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法兰西战役——第五篇 敦刻尔克

2020-11-19 20:50 作者:某退休伐木工  | 我要投稿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及与敦刻尔克撤退同时进行的,一系列被遗忘的战役的故事。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法国战役最大的刻板印象。基本上讲法国战役,必讲敦刻尔克。可是敦刻尔克对于我们来说又是熟悉而陌生的,因此就产生了不少诸如“英国佬就会卖队友”“德军停止进攻阴谋论”“加来战役拯救盟军”等半桶水言论。

  有很多对法国战役就只了解一个敦刻尔克的朋友,更是直接把敦刻尔克视为了法国战役的“终点”,甚至还出现了如下暴论:

不针对视频,只针对这条弹幕。

  敦刻尔克似乎也成为了英法联军耻辱的象征,其带来的,对法国战役的刻板印象也是被很多人所接受:

   “英军在法国战役中唯一的建树就是跑得快,(迫真)他们在敦刻尔克撤退后便抛弃了法国。由于英军不给力,所以法国战败了。(大嘘)”

   尽管这种观点是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可偏偏其的信众人数还颇具规模,由此可见许多朋友对敦刻尔克的了解确实是相当有限的。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把敦刻尔克战役从头到尾完整地剖析一遍。在本文中,笔者也将澄清一些很老的,有关敦刻尔克的常见误解。

  自然,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因此出现错误也是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读者能不吝赐教。

  老实说,法国战役打到这个地步,法国已经必败无疑。在包围圈内的盟军唯一的出路也就是向海跑,可惜的是盟军内部指挥系统的互相倾轧又使得无数盟军士兵白白损失掉了。

  早在5月22号,英国本土和戈特勋爵的指挥部(GHQ)的联络就已经极不顺畅,致使英国本土的领导人们除了能从戈特那里获得少量情报外,只得从魏刚那里听取二手信息。可是魏刚掌握的信息其实也不是真实信息。这就为盟军后来一系列窒息操作埋下了隐患。

  1940年5月23号早7时30分,德军第2装甲师在古德里安的微操下扑向了布洛涅。英军昨天在这里挡住了德军的攻击,可今天他们没有昨天的运气了。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第20近卫旅寡不敌众,向港口撤退。法国第21步兵师前来增援,可他们并没有通知英国人。

  到了18时,第20近卫旅早已损失惨重,所以英国在没有通知法国的情况下自作主张选择跑路。这一行为引起了法国军人们的愤怒,进一步加剧了英法之间的矛盾。英国人跑了,但法国人决心坚守到最后一刻。法军和几百名没有撤退的英军撤到布洛涅东部的城堡中英勇奋战,使得德军被迫用云梯这种原始的方式进行攻击。一直到5月25号8时30分,这些勇敢的战士才被迫举起了白旗。

  布洛涅失守。

  把目光投向加来。5月23号下午,德军第1装甲师攻向加来。负责警戒的英国皇家坦克团第3营在奋战之后撤向加来。很快,面对德军坦克的穿插包围,加来被孤立了。此时加来的守军少得可怜,只有英国第30机动旅和1个法国步兵营。可是丘吉尔得知加来被围后禁止当地军队撤离,下令不得后退一步。

  丘吉尔的这一命令在后世的许多文艺作品中被大书特书。尤其是《至暗时刻》和它的同名电影。笔者认为丘吉尔下令要死守加来主要有2个原因:

  一,加来有大量的物资补给,英国远征军的补给问题日益严重,不能再轻易失去这些物资。

   二,英法间的信任已经岌岌可危,如果英国人不做出什么表现,以显示英国愿意誓死捍卫法兰西的决心,那么天知道法国人会干出什么事情。

  轰轰烈烈的加来保卫战,开始了。

  再把目光投向阿拉斯。英军第5,50步兵师在德国第4集团军的猛烈攻击下终于撑不住了,于24号凌晨撤离阿拉斯。魏刚得知这一消息后气急败坏,因为阿拉斯失守就意味着他之前的反击计划已经化为泡影(尽管他的反击计划本来就是不可行的)。在魏刚给雷诺总理的报告中,是这样写得:

  “鉴于英军的撤退,我(魏刚)已通知北线的……(法军)部队……(由于向南发动反击已经不可能)应该建立规模比较大的防御阵地。”

