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整理版】下【38-81】

2020-07-01 18:13 作者:CHEEGO333  | 我要投稿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从来没有离开德)。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品德一般的人因为心里却少道德才需要借助形式上的德去规范)。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

道德高尚的人是顺应自然的(自然流露),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自然流露却不以为然)。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不想做而作】。

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想做才做】。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就抓住胳臂使人强从【自己想做,拉着别人一起做】。

【找回道德的三种方法:仁义礼】

所以先丧失了大道这才渐渐失去道德(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这才渐渐失去仁爱之心(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这才渐渐失去正义(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这才渐渐失去礼法(强调礼法)。当只剩下礼法(强调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就是知道社会上一旦礼节繁多,那么愚昧也就随之而至。因此有所作为的人宁愿处于敦厚淳朴之乡,不愿居住于忠信浅薄之处;宁愿立身于朴实无华者之中,而不立身于满腹虚华者之中(礼节繁多)。据此而知道如何取舍。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正而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落落/珞珞如石。

 

昔日获得阴阳未判混元一气者(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道而清虚(清澈),大地得道而安稳(宁静),神得道而有灵性,川谷江河得道可以盈满,万物得道而生生不息地繁衍,王侯(统治者)得道而使得天下归正。

推而言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空若不清虚(清澈),恐怕必将崩裂;大地若不安稳(安宁),恐怕必将塌陷(动乱);神祁(元神)若没有灵性,恐怕必将消亡;川谷江河若没有盈满流淌,恐怕必将枯竭;万物若不繁衍生息,恐怕必将灭绝;王侯(统治者)若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必遭颠覆。

由于高贵显赫的是以低贱不堪的为根本的,高高在上的是以卑微低下的为根基的。所以侯王(统治者)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表明他以贱为本的态度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所以极致的荣誉恰恰算不得荣誉(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需赞誉)。所以不要追求自己晶莹如美玉(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坚硬如顽石(不要追求极致,不要追求完美)(把自己看成一块石头)。

 

【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相反(物极必反),是道的运动规律所在(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柔弱(能把握规律的弱点),是道的力量所在(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

天下万物都是在实在的有形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对天下万物的认知产生于有形的运动),实在的有形的(实有)出自无形的积蓄(虚无)。

【有道德的弱才能胜刚强,无道德的弱是装蒜】

 

 

 

【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类(堆),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偷/渝,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唯道,善贷且成。


上等悟道的人听了道,勤勉地遵行(马上行动)。道是用来行的】中等悟道的人听了道,会将信将疑、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下等悟道的人听了道,会嗤之以鼻、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正是因为嘲笑才足以证明此人违反道/这种人不笑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所以《建言书(者)》上说: 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进中的道好似在后退(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岖(大智若愚也)。崇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虚谷(底下的川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有暇疵一般(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宽广之德(上德的境界)却容易被视若不足(虚谷),修德的过程好似怠惰、苟且,质朴纯真实在的真理好似浑浊、虚无、不坚定,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大方:真正的哲学家。无隅:认识是客观、全面的,没有主观片面性)(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在后、最后), 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过于丰富、逼真反而看似什么都没有(反而看不出它的形象)(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道是隐秘的、默默无闻,无名无状(隐藏在无名事物中);也只有大道,善于给予万物并且成全万物。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亦我羲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

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道被言说/认知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 二)。

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

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

【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

人们所厌恶的,莫过于“孤”、“寡”、“不谷”,而统治者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因此万物往往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往往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先人谆谆教导我的,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不得善终)。我们将以这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


 

【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善的,能驾御于天下最坚毅的。无形的实在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进入不开窍的空间)。

我由此便感知(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明白并且做到的。


 

 

【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事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虚名与实在的生命本身,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利益财富,哪一样对你更贵重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贪得名利与放弃生命),哪一样对你更是病态呢?

