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整理版】上【1-37】

2020-07-01 18:12 作者:CHEEGO333  | 我要投稿

【1】

道可道(也),非常(/恒)道(也)。名可名(也),非常(/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恒)无(,)欲(,)以观其妙;常(/恒)有(,)欲(,)以观其徼(jiào/jiǎ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可以用言词表达/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不是通常的/一般的道理)。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明确定义的/说出来的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断句变化:道可,道非,常道  说他是,说他不是,都是可以的,这是常理】

【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第一个和第三个名:道之名;第二个名:动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天地在开始时混沌未分并无名称/无是天地的本始);

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有是万物的根源)。【表明道由无形落实向有形的活动过程;本质-一般-无生灭和现象-个别-有生灭】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观点/立场/Point view/Inview of,可以观照/揣摩他的奥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女+少=纯洁心无杂念可以看到原始的道)。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边际/踪迹(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徼:读jiào时,解释为端倪;读jiǎo时,解释为实有;边际   =交 交摘生万物】。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非一般的玄妙)!(玄之又玄的玄关窍)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精神奥妙的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由此而出的总门)。
【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也是创造宇宙的动力,是永恒的存在,曰常道,提出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亦即名与实的问题】

真正的手艺精髓无法用言语来传授,只能用心去领会【木匠轮扁以做车轮比喻读书学习】排除杂念,回到初生,达到虚无境界才能体会大道的奥妙和玄机。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不)有,为而弗(/不)恃,功成而弗(/不)居。夫唯(/为)弗(/不)居,是以弗(/不)去。

【翻译】: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是丑了(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都知道以善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是恶了(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美和善的概念形成,丑和不善的概念也就自然生成,丑恶其实是人的分别心造成的】
【找工作   不是真正要找的工作   而是天下皆知为美的工作,违背道】

因此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对而生(有无相生),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成就,长和短互为比较而显现,高和下互为方向相对存在,音调(发音之初)和声色(余音)相呼应/相互和谐,前边与后边相伴随/相随有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所以,圣人(富有智慧通晓自然规律,高尚品德情操的理想人物)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不发号施令的德政教化【民主 共同遵守 没有尊卑】。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自然产生不人为创造),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施予而不自恃其/已能,功成业就也不自居其功/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自居其功/不占为己有,其功却永恒不灭/不会失去什么。

【东施效仿西施】

 


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崇尚贤能之辈(不刻意招贤),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去争名夺位)。不看重珍奇财宝(不稀罕难得之货),方能使世人/民众不去偷窃/为盗。不让民众看见可贪的功名利禄,不诱发邪情私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就不会产生邪恶/动乱的动机/念头)。

【名利相连而生 私有制 尊卑观念 统治者根据人们追名逐利的人性弱点来实施统治策略,增加后备力量维护自己的统治,聪明才智用来争名夺位而不是推翻统治者 科举制度—人的欲望膨胀—人心大乱—最终危及自己的统治】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的治理方法,是使他们心里谦卑(普及虚心/净化心灵),腹里饱足(养身的道理),血气淡化(削弱争名逐利的雄心),筋骨强壮。使得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不伪诈、无非分妄想之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遵从无为之道(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则没有不太平之理(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身心健康,本分过日子,天下太平,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符合大道    心境身体满足达到平衡】

 


4】

道冲,似万物之宗。渊兮/乎,而用之或不盈。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乎,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

道,空虚无形(冲:盅,道似一个器皿,空虚之意),其大能却无穷无尽/取之不尽,渊远深奥/浩瀚无边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根源。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压制锋芒),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解脱纷扰),和于你生命的光中(和顺光辉 和:隐蔽),认同你尘土的本相(混同尘垢)混同于尘世,你便能在幽幽之中(高深莫测啊 湛:深沉),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好像无处不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不知它的来源),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在万物的法相缔结之前他就存在了)。

【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

"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百忍成金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淈(gǔ)/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天地超越仁的概念,无所谓仁爱),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空但无穷尽,越动付出/而风愈多。【元气流动其中=主宰万物的灵气,无处不在,越用越灵】空无一物包容万物,坦荡不偏执,不被外界干扰牵动情绪。自由幸福=完美境界