  可以看出,魏刚可以说把锅一股脑丢给了英国,认为法军不得不撤退而不是反击的原因是英国人的撤退。这就纯属是他的甩锅了,2个英国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挡住第4集团军轮番上阵的不间断攻击。如果他们不撤退,那这2个师恐怕已经不存在了。

  退一步讲,就算英军不是及时撤退,而是在阿拉斯等死。包围圈内精疲力尽的法军怎么可能会突破德军坚固的阵线?大势已去,魏刚也就只能打打嘴炮了。

  离谱的是,雷诺总理也被魏刚忽悠了。他在24号晚给丘吉尔发了一封电报:

   “英军的撤退迫使魏刚将军不得不调整他的整个计划。”这完全是胡扯,魏刚调整计划的原因单纯就是法军实力不足,英军退不退对这个计划都是没有影响的。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魏刚给雷诺发报的几小时前,被他寄予厚望的第7集团军(魏刚向丘吉尔保证这个集团军有十几个师的生力军,完全可以撕开德军防线。然而事实上第7集团军只是个空架子)司令弗雷尔刚给了他一份报告,声明自己实力有限,完全不可能按他的计划发动攻势。魏刚自己也知道了他的计划早已被判死刑,但他并没有理会弗雷尔的报告,仍然把其计划泡汤的锅丢到了英国人头上。

 包围圈内的戈特勋爵仍被魏刚忽悠的不轻,他自始至终都对法国陆军的实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等待着那永远也不会来的的法国援军。戈特勋爵在23号给伦敦的电报中这样写到:

  “据魏刚说,法国第7集团军已经成功推进到……亚眠”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法军已经打到了亚眠,那么包围圈内的盟军很快就可以与包围圈外的盟军会师。可现实是,法军其实只是缩在索姆河,一动不动。哪怕几天后的阿布维尔反击战也只是对亚眠发起了试探性的攻击。

  所谓“已经到亚眠”只是魏刚的忽悠,他这么胡说八道的原因除了他自己也对前线战报是一知半解外,就是他想忽悠英国人配合他那异想天开的计划。

  总的说,5月23号盟军除互相甩锅,写日记互骂对方坑爹外没有做什么有实际意义的行动。

  1940年5月24号,这一天成了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一天。早在23号20时,伦德施泰特已经下令让在前线猪突猛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古德里安,隆美尔这种人肯定不会在乎伦德施泰特这个老古董的命令,他们选择了继续进攻。到24号12时45分,希特勒亲自来到前线,下令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停止攻击,古德里安等人这才作罢。迪特里希这种狠人倒是敢于违抗元首的命令,派出他的部队强渡阿河,古德里安也趁机找了个理由出动了之前损失惨重的大德意志团。不过德军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这一天德军的停止进攻在后来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大量国防军军官都在战后指责希特勒这糟糕的命令,才放走了三十多万盟军。不过如果我们开上帝视角的话,就会发现:在当时停止进攻未必是什么错误的抉择。

 首先,法军在阿河的防御不是空气。法军部署了第68步兵师(该师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部队)和21步兵师的残部,英军也提供了少量的轻装甲部队。最为重要的是,盟军有着大量的火炮,而古德里安的大炮还在加来。德军就算突破了阿河防线,那么还有坚固的沃巴内拉(Vaubanera)要塞等着德军,再加上靠近海岸的盟军更容易得到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援,德国空军能提供的支援会非常有限,这会严重影响德军的突破能力。

  其次,德军装甲部队已经经历了2周的鏖战,官兵疲惫不堪,装备损失,故障甚多(不过大部分都是可以很快修好的,不可逆损失并不大),急需补充。而盟军则是以逸待劳,且占据地理优势。如果他们进行殊死一搏,那德军能否突破盟军的防线,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因此,与其说是希特勒故意放了盟军,倒不如说是盟军自己拯救了自己。因为没有得到休整的德军是很难突破盟军的防御的。

  当然盟军也有他们的问题,因为魏刚长期的宕机导致法军与英军发生脱节,盟军在濒海地区的兵力严重不足,以至于敦刻尔克以西居然只有1个成建制的B类预备役师防守——因此阿河防线其实远称不上固若金汤,几天后德军只用1天便杀穿了这道防线足以证明这一点。

  至于什么“放走盟军是为了讨好英国人”这类言论,笔者只想说呵呵。战后某些人的甩锅言论还真信了?