过于爱惜虚名(贪得无厌)必定大费其神(大损害),囤积财富(过于收敛财物)的人必有大伤其身(大失丧)。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适可而止便不会遭殃,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它的作用永不败坏衰竭。

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却好像有空虚的样子,然而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似有弯曲,最聪明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似木讷。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运动可以战胜寒冷,宁静可以战胜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可以治理天下)。


 

 

【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自律自觉自知】

 

天下拥有自然和谐之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快马)却用来在田间劳作。

天下失去自然和谐之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就会看见戎马在郊外生产)。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永远是满足的)。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无/不为而成。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事,不望窗外便可见宇宙万物的规律。

(人/精神)出去的越远,就会发现知道的越少(精神信念失去越多,智识越少;阅历越丰富那么他拥有的智慧内容就会越简单。)。

【专注:精神越是外出逐物,越为物欲所迷,便愈是不清。唯有从普遍的规律出发,才会不被经验性的现象给迷惑住。因为你对事物的了解总是来自事物本身。不必要的事物越多,你对它的了解就越少,而且越混乱。越是强大的人他的世界越是简单,因为他把精力全放在重要的领域了。】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唯有抱营魄守一,才能心如明镜,至此,方才万物映心】

【人要体得真道,首先要修其身,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

从此意义上说,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反思自身,其次才是向别人求索。

没有修身的基础而向别人索取知识,所获越多,疏漏越多。

所以真正有学识的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行得越远,精神信念失去越多,智识越少。

《淮南子》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解释为“不可使精神外泄”,是为精妙恰当的评价。

其实仅从字面也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假设你有一块土地。如果土地很小,你可以了解每个角落;如果很大,那么很多地方你可能永远都没有见过。对于做事情也是如此,过于广泛就必然包含无知,无知必然就缺乏根据,缺乏根据就是乱来。这也是老子为什么说不做大事的原因。

道莫远求。就是说你越是去外在寻求,越是去外在追求,越得不到你要的结果,也可以联想到一句话叫什么呢?也就是我们都有的一个基本认知,就是要对内求,不要对外求!

人们往往对于送到面前的东西不珍惜,非要通过自己艰辛努力或者花费巨额金钱,跋山涉水拜求各种“高人”、“大师”才算是符合自己内在需求,这恰恰是舍本逐末。首先第一点,对外求永远都不会得到答案;第二点,当下的事实,永远是对于内在世界能量显化天衣无缝的绝对呈现。也就是说只要出现在你当下的,无论是一个学的机会,无论是出现一个能点醒你的高人,如果他在当下显现了,我想告诉你的是:那绝对是你内在的能量天衣无缝的呈现和创造出来的。无论对方,你出自于头脑,你会思考:是这个人吗?无论这个人他的年龄也好,个人阅历也好,外在相貌也好,难道就是他吗?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对方的出现绝对是你内在能量投注和创造的,而且是天衣无缝的呈现,只要他出现了,绝对能够印证,能够唤醒你心中的答案,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出现在你的世界。所以,你所苦苦寻觅的答案,永远在当下这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只有内心的强大和力量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


 

【48】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学习有一个日渐结累的过程),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证道有一个日渐淡忘的过程)。(治学越多,离道越远。)

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是为道的途径和为学是不同的,为学是要日有增益的,而为道/求真理是要日有减损的/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一直减损到无为的境地/当你的意识无需依赖任何提示的时候。)

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它凝聚着无所不能的大智慧/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自然而为。)。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便能得到天下。),倘若极尽其能事(若是生事扰民/如果依然放不下学习过的知识),就不足以赢得天下。

【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

【平衡自知知足谦卑】嗜欲深者天机浅 嗜欲浅者天机深

 

 

【49】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圣人之在天下,歙(xī/shè)歙(xī/shè)焉(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没有一己/成见之心(「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于是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同归于善良了。

信实的人,以诚信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诚信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这样一个时代的品德将同归于诚信了。

得道的圣人统治天下,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为了与天下的百姓心意相合/调和统一的精神(「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非人意之状)(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得道的圣人使他们都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自然状态)。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人以四肢九窍活著(活人有四肢九窍)/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人以四肢九窍死去(死人有四肢九窍)/属于短命而亡的人占十分之三;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也有四肢九窍)/有些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 【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为什么会这样(区别在哪里)?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就是对生命的感悟境界)。传说/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把握真生命的人/善于养生之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恶犀猛虎,即便是从军打仗也不会被武器伤害(不用被上盔甲和带上兵器)。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没有目标),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敌人没有目标用他的兵刃)。(犀牛无处投角,老虎无处伸爪,武器利刃也无缝可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死亡的领域)!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亭之毒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大道规律创造了生命),又有恩德去蓄养(大德规范维护了发展),化育为物形(物种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得势而成长(团队的优势是它们成功的关键)。【「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敬畏大道而且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听谁的命令,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道丰满万物德成熟万物,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然而如此创造养育却不占为己有,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制,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可以说是天下万事的起点/源头/母亲。既得有一源头/母亲,就可以推理知道我们是结果/子嗣。既知道我们是结果/子嗣,就应当回归验证守候源头/母亲(落叶归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生都不会有闪失)。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的心门(禁欲),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疲惫。开启感官(嗜欲)之窍,极尽你的聪明能事(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药。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从细微处察觉事物之理叫做明/能预见规律可以说是圣明,能保持柔和可以说是坚强。藉著所掌握的智慧之光(由规律获取的推理),复归万事万物的规律让前因后果过去未来明显可见,行动之后就不会有祸殃。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的法门/这叫做因袭自然之常道。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假如我稍微有一点认识/智慧(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就会知道)行于其/大道中,唯恐偏失/走上邪道。

