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江湖 45:把短板搁置;每个人的小荣光
01
自从算命先生掐指算到我50岁以后才发大财,我虽然一笑了之,但到底心还是踏实了下,知道一些东西强求不得,只能顺其自然。
比如球技上面,有些时候,无论多纠结,多刻意地提高,却事倍功半;直到有一天,不知怎的,就突破了那关,可谓水到渠成。

2021年,省队燕老师就跟我说,中间偏反手位这个位置的接发球,拧一板上台,实在不行,就轻挂一板;然后彼此双方就进入到相持阶段。这样,2000分以下水平的,除非对方全力爆冲,而且到你难受的点,不然横板很多时候还是能扛得住的(横板的反手有些浑然天成、条件反射的防守)。
不是我不懂,是实在做不到。业余的蹩脚的反手,实在难言之隐。不稳定是一说,敢不敢出手是另一说。因为反手的拉功没谱,一阵一阵的,所以打起对抗来,还不一定敢出手。到了真正的比赛,一般会打得比平时好,那是因为:实在没辙了,接发球时,凡是对方发出台的,我全力侧身。打起来得有90%比例用正手,打着虽然累,但好歹强行拔高了自己的上限。比如,若干年前,打某市业余冠军,当时赛前大家预估敌我双方有三分差距。我实在没辙,一开场就全台正手,凡是出台就侧身,俨然把自己打成了穷人版许昕。最后打到决胜局,体力不支,最后惜败。

不愿意多用反手的根源还是觉得:反手不稳定,正手够稳定。而且这么些年来努力练着反手,到了比赛就是不靠谱啊。这一两年就搁置了这块短板,确实不行就算了,劈个长,耐心来防,就这样,反而把自己的防守练起来了。现在算是同个级别里防守比较好的了。
到了这两月,反手倒是顿悟了。也许是输得多了,也许是思想上想通了。觉得反正反手这样一板拉冲,只要上台了,2000分以下大概率防不住,防住的接下来打相持,我的弹击也不赖。以前还怕自己的反手命中率太低,现在想明白了:反正有50%命中率了,我就可以出手,一半可以上台就得得分,不亏了。

这样打下来,反而解放了侧身,解决体力的分配,正反手的衔接也更流畅了,开始赢一些以前打不过的对手了。在早些年,前辈们会说:你是横板,就得反手起来,多上手才能提高。那到底是什么提高了?也许只有自己打出来了,才豁然开朗吧。好像生活中、生命中很多事情都这样。现在,我还有别的短板,对上2000分以上的高手也不好搞。但一时半会这个短板不好解决。但有时想想,实在暂时搞不定的,不如搁置。可以努力,但不必强求。先弄弄别的版块。因为,有些东西,会自己水到渠成的。
02
遥记得当年毕业第一次领工资的晚上,莫名地开心。邀两位好友吃冰,还打了电话给熟悉的异性朋友,分享快乐。
记得当年大学二年级,拿到全校单打亚军,我也很开心。虽然没有冠军,但突破了自己。因为第一年,未进八强。
如果人总是与自己相比,有进步了就开心,那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至少,小时候,我们都这样。

现在可能就不太一样了。工资涨到一两万,朋友圈一对比,身旁可能就有别墅豪车。市级比赛,拿个前几名,一对比网上,满满的高手,自己不过沧海一粟。跟别人的差距还很远。更谈不上对比专业选手了。
公众号的粉丝一万多了,在乒乓球器材圈里,这算多的了。但对比其它平台的(比如抖音和B站),或者其它领域的(比如我一篇器材文章,流量四五千;别的作者,一篇篮球文章,流量两三万),那就九牛一毛了。
是的,眼界的开阔,也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受。
看着前辈们在酒桌上侃侃而谈自己当年的乒乓历史,虽然那只是局限在一个村、一个镇,走不出一个市的辉煌,然后他们却很开心,也很自豪。

纵然对比很广阔的天地,那些自豪微不足道,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成为世界最强。在更多的时间里,快乐与否,更应该取决于是否突破了自己吧。只要守护着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那个小荣光,也许,就是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