  

  基于以上原因,德军最终选择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转而让博克的步兵部队去收割盟军。不过由于荷兰的扫尾工作与比利时沦陷区少量盟军的游击战,德军能调遣的兵力并不充裕。在利斯河,第18集团军的4个步兵师对抗比利时人的8个步兵师。而在艾斯克河,则是第6集团军的9个步兵师对抗英军的7个步兵师和比利时的3个步兵师。

巷战中的德军 他们正在用105mm榴弹炮轰击敌人

   德军在23号就对利斯河发动了猛攻,士气低落的比利时人几乎是一触即溃,25号利斯河防线崩溃。在艾斯克河,德军在一番激战后勉强过河,盟军被迫后撤到利斯河。谁料利斯河防线迅速瓦解,盟军只得一路丢盔弃甲,撤向伊普尔。危机时刻,戈特勋爵投入第5步兵师进行反击,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才保住了阵地。

  可以说,现在盟军唯一的保命方法就是从敦刻尔克撤退了。

  前线正在激战,盟军后方的指挥官们也着急忙慌地开会,绞尽脑汁企图想出一个法子来应对现在一片糜烂的战况。同时也为了加强盟军间的联络,解除英法间的不信任,以方便协同作战。坐在伦敦的丘吉尔也派出爱德华.斯皮尔斯少将作为他的代表参加在巴黎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人员有:法国总统勒布伦,总理雷诺,陆军总司令魏刚,海军总司令达尔郎,空军总参谋长维耶曼和花瓶贝当元帅。

1938年维耶曼上将(右)在德国米尔希上将(左)的陪同下参观德军新式的BF109C战斗机。他是最早一批知道法国空军已经落伍的法国高官之一,在此之后他大力主张扩充空军,可是收效甚微。

  1940年5月25号,巴黎会议开始。这次会议似乎一开始就带着厄运,第1集团军群的代表福维勒少校做了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不能指望第1集团军群执行魏刚的命令……部队已经筋疲力尽……第1集团军只有3个师可以作战,弹药也只剩1天的了。”并且最要命的是,这位福维勒少校在结尾居然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认为我们很快就会投降!” 

  现场的高官们无不大吃一惊,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少校居然会说出这么敏感的话。斯皮尔斯少将在日记中写到:

  “我感到冰冷的手指在把我的手攥成石头……他(福维勒)正是灾难降临的体现,最好把他扔出窗外。”

  庆幸的是,魏刚上将还有战斗到底的决心。(起码在公开场合是这样),他训斥了福维勒,并指出: 即使命中注定失败……(法兰西军队)也应该有尊严的死去!很快魏刚做了一番演讲,他悲痛地说到:法兰西军队把自己投入了一场没有物质基础的战争中,既没有坦克,也没有反坦克炮,也没有高射炮……没有军事准备,没有外交准备……实在难以想象,当时(1939年9月3号)负责法国军队的那些人为什么不对政府说,以法军的状况不能打仗!

 当然了,魏刚的这一席话有夸大之处,毕竟这段很大程度就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法国参战时的军事准备确实很差,但并没有差到什么都没有。

   巴黎会议就这么不欢而散了,两国的领导人讨论了半天什么结果都没有,反倒是让英国看到了法国内部的种种龌龊。

  会后,魏刚打起精神,开始计划下一步该怎么办。他现在也很清楚,包围圈内的盟军救不出来了。因此他只得用手头那点部队坚守最后一道防线,以保卫巴黎。

  包括戴高乐在内的一些军官主张放弃索姆河防线,撤退到塞纳河乃至卢瓦尔河。魏刚对这些建议嗤之以鼻,因为稍微有点常识就应该知道,这个时候要是放弃索姆河防线,无异于把部队往火坑里推!如果德军进行追击,撤退变成了溃退,谁去担这个责任?

  同时魏刚义正辞严地对勒布伦总统说到:陆军部队必须在索姆河坚决抵抗,如果此战失利,剩下的部队将为荣誉而血战到底!