大道是那样的平坦,世人却偏喜欢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对食物挑三拣四,囤积金银财宝/搜刮占有别人的财货,这就是大强盗做法。多么无道啊!!!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邦观国/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之然哉?以此。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坚毅不拔)。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脱)。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

一个人若这样(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一家若这样(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一国若这样(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这个国家的德行就会丰富盈满)。若以此教化 天下(用这样的榜样来平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

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以一个家庭的情形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德行;以一个乡的情形可以观察一个乡的德行; 以一个国家的情形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德行;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就是以此推断的。


 

【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掳,玃(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血+夋】作/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口+益】不嗄[á],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意境犹如新生的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鸟不来攻击。骨弱筋柔但能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这是精气充足纯正所致。终日号哭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无欲气和之至的原因。

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中和的道理/阴阳统一),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永恒)。知道永恒的道理则达到明察的境界(圣明)。用和气益生可以说万事吉祥/益于处常而生为祥和,心明使气神宁和虚静为自强不息。(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心硬要达到目的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

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万物强行壮大必然加速衰老/万物离虚、离柔、趋壮则自衰老),这都叫违反了道的法则,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灭亡。(违背自然之道而强行追求强壮,反而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心灵深处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

堵塞自己的口耳【感官之窍】,关闭自己的眼鼻【欲望之门】(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不露锋芒/挫掉自己的棱角,解脱纷扰/排解纷杂的头绪,顺和自然之光,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叫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

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不上对自己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有害;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如此这般天下真正最为尊贵的。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正道)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不生事端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
我何以知道应该这样做呢?是根据以下推断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禁令,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人们有太多的权谋计较(民众多利器),国家政治治安却更加昏暗/昏乱;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故弄玄虚,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怪物就会滋起;法律命令越来越频繁/清晰,盗贼却变多。

所以,圣人说:我不违反大道【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这样百姓能自然归化/化生/化解;我喜欢清静虚灵,这样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自然纯正;我不有意去做事(没有私心杂念),这样百姓自然能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这样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58】

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邪。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已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执政者的政策宽厚【好像不清楚】,百姓风俗淳朴富贵和睦;执政者的政策苛刻明细,百姓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自然缺其所缺。

灾祸中倚藏着福祉,福祉中伏藏着灾祸。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谁能彻底明白端倪?(没有标准参考。)

正直(正道之人)为何变的诡诈/追求奇变,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恶毒。人们处在这种迷惑之中(不知循环相生的道理),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为时已久)。

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方正而不生硬);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锐利而不伤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耿直而不放肆);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曝光别人(光明而不炫耀)。


【59】

治人事天,莫如/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莫过于知道节制收敛(知道什么叫珍惜)。

你惟有知道/所谓节制收敛/珍惜,这就是说要早些顺从自然之道。早些顺从自然之道,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战无不克;战无不克/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他的能量极限;没人知晓他的能量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把国家托付给他。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雄厚基础,就可以使国家保持长久安定的局面,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生机蓬勃长久不息的大道。


【60】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lì]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如同烹制小鱼一样。【小鱼很鲜嫩,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不要常常翻弄,还要注意火候。】

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双方和睦两不相伤,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所以德性相融归入本源)。


【61】

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遇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要象江河下游一样使百川交汇,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雌性/阴性)。阴性通常用宁静来吸引阳性,以宁静体现谦卑的状态。

所以,大国用随和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小国能够用随和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那么,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也就是说,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谦虚卑下自处。】

