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密之战考

2023-07-11 15:49 作者:高卢路经略安抚使  | 我要投稿

高密之战是发生在1642-1643年第六次清南略期间的一次围城战,守方主将是高密县令何平和前兵部尚书张福臻。本文则以康熙版高密县志中,何平所撰写的《全城记事》为基础,考证高密之战的始末。  

高密县志中对张福臻的记载
高密县志中对何平的记载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二十一日,张福臻得到报告,清军已经入境了。


十二月初十,高密城外先后出现了三十多骑,被击退。对照周亮工《全潍纪略》的记载,这股军队应该是围攻潍县时顺便过来打草谷的。 

全潍纪略

 

随后是何平的一些城防安排,一直到十九日,清军攻城部队才赶到,这个时候恰逢潍县第二波攻城战展开。 

潍县攻城战,清军第二次进攻

这一段说,二十一日,数千骑兵在窥伺西城,但被炮击命中后撤军,开始准备攻城器械。次日五鼓时分,清军开始进攻,通过云梯试图登城,但被击退,并被打死一名红甲军,最后,七个清军登上城墙。

这里有太多可以吐槽的了,首先,骑兵窥伺时被开了一炮就吓跑了,后续攻城时这门这么好用的炮就像哑火了一样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其次,数千骑轰轰烈烈的进攻,结果只有三架云梯,对比隔壁潍县,简直像是来旅游的。如果假设潍县的战报是真实的,那按云梯比例算,高密城下进攻的士兵也就二百人不到。这也比较符合直觉,即大约五十人登一云梯。

 

潍县之战中对蚁附攻城的记载

其三,又见典中典打死一红甲军,隔壁也打死了穿红鞑王,看来何平和周亮工都是圆嘟嘟塘报培训班出来的。某位UP主可能就借此断定登城的全是红甲巴牙喇,实在是让人不知道该说啥。

其四,清军“万矢齐发”,结果是主帅张福臻不要遮挡,直面箭雨毫发无伤。接着“箭如飞蝗”,结果是能穿过盾牌钉住守军的的重箭只造成了二死一伤。某位UP主据此认为八旗兵“射击压迫感十分可怕”,难绷。对比隔壁潍县的记录,整场战争下来,城内缴获了一千五百余只箭,即使按缴获只有十分之一算,也就是清军前后三个月只射出了不到两万只箭,这个量真的很大吗?

继续看下一段,这里说七名清军登上城墙后,被众人围攻,最后全歼了七人后剩余的清军就撤了,把总孙明梯出城追击,斩获四个人头,总帅张福臻则身受重伤。二十四日,清军后撤。正月初七,又有兵马开始窥伺城内,何平回去审问了奸细后得知第二天会有大军来。第二天果然来了万余骑兵,见到被杀的奸细脑袋后开始犹豫不前,这时城内出兵击溃了这只部队,获得了大量辎重人畜。

这一段的槽点也很多。首先,为什么登城的只有七人,后面“几千”骑兵就干看着?这七人登上城墙后,总共造成了一死三伤,其中一名重伤就是总帅张福臻,这战斗力怎么忽上忽下的。另外从这段打斗描写中,张福臻的儿子张文明都快成超人了,头上受伤,脖子中刀,还能击杀两个“红甲巴牙喇”。

其次,把总的员额一般是步军四百二十人,马军一百二十人,考虑到此时的缺额必然很严重,孙明梯带着这么点人就敢追击“数千”骑兵,还战而胜之,快成张辽了。

其三,万余骑兵窥伺高密,这个简直了,阿巴泰总兵力才多少,派一万骑兵来高密?而且隔着几百米就能看清城墙上人头的长相,可能这个时候清军已经普及望远镜了吧,难怪明军打不过。

其四,从十二月到现在,高密守军出城迎击已经好几次了,但总的斩获只有四个人头,以及“人畜无算”。隔壁潍县则斩获了下面这些东西,谁的战报更可信我想不用多说了。

 

潍县的战损情况

 

本文完

接下来这一段说的是“万余”骑兵撤走后,城外仍有清军来往,到正月二十一,城外来了千余骑兵列阵试图攻城,被刘总兵麾下百余骑兵驱散,一直到二月二十九清军拔营西去,高密解围。

这一段就是某UP主狂吹刘泽清的来源了。这一段太奇怪了,一千骑兵,没有攻城武器,列阵攻城,清军主将的脑子是不是有点问题?而且纵观全文,围攻高密的全是骑兵,实在是不太符合常理。

此战的主将贾应魁无考,高进忠则有一同名的总兵于崇明岛降清,对照生平应该不是一个人。也就是说这两名主将后续基本没有被叙功,从清军依然大摇大摆地待在附近来看,这一战也没有给清军带来多少损失,明军方面也没有人头。

 

综合来看,所谓持续八十余日的高密之战,较为可靠的战斗也就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收获了11个人头,第二次什么也没有。对比隔壁潍县的详实记录,这篇文章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读者可以自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只出现在康熙版的高密县志中,从乾隆版开始就删除了此文,民国重修的县志也没有把该文加入。

 

个人认为,这次战役是潍县之战的延伸,当是在围攻潍县时,部分清军外出打草谷,试图进攻高密,碰了钉子后就没再管,攻城人数规模应该在三百人以内。从这个推断可以进一步得出,阿巴泰此时已经完全不在意山东的明军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人规模的部队都敢围攻县城,可悲的是除了高密之外,挡住这个规模进攻的县城也没几个。此时的明军战斗力已经完全崩溃了。

所以不难看出,当事人的叙述是否可信,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料印证。某位UP主在分析靖难的时候做的很精彩,到了明末就把辨析史料的意义抛诸脑后,对这种可信度存疑的原始资料照单全收,不得不说让人惋惜。没有厚实的史料辨析功底,非专业人士还是不要一猛子扎进原始资料比较好,容易走歪路,顺带污染本就没多少有效信息的中文互联网。


高密之战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