 这一天盟军也算是达成了一个共识:用不着浪费兵力拯救第1集团军群了。魏刚总算放弃了他那不切实际的扯淡计划。

  1940年5月26号早,冯.博克正式下令让他的B集团军群攻击敦刻尔克内的盟军。博克总共投入了21个步兵师,但是他们面对英法比联军的拼死抵抗进展缓慢。德国步兵只在伊普尔取得了突破,在其他地方则只是原地踏步。26号晚18点57分,皇家海军启动了发电机行动,开始撤退。也是在这时,加来的盟军勇士们全军覆没了。

  盟军在加来战役中毙伤德军800余人,自身伤亡400余人。

 ps:注意,加来是在敦刻尔克刚开始时就沦陷的,笔者认同加来的盟军都是值得尊敬的军人,但是他们对于敦刻尔克的帮助确实不大。

  加来战役真正的贡献是,拖住了第2装甲师整整一天,为法军在阿河布置防线争取到了宝贵了时间。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吸住了德军的大炮,大大削弱了阿河前线德军的攻坚力量。

  总的说,敦刻尔克大撤退第一天,由于盟军的殊死抵抗,德军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5月27号,结束了休整的古德里安按耐不住性子,选择立刻猛扑向法军的阵地。德军第1,3,4,7,10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步兵师在大量火炮的支援下迅速撕开了阿河防线。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表现最为显眼,当天晚上就和博克的步兵会师,把第1摩洛哥步兵师,第1摩托化步兵师,第15步兵师,第2,5北非步兵师这5个精锐的法国师都包围在了里尔。

 德国空军也全力轰炸敦刻尔克,总共投下了350多吨炸弹。英国皇家空军奋勇还击,击落了15架德国轰炸机。 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盟国的大小民船,军舰纷纷前来拯救陷入绝境的盟军,第一天有1312人逃出生天。

                                  里尔战役

  敦刻尔克血战的同时,里尔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在里尔陷入绝境的5个法国师4万英勇的法军将士没有选择投降,他们选择了奋战到底!面对德军7个师11万大军,法军出其不意,主动出击。使得德军阵脚大乱,第253步兵师师长弗里茨.屈内中将也被法军俘虏,同时法军还缴获了德军的作战计划,这为法军后来的战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弗里茨.屈勒中将  法兰西战役中德军被俘虏的军衔最高的军官

  气急败坏的德军加强了攻势,可法军早已知悉德军的作战计划,他们顶着德军猛烈的炮火和轰炸机的打击巧妙与德军周旋,利用反坦克炮以及有利的地形英勇还击,把德军死死拖住。甚至有不少法军还撕开了德军的包围圈,向敦刻尔克突围出去。谁能想到,拥有3个装甲师在内的11万德军居然被这4万残兵败将打得灰头土脸,甚至还放跑了不少人!笔者可以这么说,里尔战役绝对是莫斯科战役前的国防军最大耻辱!

  一直到1940年6月1号,在里尔坚持抗战的勇士们因弹尽粮绝才放下了武器。

  德军被法军的勇气所折服,特别允许法军“荣耀地投降”。即带着武器和军旗列队走出阵地,并在城中举行阅兵。

法军某准将师长(是谁不知道)目送他的勇士走出里尔城

   

德军军乐队奏乐向法军致敬——这戏剧性的一幕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找不出第二个了。
如图,战胜的德军向正肩扛步枪列队通过的法兰西勇士致意。几位正在敬礼的军官格外显眼。
这次特殊的阅兵结束后,法军官兵统一向德军上交武器。

里尔战役是敦刻尔克战役中长期被遗忘的一场保卫战。正是这些法军战士的英勇抵抗牵制了大量德军,有力地支援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加来战役拯救了盟军,倒不如说是里尔战役拯救了盟军。

  里尔还在苦苦坚持,敦刻尔克方面也不好受。5月28号4时,比利时王国投降。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悲哀地说到“盟国的事业失败了”。但是比利时军队还在前线战斗。

  英法盟军与德军陷入苦战,英军第145步兵旅在塞勒镇打了一场教科书式的防御战。德军第6装甲师被英军重创,被迫撤退。这个旅直到3天后才被德军消灭。这一天,有7669名盟军战士得救。在盟军的顽强阻击下。德军依然没有取得突破。