言多必然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不如抱心守一,坚守中空)。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加速国家的瓦解,不如始终保持在中间的状态】

【没有偏好和选择,没有情感取向 赋予万物自由才能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自由才是真正的恩赐,值得感恩        仁爱=干涉=脱离自然轨道=更加干涉刑罚=害己害民】
【平等倡导者  没有偏爱  不亲近任何人  最后得意的往往是尊重规律的 】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虚无变换的爱欲是永恒不灭的),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是生育天地万物的神秘莫测的根源)。这个母体的门户(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便是天地的根源(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绵绵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谷:空荡的山谷,欲;神:不测的变化;牝:生殖器,最初的生殖器官;勤:不穷竭】起伏,分散聚合,没有开始和结束

顺应天道省时省力。把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心理满足感远远高于不适合他们的更高职位。

 


7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因为它顺应自然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而生/天地运作不为自己),所以能长生。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谦虚谦让】,他反而在前(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居前列);把自身生死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保全自身(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的精神,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圣人的理想/他所追求的事业)吗?

【天地没有生的概念也就无所谓死,摒弃人性的弱点,一时小利背后是成就大事的机会】

【老子的思想工作:如何引导人们从自私到无私  在自私的基础上  脱离低级趣味? 你越无私你得到的越多
规律:最初自私  【规则 成型】过度就倾斜了   无私与人性违背   反对人性也是不好的 【直接平均分配的制度 后期人性没有及时/适度的转换】  对人性的了解  研究对人如何激励 】

限制和自由:创造力   闲钱 闲人 闲时间 /社会容错机制 知识产权/不懂创新的不能决定创新怎么走,失去自由

上层决定下层的经费使用 这一定不靠谱   需要激发主观能动性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唯不争,故无尤矣。

【翻译】:

上等的善【最高的德行】就如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争功。它处身于/甘居众人所厌恶/唾弃的地方【卑下垢法的位置】,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身,安于卑下/众人之下(起居善于选择吉地);存心,宁静深沉(心态善于融入平静/思想清明深邃);交往,有诚有爱(交流善于把握仁爱/如同天地那样施惠万物);言语,信实可靠(言语善于表达诚信);为政,天下归顺(政见善于治理国家);做事,大有能力(处事善于发挥能量/特长);行动,合乎时宜(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唯有(像水这样)不争不竞的美德,方能无过无失(才能万事无忧)。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贻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财物执持盈满),不如罢了吧/适可而止。  

铁器千锤百炼磨得的锋芒,也不可长久保持刀刃的锋利。【越磨越损,被废弃】

金玉堆满堂屋,不知谁人能守/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生骄横,是自取灾祸啊/那是自找麻烦 。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功成名就身退),这正是自然之道。

【满招损,有功不居傲,与大道同步,收放自如,进退有度,失也是得,进也是退】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精神与形体统一),毫无离隙呢/能永远不分离吗?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结聚精气以致柔和),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呢?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洗涤心灵之镜),透亮如明镜/没有瑕疵呢?

爱民掌权(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

运用心智(感官自然开启),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能不被引诱吗)?

理事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能没有成见吗)?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大道,他创造养育万物并不强行占有/占为己有,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他是万物之主/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11】

三十/卅[sà]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建造居室开凿门窗,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心狂意躁,难得之货/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图谋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治理国家)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知道如何舍得。

【淡化区别心  自然不会迷失】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乃可托()天下。

 

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得到时惊喜,失去时也惊恐,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自我的观念;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如果我抛开自我,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什么理由患得患失呢?

