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早恋

2023-04-07 19:33 作者:森韬same  | 我要投稿

       我先前曾听过一种说法,说“早恋”一词是中国特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加理解这个说法的正确性。

       12岁以后,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而我们要阻止他们,便恶其名曰“早恋”。这是一个生理的必然过程。阻止它的原因,我想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妨碍了学习,一种是大多会走向失败和分手。

       首先呢,反对早恋,其实是反对一个自然的生理规律;用西方的话说,甚至是反自由的。从12岁起,他们已经存在这样的恋爱需求,是他们初经人事,如果这是一段健全的恋爱的话,我觉得这是没有阻止的必要的。他们在儿时始终在精神上受着束缚,长大以后,恋爱的需求也会淡了——并且不会因为纯粹的爱情而去恋爱,而是奔着物质的富裕、在年长之后能够安度余生,草草地结婚生子,而没有长期的相处历练。

       我从前看到过一份研究,声称一个人如果在18到22岁间,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恋爱的话,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此人一生都很难有恋爱需求了。它的真实性姑且不谈。这时,人们的高考才刚结束,人们恋爱的限制也已经解禁了,经济也逐渐能够独立了;过了这一阶段,大概就要开始被催婚了。难道婚姻是一个想催就能催得到,恋爱是一个想开始就能开始的东西吗?只因在校园中男女走在一起,就要被反复批斗和警告,让性别之间泾渭分明,让任意一段恋情绝无开始的可能,这就是你们的目的吗?何况若是谈起经济独立的问题,学生时代的恋爱,那一些零花钱总是足够的吧?至少本人是很难相信,在能够同意给孩子买手机和充值的家长的管理下,那些自己拿钱订外卖和买早餐的孩子们,居然是没有零花钱的!

       这其实正是体现了一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留,随意的操纵人的生命历程,在一个阶段给某些事情画叉,说不能去做,再在新的阶段添上新的条目,说这事要快些完成;对于一些本没有能力或不想做的事,则嚷嚷着这是每个人都必做的——那么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所作的事明明没有触犯任何法律,只是在不当的时机去开始一件事情,然后就要被训斥和拆散(即使他们大多本就不会成功),意义何在呢?不过是拿成年后的晚婚,婚后再延续着恋爱的过程来替换了它罢了——因为在那之后年龄已打,就无法再推迟了。

       早恋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你说它必然会使学习的成绩一落千丈么?谁能够肯定?如果说他的心思本就不在学校的功课,以逼迫的方式保持了一定的成绩,此时再一分心,不过是现出了本性罢了;如果说他本来就有心于学,谁说恋爱就不能相互督促呢?你如果要说这样的例子有,但是不多的话,那显然是偏见了。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一件事情有三分之一的可能会导致坏的结果,那就有三分之一的可能会导致好的结果,另外三分之一则是维持不变了。仅仅因为这样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就拒绝让他们去恋爱,那爬山就有滑下去的风险、吃饭就有噎着的风险,为什么没有人阻止呢?只要还把婚姻当做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恋爱是绝不可能没有的,那就和吃饭一样是理所应当有的了。

       早恋会导致分手和失败,这样的话当然不会是正确的。不论成年或是未成年,恋爱大都是失败居多的,何况并不是没有走向成功的案例。婚后也有许多想要离婚的,但存在“婚姻”这一契约性的关系、又有三年冷静期的加持,离婚的自然就比分手的要少了,因为周期更长、难度更大了。还是老样子,有成功就有失败的,青涩的爱情失败了不一定是因为不爱了,成熟的爱情成功了不一定是真的相爱。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只是成年之后被箍住了、将就了、不敢去做了,所以就显得成年以后是更容易成功的了。

       成年的社会关系不一定会更丰富,不一定能接触到适合自己的人,甚至有可能不如校园生活来得更多彩,能接触到更多的同好者。大家都抱着不成熟的想法一起相处,一起欢笑;在最快乐的时光,不做最应当做的事,反而不断地刻苦,以适应年长后要更加畏缩的生活,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人的成长会提升只会,会培养兴趣,会有爱好,会有社交欲,就会有恋欲。每个人的生命,细细书写下来,都是一段独具特色的史诗——恋爱是其中尤其鲜明的一笔。刻意地阻止它的发生,看不出是真的因为它妨碍了学习、终将走向失败,倒像是剥夺人独立意志的一种途径;毕竟笔笔画来,经济不独立、爱好不独立、思想不独立,最后连恋爱也不独立,处处依靠着师长,除了孩子和学生外,再无新的身份了。

——森韬

2023.4.7初稿


论早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