  接下来的几天基本就是27,28号的复刻。自作主张跑路的法第1集团军第5军终于在29号姗姗来迟,他们非常幸运——因为由于魏刚的撤退命令直到5月30号才下达(之前几天魏刚一直在宕机),所以有很多法军官兵都听从魏刚的命令拒绝撤退,于是便白白地牺牲了。尤其是第1集团军的精锐,几乎都被困死在了里尔,只有听了英国人话的第5军跑了出来。倘若魏刚早些下达撤退命令,绝对会有更多的法国军人得救。

  在魏刚同意法军撤退后,有139782名英军和139097名其他盟军得救,丘吉尔做到了其在5月31号“同等机会使用船只”的承诺。

  英国皇家空军对大撤退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德国空军在整场战役中对敦刻尔克进行了不间断的轰炸,企图干扰盟军的行动。英国皇家空军虽然寡不敌众,可是他们越战越勇,顽强阻击德国空军的轰炸,为盟军的成功撤退立下了汗马功劳。根据WILLIAMSON MURRAY在《Strategy for Defeat The Luftwaffe 1933-1945》中提供的数据,皇家空军在长达10天的高强度空战中损失飞机177架战机,德国空军损失了240架。

  法军第68步兵师的奋战同样值得铭记。他们几乎是一个师挡住整个德国18集团军5天时间。在局势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友军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68师仅仅是一个B类预备役师,编制不齐,兵员缺少训练,重武器严重匮乏。他们本应被德军迅速击溃,但这个长期被法军统帅当成炮灰部队使用的二线师却展现出了精锐部队的素质,实乃法兰西战役中的一段佳话。

  第21步兵师无愧于他们精锐的名号,该师在战役之初奋战在最前线的阿河,战役行将结束之时,他们仍然顽强地抵抗德军。

  仅以霍伊米勒之战为例,隶属于21师的550名法军战士顶着德军的机枪火力在沼泽中冲锋,最终只有65名官兵幸存,但是他们成功赶走了德国佬,夺回雪山圣母院。

  1940年6月4号,德军终于进入了敦刻尔克。4万多英勇的法军官兵被俘,无数的装备被丢弃。可是盟国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24320名英国远征军士兵,约14.8万名法军士兵和少量其他盟国的军队成功撤到了英国本土,还有26314名法军直接被运到法国本土。这些人很快将参与接下来的魏刚防线之战——保卫法兰西的战役。

(PS:由于战时统计的混乱,法军到底撤了多少人是有很大争议的。丘吉尔认为撤了14.8万人,法军总司令魏刚在战时公布的数据为11.3万人。不过经后世统计,魏刚的数据只算了发电机行动中撤退的官兵,而丘吉尔还算上了发电机行动前撤退的官兵。)

  至此,对于德国来说,黄色方案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哪怕敦刻尔克有几十万盟军成功逃脱,德国人的战绩也足以令世人惊叹:在1940年5月,法军损失了大约一半的重炮,另有3个轻型机械化师,3个装甲师,4个轻骑兵师,6个摩托化步兵师,19个步兵师失去战斗力或全灭。可以说:

  法国陆军的脊梁骨被彻底打断了!

                           总结

  黄色方案的战果非常丰厚。法军第1,7,9集团军全灭,第2集团军被打垮,这其中第1,7集团军都是法国陆军精英中的精英。大批有经验的士兵,军官牺牲或被俘,他们的损失是不可能弥补的,这严重削弱了法军的实力。法国陆军是真的伤及根基了。

   最大的损失是法军的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失血严重,7个摩步师损失6个,3个轻机械化师只剩下坦克手,4个装甲师完蛋3个。法军装甲部队和全灭也没什么区别了。

  可以这么说,从1930年魏刚摩托化改革开始算起,法国陆军历时10年,耗资无数组建起的全欧第二的机动部队,在敦刻尔克后便不复存在了。

  只用了20多天,法国陆军最精华的一部分已灰飞烟灭。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这种战例都是极为罕见的。


  英国远征军第44,42,3,4,50,1,2,48,5,12,23,46步兵师几乎丢光了装备,彻底失去战斗力。这是什么概念?这12个精锐师差不多是英国战前所有的常备军与地方自卫队(TA)部队!英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遭此重创,损失不比法国轻微。

