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清农耕经济

2022-05-23 08:23 作者:袁史部落  | 我要投稿

一.近代前夜的发展

㈠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表现:

⑴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⑵农业方面:双季稻大面积扩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广泛植棉,衣料发生变化。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使原来的“一条鞭法”演变成“摊丁入亩”。

⑶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占据了主导地位。

⑷商业方面:

①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活跃。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③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商品经济发展。

④区域性商人群体大量出现。⑤出现了手工业产品、工商业市镇和原料集散地。

2.影响:

㈡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原因条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本质特征:是为增值利润,满足生产需要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标志:“机户乎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出现

3.比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

二.近代前夜的迟滞

㈠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经济: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占主导地位,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②官府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

表现: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压制打击

对外: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海禁)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直接原因:防范东部沿海人民聚集力量反清。

防范西方列强侵略,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③思想观念:保守落后,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⑵含义:是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和交往的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⑶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⑷表现:明: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海禁迁界,只留极少数口岸对外通商(1757年广州十三行)

(5)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安全,是一种消极自保政策。

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③阻碍中外交流,阻断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㈡近代前夜的危机

后果:中西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明清农耕经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