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惊蛰丨春雷始鸣,蛰虫初醒,草木新舒

2023-03-06 07:58 作者:本草中国  | 我要投稿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北京时间2023年3月6日4点36分迎来惊蛰节气。

惊蛰,是冬春完全交换的节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礼记月令》中说:“卯,茂也,谓丛生也。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雷为震,万物出乎震,乃发生之象。” 

此时,天气渐暖,春雷声鸣,冬眠的蛰虫、蛰兽被惊醒。春耕始,万物长,一切生机勃勃。

惊蛰分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惊蛰时节,桃花渐渐被暖意烘开,舒展它粉嫩的花瓣。春风拂过,缀满桃花的枝头微微抖动,或吹落两片芳菲,大地便有了春的颜色。


二候|仓庚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在枝杈之间,一点点跃动的金黄色,便是黄鹂在鸣春。在融融春日下,婉转啼鸣,是春天的乐章。


三候鹰化为鸠

暖春之下,天气渐暖,翱翔于天空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隐匿的鸠(在这里指布谷鸟)多了起来。古人因此误以为鹰都变成了布谷鸟。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顾名思义,即是蓄积力量,除旧迎新。春天万物始发,人体精气也顺应自然,开始疏发伸展。但经过冬藏后,人体的阳气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温煦而不热烈,未透达于全身。故在惊蛰复苏之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气机的调达、经络的舒展。

一、精神调养

惊蛰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老年人,易发怒,易发眩晕、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因此,惊蛰时节要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二、起居调养

随着气温回暖,人们也就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很多人认为只要多睡就可以不再犯困,其实不然。《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因节气变化昼长夜短,所需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提倡人们适当早起,以适应自然界之气。过多的睡眠,不能顺应春季特性,抑制阳气升发,只能越睡越困。应到郊外远足、踏青,适当锻炼,升发阳气,缓解春困。

惊蛰时节气温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民间常常流传“春捂秋冻”,但“春捂”应注意:冬衣切勿早收起,等气温稳定了再彻底更换;出门常携带马甲背心,根据温差变化增减衣物;切莫捂出大汗立即脱衣吹风,否则更易导致感冒。


三、饮食调养

惊蛰时节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此时肝气正旺,易伤脾,故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易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宜多吃的食物包括:瘦肉、鸡肉、鸡蛋、春笋、菠菜、芹菜、牛奶等。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也应少吃。应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芥菜等。


四、食疗推荐——黑豆养肝茶

食材:

黑豆30克,桑寄生和枸杞子各15克,桂圆肉5-8粒,去核红枣6枚,鸡蛋2-3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

做法:

1、黑豆温水浸泡30分钟后,捞起连同桑寄生、枸杞子、桂圆肉、红枣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30分钟。

2、加入鸡蛋、生姜再煮15分钟。将鸡蛋取出,剥掉鸡蛋壳,再把鸡蛋放入煮15分钟,加红糖调味即可。

中医认为“血虚生风”,血虚之人往往在手脚冰冷、头晕眼花、心悸心慌、白头发多、月经量少、产后脱发等血虚症状上还伴有头痛怕风、皮肤瘙痒等问题,在春天冷暖无常的天气里以上各种不适尤其明显。对此,中医提出“治风先治血”,通过黑豆养血乌发,桑寄字养肝血祛风湿,枸杞子、桂圆肉、红枣养血安神,各物相配而达到养血祛风的效果,适合具有上述症状的人群食用,对于有美颜需求的女士也是不错的选择。

小贴士:湿热体质的人士请勿过量食用。

惊蛰丨春雷始鸣,蛰虫初醒,草木新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