因此,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

所以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赢得信赖, 或是以随和谦下的意识而换得信赖。

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人(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小国),小国不过是想要进入大国之中来做事(小国不要过分想奉承大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各自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如果两者要想各得其所),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大国应该更加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而不能恃强大而自傲。


 

 

【62】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主宰(万物之奥妙都隐藏在道中)【"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宝,不善良之人/罪人也把道看作他们的保护神/中保【"保"字,任继愈和陈鼓应的译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人所要处处保持的"。】。

真善美的言辞可以使得许多人心生尊敬之念,真善美的行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仰慕而跟从,所以在这种道的教化下,就算是原本不善良的人也可以被感化而走上正道,哪里还有什么没有用/被放弃的人啊?(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就算是被立为天子/上帝,放置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地位,就算是有稀世宝玉后有驷马乘驾的厚礼重仪,也比不上真正投身于道/就地打坐悟道。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求必应”,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珍贵的/所以它才赢得了天下的推崇和重视。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由/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把自然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以德报怨(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

在容易做的小事的基础上去增加难度(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不认为在做大事,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少有信誉;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事成堆。所以,圣人警惕难事出现(从小事细节着手谨小慎微),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但终无难成之事。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事变还未有迹象(未见兆端),则可容易/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事物微小之初/细微不显时,容易消解/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稚嫩细弱的小苗)长起来的;九层之高的高台/楼台,起建于一筐土一筐土的累积/筑建;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人为努力的/为所欲为者,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执迷不悟者,必然丧失。所以,圣明之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为所欲为,就不会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执迷不悟,就不丧失/无失方向。

世人/有些民众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始终谨慎如一),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难得之货;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自然的规律,而不是一己的作为/妄为。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水】 清心寡欲   不要刻意 故意【可以被迫。。。维护自己利益 被自然推动】  】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稽式。常知楷/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应用大道规律的统治者),不是用巧智诡诈的小聪明来治理民众(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而是用敦厚朴实的大智慧来感化民众(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

世人所以难/不服管理/治理,是因为他们看穿了巧智诡诈(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采用巧智诡诈来治国安邦(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无异于国贼);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 【应道德治国,不以人智治国,则百姓道德足全,天下太平,无所乱而无不治。这样的统治,应天地之情,才是国之福.】

知此两种治国安邦之道的统治者,也应该知道哪种方式是样板/法则。能永远记住(经常感知/知晓/清楚)这种法则,可以说是掌握了大道深奥的德性(至高无上的恩德)。大道深奥的德性无比深远啊(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多么奥妙、多么深远),它可以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然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顺的啊!)


【66】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人/民,以其言下之;欲先人/民,以其身下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民不重,处前而人/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成为天下川谷的统治者),是因为它所处低下(善于居下的品质决定的),所以便为百川之王。

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成为民众的统帅者),必先以谦下的言辞赢得信赖(先得自谦为下);想要走在民众的前面(要为万民之先),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之身后(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处于民众之上而民并不增加负担;处于民众之前而民也不感到妨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而不厌倦。正是因为圣人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竞争。


【67】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矣夫!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时间一久也就藐小了。

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不敢贪天功为己有)。

有慈爱之心才能激发勇敢的斗志;有俭朴行为才能产生广泛的美德(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不敢贪天功为己有的思想境界),才能为人师长(才能成为民众真正器重的统领)。

当今之人,舍弃慈爱去空谈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广德,失了谦卑/求实的美德只顾去抢先/接受沽名钓誉的赞许,离死亡不远了(这是没有出路的)!

以慈爱之心用以征战则必胜,守御阵地则固若金汤。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要抽象的继承 ,每个人都不敢为天下先,每个人都不敢做第一件事,国家如何发展?装忍让能靠的住吗?羊很温顺,低调,狼就不惦记了吗?刮台风的时候,拔起来的都是大树。踩在脚底下的小草却无事?高端做事,低调做人。政治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

为什么(如何)做人:老子没说,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老子的公立心是很重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庄子,庄子提出人活着为什么?  真实+自由】

 

 


【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的领导的人/勇士不必依赖于武力/杀气逼迫;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轻易动怒;善胜敌人者/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避敌锋芒;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态度平和谦下。这就叫不争不竞不争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智慧,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顺配于天道,它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rǎnɡ)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 