  英国陆军战前积累的重装备也损失殆尽,重新武装英国远征军无异于痴人说梦。眼下丘吉尔就算把裤子都当了也无法凑出新的部队支援法国了。短时间内,英国的陆军将不再有威胁。


  虽然德军也付出了10252人死亡,42523人负伤,8463人失踪,649辆坦克被击毁的惨痛代价,可是这点代价跟辉煌的战果相比,算得了什么呢?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1940年6月时,法国已经必败无疑,就算拿破仑死而复生,也无法挽救摇摇欲坠的第三共和国了。

   法国陆军被彻底打败了,所有人都明白,战争已经输了。这是比1914年和1870年都严重的惨败,1914年法军尽管也是在边境战役中被德军打得一溃千里,短短一个月丢了30万人,但没有成建制损失哪怕一个集团军,这次直接损失了4个。1870年国防政府在色当战役后还有充足的后备人力可以调遣,梅斯也有一支大军有效的牵制了德军的兵力,可现在什么都没了——法国已动员到了极限,再拿不出一兵一卒,德军也不再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致志消灭残存的法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军事界普遍认为“会战已死”。诚然,纵观一次大战,就算是素来追求歼灭战德国军队都没能成功打出哪怕一次如克尼格雷茨,色当那样的决定性会战,似乎十九世纪的决定性会战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是,德国军队在1940年法兰西战役再一次证明了,在工业化时代,一场决定性的会战仍然是可能的!毛奇元帅的歼灭战思想再一次焕发出了光芒!可以毫不夸张的说,1940年5月的战斗,正是普法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德意志军人所追求的一次“超级坎尼”。

  尽管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丢光了几乎所有装备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了,可是英军的实际损失可能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1940年的英国远征军虽然是一支袖珍军队,可是这支军队却是当时全世界摩托化程度最高的部队,敦刻尔克大撤退却让这一切都化为青烟:

  英国远征军带到法国的2794门各式火炮,仅322门带回了英国。

  英国远征军带到法国的68618辆卡车,4739辆带回了英国。

  英国远征军带到法国的21081辆摩托车,仅有533辆带回英国。

  英国远征军带到法国的724000吨的弹药,补给,燃料等军需物资,只有66434吨回到了英国。

  打出了阿拉斯战役的英国远征军装甲部队,如今只剩下22辆坦克。

  除此之外。还有18万支步枪,10700挺轻机枪,1万支手枪损失。最致命的损失是,6英寸及以上口径的重炮全部损失,没有哪怕一门带回英国。损失率最低的2磅反坦克炮,也由战前的647门锐减至67门。皇家炮兵已经名存实亡。

  接下来几个月,英国陆军恐怕只能用烧火棍保卫祖国了。

  这就是为什么英军在红色行动中出兵甚少的原因,那就是英国陆军已经丢光了装备!短短几天时间不可能把损失弥补。

  


  最后再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吧。

  笔者认为,关于什么“敦刻尔克英国佬卖队友”纯属半桶水言论。须知,英国皇家空军尽了全力,英国陆军也有很多部队都选择留下来断后,并且法国第1集团军的兵员也是几近完整地撤离了。

  需要指出,没有撤退的法军有2批,1批是因为魏刚的撤退命令不及,他们又不听英国人指挥,隆美尔又冲得太快而被包围在里尔的4万人。另一批是殿后的4万法军,除了这些人,其余法军全部成功撤退。

  就敦刻尔克而言,英国的做法无可厚非。

  而法军也在这场战斗中证明了自己。里尔战役绝对是法兰西共和国永远的骄傲。法兰西的勇士们奋战在里尔,加来,敦刻尔克,他们的表现没有辱没拿破仑皇帝的威名!这样一支伟大的军队和某些乳法小鬼口中的“一触即溃”“没有斗志”完全不沾边。