所以,舍弃肉身性命/自身去为天下的人是难能可贵的,堪为普天下的寄托/把天下寄于他;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才是值得被爱的,堪得普天下的信靠/托付给他。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见而不晓得(看不到图象),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听不到声音 ),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触不到形体),叫做 "微"。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还是把它复归于空虚无物吧。

这应该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物象的形象,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秉持上古自然之道,可以把握/驾御当今万有/生命之有,知道其由来始末/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这便是自然之道的纲纪/要领了。

 


15】

古之善为士/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dūn]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浑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翻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给人一种高深莫测/深不可识的感觉。由于深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只好勉强/努力来形容他:

(开始学道者)其谨慎/审慎好像严冬过河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的干扰,恭敬严肃如同作客/虔诚的客人,

(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流逸潇洒/洒脱无羁涣然冰释/化冰,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心胸 旷达开朗得好像高山空谷/虚怀若谷,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谁能/如何沉淀混浊的杂念?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谁能/如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持守此道/这种方法修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骄傲自满。唯有/正因为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翻译】:

内心虚化到极点/虚无至极的意境,持守安静到纯一/安守宁静气定神闲。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时空的隧道中,看出其来龙去脉循环往复。

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因果。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真谛便是永恒(认识到变化的规律即为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通晓明白)(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妄作非为后果自然带来凶险。

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整周全)。完全人,则与天同(才能符合自然)。与天同/符合自然则归入道(遵循大道)。归入道,可就长久/长治久安,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17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的君主,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帮助人民实现心愿,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18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

大道废弃了,自然出现仁义。智慧频出,自然混杂大伪。六亲不和,自然彰显孝慈。国家昏乱,自然产生忠臣。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

至高境界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至高境界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至高境界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

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

 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保持纯朴的心态,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源。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达到最高的学习境界从而没有忧虑扰心。

 


20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若/如婴儿之未孩;乘乘/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泽/澹兮其若海,飂(jīn)兮似/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翻译】:

真理与谬误,相差多少?真善美与假恶丑,区别在哪里?人们所畏惧的东西,不能不畏怕啊(也畏惧人吗)。

浩瀚的荒漠啊,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混混沌沌啊,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随风漂泊啊,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这种愚人的心灵啊!(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惟独我仿佛昏昏沉沉。

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惟独我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唯独我鄙陋寡闻又冥顽不化。

沉静啊就海平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与众人不同的理由,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21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翻译】:

最高的道德形态(天人合一的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作为存在物(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能看到万物的景象。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能感知万物的本性。【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意识深远冥灭自性,于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精华/核心)。这个精神至真至切/真实程度毋庸置疑,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从古到今,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呢?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2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惟/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受冤枉的,可得伸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低洼的得盈满,将残的得新生(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少取的便获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贪多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榜样。不自持己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负蛮干,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正因为不争不竞,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道是柔弱的,但是柔弱胜刚强;】

 

 

23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

少说话(少发号令),合乎自在本相/也是符合自然的。

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何况人呢?

所以,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

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的人,失便拥抱他。(同于道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同于失(道)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

诚信(信心)不足的人,自然有不信他的人(别人对他同样信心不足)。

 

 


【24】

跂/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于/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翻译】:

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翘著脚就站立不住,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蹦著高就走不成路。
自己有观点成见的便不能清楚地看待事物,自以为聪明的不能彰显智慧。
自我夸耀固执蛮干会徒劳无功,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从道(用万事万物的规律来打比方)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不会心生厌恶)。

 

【大势(天时地利)  人和(合作者和自己的性格)

(愚蠢、聪明、勤奋、懒惰)再聪明人看来糟糕的  是愚蠢但是勤奋的人造成【宁可懒惰】】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无形啊!独立自在,永恒不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本源)。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飞逝而致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至远而回返(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所以道为大(伟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的,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人尊循于地的法则),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臣,躁则失君。

【翻译】: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宰。

所以圣人君子终日行进时都带著包裹行李。虽然看起来显得很沉重(比喻物料充沛体积庞大/奢华的生活),他却安然超脱(超然物外)。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大国君主),只重自身/满足自身欲望,轻慢天下,以致灭亡(只知满足自身欲望为重而轻天下社稷)。

因轻浮而失去道德根本,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翻译】:

善于行动不留踪迹,善于言辞没有暇疵(留下话柄),善于计算不借助筹码工具。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所以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大道之明)。

所以说,善人(善于拯救世人的人)是不善之人(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源。如果不尊重这样的老师,或者不爱惜这样的资源,那么,再有智慧却身在迷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智)不割。

【翻译】:

