社会因素是优先于生理因素去影响心理的。
当具备一定的自知力后,心理因素就开始影响生理和社会因素。但对于错位的人群来说,一旦到达性激素分泌增加的时期,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这两者就开始产生异常反应,而社会因素在此之前是很难察觉到的。所以在反应方面,生理方面的反应是要快过社会因素的。
当产生影响之后,生理方面将会和心理不断产生异常反应,这种反应可以通过注射相关的激素得到缓解,或者是抑制体内激素的产生。这样的措施一是通过人为注射完成,而是通过身体自身调节完成,所以最终会产生包括外观,性格生活方式等等的一系列变化。而这个时候,生理因素被社会所逐渐察觉,从而形成新的联系。
最终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分别对应了三种因素的胜利。一种是通过变形手术,消弭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差异,一种是服从于社会,抑制生理和心理关于性方面的感知。最后一种是调和生理与社会方面,包括激进派,即不进行手术,但是在各个方面都追求女性化,以及温和派,即不进行手术,同时追求中性化偏女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