  而至于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包围圈外的盟军在干什么,戴高乐在阿布维尔反击战中是不是真的“差一点就赢了”,法国政府又在国难当头之际如何花式内斗,这就是下一篇文章的任务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日后的德军吹逼大神巴尔克(当时还是团长)给古德里安展示他缴获的法军军旗。巴尔克在法国跟着古德里安从马斯河打到埃纳河,挣到了他履历的“第一桶金”,后来在东线踩着苏联红军的尸体扬名立万。结果1944年刚调到西线就在洛林遭到他的老冤家——勒克莱尔领导的法军的暴打,随后又被巴顿揍得鼻青脸肿,一口气丢了一票豹子。如果不是科尔玛的法军不给力,洛林早被盟军解放了。巴尔克也不知道是在东线打习惯了不适应西线了还是什么原因,晚节不保实在可惜。

                          小专题

  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3个常见误解

一:联军撤到英国的33万人就是法国第1集团军群成功逃脱的人数。

  这其实是只算了撤退到英国的盟军部队从而得出的结论。事实上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应法方的要求,不少盟军船只都是直接把士兵运到法国的勒阿弗尔,瑟堡等港口,而非英国本土。而这些人到底有多少早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最少有26314名官兵在发电机行动期间直接去了法国而不是英国。

  除此之外,发电机行动之前盟军事实上已经在撤出部队了。从5月20号到发电机行动开始的26号,至少27936人成功撤离。

 根据英军官史《The War In France and Flanders 1939——1940》的数据,总计有366162名盟军士兵抵达英国本土。

  也就是说,盟军真实的撤退人数至少为392476人,其中英军共224320人。试问,这也叫“卖队友”吗?

二:英国佬只会卖队友,敦刻尔克的殿后部队都是法国人,所以英国人在敦刻尔克的损失非常小。

  谣言,纯属谣言。英国远征军事实上一直在积极参加敦刻尔克的防守战,英2,3,4,5,40,44,50师等部队广泛活跃于北方战区,和德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第5步兵师的更是27号一天时间就损失了整个17旅,第2步兵师于5月27号在32公里长的战线上以1师之力抗衡德军3个国防军装甲师以及党卫军特别机动师,党卫军骷髅师。仅27号一天时间,第2步兵师第4旅全军覆没,第5旅在血战后仅剩300名官兵幸存,全师仅第6旅逃过一劫。除了这些部队外,光荣的145旅就是44师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而留下的。

  这难道就是“英军在后面跑,法军在前面打”?

  那么英军在防御战期间没有什么建树呢?让我们看看德国佬是怎么说的。

  德军第6集团军第4军在5月30号被英第7近卫旅暴打后,提交了这样一份报告,该报告于1940年8月被公开给了准备登陆英国的德第6集团军官兵:

  英军士兵拥有出色的身体条件,即使受伤也会不以为意。对于部队的损失,他们完全可以泰然处之。他们不会对艰苦的战斗横加抱怨,反而表现得坚韧顽强,因为他们深信,英国是无法被征服的。”

 “英国士兵证明了他们的价值,诚然,英国的TA师在训练上不如他们精锐的常备师,但在士气上,二者别无差异。”

  “我军(即第4军)抓获的英军俘虏也比法军或比军少的多。另一方面,敌我两军的伤亡都非常严重。”


5月30号敦刻尔克的形势图  迫真,英军卖队友没留殿后部队。

    这怎么可能是“英国佬只会卖队友,没有派殿后部队”?

  英军的损失非常小?截止1940年6月4号(即红色方案实施前一天),英国远征军军官牺牲333人,负伤809人,失踪1830人。士兵牺牲3873人,负伤16006人,失踪46129人。总伤亡达到66008人。

  考虑到阿拉斯战役前英军的损失很小,几乎可以不计。而直至停战英军的“死亡”也只有10000余人,这失踪的近5万官兵至少4万是被俘的,而且基本是在敦刻尔克战役时被俘的。对比一下法军在敦刻尔克战役中有约8万人被俘(包括里尔),英军的损失真的很小吗?

  三:包围圈内盟军实力太强以至于德军不敢拿下敦刻尔克?

  事实上,停止前进的命令下达时,包围圈内的盟军只有:残缺的英国远征军,精疲力尽的法第1集团军,已经快没存在感的比利时军队。盟军的能战之师加起来只剩大概10个了,其处于依靠地利尚能防守,主动出击完全做梦的状态。如果西面的德军真的拿下了港口,还要在东面应付博克的盟军又能拿出多少人来反击呢?

  

法兰西战役——第五篇 敦刻尔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