知道其雄伟强壮(阳刚的雄健),却甘守/安守雌柔,好比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自然之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安于暗昧之处),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这是天下人的榜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成为天下人的榜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自然之德不会失却),(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道荣耀的珍贵,却甘守羞辱(却能守得住谦卑),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容纳万物)。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真朴的“道”分散形成万物)。圣人如果使用他们(有“道”的“圣人”沿用真朴),而(会让他)成为掌权者(则成为百官的首长)。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制然天成、不能割裂的)(有整体观,才不偏狭;留有余地,才不穷竭)。

 

 

【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翻译】:

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世界(天下)是一种神圣的载体,不可能被人定为目标,也不可能被人执有。人为努力的(为所欲为),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执迷不悟,必然丧失。所以圣贤之人不会为所欲为,所以不会有失败;不去持守(固执),所以不会有丧失。

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极端的念想)、奢侈的(不切实际的奢望)和骄恣的(过度的要求)东西。

【人要有抑制力,抑制利就是创造力, 在安定中求进步】

 

【30】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强行征服天下)。用武力总是有相应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大的战役结束之后,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良善自会结果(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无须(用武力)强夺硬取。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炫耀),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达到目的像是不得已,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事物发展到壮盛(一逞强示壮)则是衰老的开始,这不是出于道(人的意志过于强盛),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居左,上将军处/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所谓兵(最好的军队),是不吉利的东西(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制---恐惧、不信任、不和平、凶杀、侵略等的产物),万物大都厌恶,得道的人不依靠它(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而不使用这种机制)。

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战时以 右方为贵(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是不吉利的东西(军队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不是君子所使用的。
就算在不得已时被迫使用,以存心平静、淡薄为最好(不出于泄私愤,逞贪欲),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等同于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喜报可以鼓舞士气),右方代表凶丧(厄报可以冷静思考)。偏将军在左边(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上将军在右边(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以凶丧来看待战事)。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反战 最牛的不打仗就解决】


【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大道常在无有之间)。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统治者若能持守这个真理,万物必将自动归顺。

天地之气相合,降下甘露,无人下令分配,确能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规律,不可僭越(了解规律,适可而止)。知道限度(规律)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溪流诸水汇集流向大海。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贤明。(识透优缺点,看清因果,看透规律)

能战胜别人,算有实力;能战胜自己,才是真的坚强无比。

知到什么程度已经足够(拿捏得好分寸)的人才能长久的保持富足。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可以长久。

即便肉身不复存在、生命活著(形体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生。

 

 

【34】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有(功成不名有)。

衣被/养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于小矣;万物归焉而不知/为主,可名于大矣。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广泛的能量)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可以左右万物)。

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宣扬)。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功成名就之后不图虚名)。

护荫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常用无欲的方法获得智慧,)显示出小有名气(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

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反而彰显大成就。

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因此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足既。

 

秉持大道之象者(符合大道自然之象),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之。归向他,且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和、舒泰。

美乐佳宴(快乐的民风与诱人的环境),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用语言来表达世间规律),平淡无味,很难肉眼辨识出其全部,很难亲耳听认出其全部,用(享受)起来却受益无穷。


【36】

将欲歙(xī/shè)之,必固/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固/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故兴之;将欲取之,必固/故与之。是谓微(wēi)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的(有收敛趋势的),必先张驰一下(必是原有张之过度的)。

想要削弱的(有削弱趋势的),必先加强一下(必是原有强制过头的)。

想要废弃的(有放弃废弃趋势的),必先推崇一会儿(必是原有推崇的)。

想要夺取的(有夺取趋势的),必先让与一点儿(必是原有被迫给予的)。这道理是多么的微妙简明。

(往往)柔弱的胜于刚强的(看似弱小的但是并不然)。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同理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而向人展示清楚(脱离了道,不顺应规律,利器也就不是利器了)。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亦/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顺应自然规律往往可以达到主宰自然的效果(无为的境界造就无所不为的功绩)【无为:不违反自然。为=违】。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顺其自然,不妄为  

不主宰自然,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统治者若能持守他,万物将自然归化。

在归化的过程难免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欲望将被克服。克服欲望就可以静下心来,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道德经【整理版】上【1-3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