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之 主客观、有无我 和 统一与混乱
无我之境是 以物观物,是没有作为诗人的自己在其中有任何主观的影响的。

而无我之境的诗文,正是它只描写了客观内容,其中不涉及到任何主观的、不涉及到作为诗人的这个“我”,所以是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
什么意思?
首先,这里倒装了,是 在东篱下采菊。“在东篱下采菊”,这是一个陈述句,它是陈述了“在东篱下采菊”这一个事实;“在东篱下采菊”这个客观事实 算是正在发生的。对于这句诗来说呢“去到东篱下采菊”这个主观的行动,它必然是此前就已经发生过了,过去了的。
如果是 悠然望南山 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主观的动作。这样的话,这一句诗,它是主客观不统一的——前一句还是客观,后一句呢,又转到主观去了。这样的话很混乱,尤其对于本身风格舒缓的隐逸诗,越是能避免混乱越好,所以“望南山”诗的美感就会下降。
同时呢,你把主观给引入之后,那这句诗,它就不是无我之境了,它这个境也混乱了。(此处的混乱是两个小句各自判断时,若是考虑总体,自然是“有”)
所以说你如果是在这首诗里你把 见南山 改成 望南山,那确实非常不好,索然无味了。
见南山是什么呢?见南山是你不知不觉的,就“已经望了”南山了;然后,这时候你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我已经望了南山了。
那么对于这句诗来说呢,“望南山”这个主观的动作,就绝对是在此前发生的,早就过去了。写“见南山”,那么你写的就是你已经“见到了南山”的,这个已经发生了的客观事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样的话,这一句诗里两个客观是统一的,整体的境界是一致的,这就是一句非常好的无我之诗。

那么主客观、有无我、统一与混乱,是不是越是客观、越是无我、越是统一便越是更可能“好”呢?
一切的 最终答案为:怎么合适怎么来。
一大句,也就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是单个句子之上的最低的组合形式了;在常规情况下,这还能再混乱了,大概率是欠缺了什么的。再加上骈偶的思想与对仗的理论,就更明显了。这就好像近体诗中的“孤平”,非常罕见的不统一的“失美”。(虽然我的格律教学还没出到这部分)
而在其他情况下,确实会有不统一的美感合理发挥出来的时候。早期的 词牌 就喜欢运用近体诗中的“错误”的“拗句”。再次强调:怎么合适,怎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