故抗兵加/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者有言/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轻易成为主动进攻/举兵伐人的一方,而宁可成为被迫反击/自卫的一方;不敢轻易向对方的阵地推进一寸,而宁可将自己熟悉的阵地让出一尺/退避一尺。" 这样,就不用列队/行动无踪迹,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不必赤臂,要杀敌却不显露兵器/不需武器,要制服对方却象什么敌人也没有。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最宝贵的(斗志)。

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哀兵必胜/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未必明白,未必能实行。

(我的)话/言论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会得到验证。只有无知,是我不能知道的 。(但现在没有人能证明我的道理, 所以才不知道我们的深浅)【自我之知是对现象世界的认识,是肤浅的、主观片面的;真我之知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深刻的、客观全面的。】

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我们这样的得道之人)越是难得可贵。所以圣人外表是粗麻衣/淳朴,内心如玉/内里有真宝贝。


【71】

知不知,上/尚不知,知病也。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盲点,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不知自己的盲点在那里),这就是很糟糕的/有缺点。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盲点在那里)。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才可以说他没有缺点。


【7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无狭/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当人民不再畏惧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大权威/统治者的危机就来到了。

不要侵害妨害人们的安居/生存的空间,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惟有不引发人民厌恶,人民自然不会厌恶你。

所以,圣人深知自己/自知自明,却不自我炫耀(不自以为高瞻远瞩);他珍爱自己/自爱自尊,却不自我尊贵/不自以为贵人一等。
所以去除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勇于违反天道的人则会招来杀身之祸)。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勇于顺从自然的人则会活的潇洒自如)。这两种不同的勇气/勇敢,一个有利,一个有害。天也有它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就是圣人也很难说明到底是什么原因。)

天道的规律,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不与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在不期然时而至(不召万物而来而万物自来),在悠悠然中成全(它宽缓自然但却善于筹划)。天道就象一张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却不失一切。


【74】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而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zhuó)(/斫),夫代大匠斲希者,有不伤其手矣。


人民若不怕死,怎么还能以死来恫吓他们呢?如果先使人民经常惧怕死亡/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然后生事的人我把他们抓起来按照刑律再处死,这样谁还敢生事呢?

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手艺精湛的木匠砍削木材。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则是很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惟/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吃不饱/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吃税/的税赋太多,所以吃不饱。

  人民不好管/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人为造事/的妄为,所以不好管。

  人民不在乎死/之所以轻视死亡,是因为统治者的生活奢侈/追求今生享乐太过份,以致民众不在乎死。

  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生享乐的/只有不看重自己生命的人,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生命的人更贤明。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灭,木强则共坚/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一死就僵硬了。

 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弱脆嫩的,一死就枯槁/干硬枯萎了。

 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属于生命/活着一类。

 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很难赢得最终胜利(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强硬则容易被折断(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强大的处于下势/下降地位,柔弱的处于上势/上升地位。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以/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损有馀以奉不足?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自然的法则,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低了向上举(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拉过了松一松(多余者必遭损伤),不足时拉一拉(不足者必得补充)。【满弓怕断弦】

自然之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奉献给有余的。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得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不恃才傲物),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7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弱小战胜强大,柔和战胜刚烈),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按这个道理去做。

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观点:能接受国中流言蜚语的侮辱【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才是江山社稷真正的主人;那为国受难的(能承受国家天灾人祸的打击)【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才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君王。

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正确的忠告好象是逆耳之言)。


 

【79】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大的仇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必有余怨难消,怎么可能达到善始善终(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人执有有利的契约(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不索取偿还)。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击倒对方)【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无德之人却是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无亲无疏,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80】

小国/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小而人口少(未来是“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兵器也用不着;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了。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使用,大多都是摆设;虽有军队/盔甲兵器,也没有地方部署/展示陈列。

  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从简单的事情中参透更深的领悟/领悟力增强)。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吃的无论是什么口味的菜肴都能品出其中的美妙;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穿的无论是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华美/都额能穿出华美之感(强调人性的升华);但凡是居住之处,处处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邻国的/邻里之间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无/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诚守信的言辞不(一定)美妙动听,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

 善表自我观点的人不会急于申辩,急于申辩的人不善表达自我观点。

 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财富),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尽全力帮助他人自己感觉愈有);既然一切都已给了 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尽全力给予他人自己感觉愈多)。

 天道规律,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妨害天下。圣人的道/准则,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为天下传道而永远无有所求)。


道德经【整理版】下【38-8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