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哲学的形成及结构)
一、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在康德篇的一开始,我们需要先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需要清楚的是,康德在形成他自己的思想的时候,是受了哪些哲学家的影响,在前一章主要发展逻辑中,我们已经略有提及,但是没有具体展开。
对于早期康德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莱布尼兹,康德在他的早期哲学生涯的开始,他本人就是一个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学者,沃尔夫对莱布尼兹的哲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他相信沃尔夫的理性派的哲学,后来他当然对自己进行了批判。当时他给学生上的形而上学,逻辑学的课程,都是用的沃尔夫派的教材。在当时的德国,沃尔夫派的理性派教材是作为国家统编教材出现的,每个大学都要教这一套,康德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教着教着,他就发现不对劲了,我们现在可以在一些翻译中发现,他在教学的时候,不是书上怎么写,他就怎么教,他是对教材有发挥的,他经常在课上边教边对教材进行批判,讲一句就批一句,这里讲的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所以他们那个教材是很奇怪的,书放在那里,老师怎么教,他不管你。所以他就是通过彻底的批判以莱布尼兹---沃尔夫为代表的大陆理性派来建立起自己的哲学观点的。
康德哲学观点的形成,我们也必须考虑他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前提,自然科学中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就对康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康德早年是希望能够投身于科学界的,他对各个学科都高度的关注,而且他不是门外汉,他甚至加入了当时欧洲科学界很多顶尖人物的学术讨论。甚至于他还有不弱的动手能力,他亲自为哥尼斯堡的教堂上设计了一个避雷针,原来的避雷针被打坏了,他觉得设计的有问题,就自己设计了一个。
康德在自然科学界最令人熟知的功劳就是提出了星云说,也就是星云如何形成天体的理论,天体如何形成,从《圣经》的“上帝七天之内创造了世界”,近代以来的科学家都在讨论,上帝到底是怎么创造的世界,是创造了以后就丢在那里不管了,还是世界有自己的发展呢?康德就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就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力就是吸引和排斥,。在宇宙最原始的状态中,整个宇宙是像雾一样混沌的状态,没有星体,没有星球,什么都没有,那是怎么形成这些东西的呢?是由于吸引和排斥造成了星云相互纠缠,相互吸引,相互排斥,那么就会产生旋转。吸引和排斥,引力和斥力之间相互抵消,按照常规人们就会认为处于静止的状态。但是康德认为,它们不是处于抵消的状态,而是总有某些偏差,吸引力和排斥力总不会永远绝对的对等,只要有一丁点偶然性,它就会开始旋转,于是整个宇宙的星云就会从无序转向旋转,这些旋转就会产生凝聚,这些凝聚一边旋转一边凝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天体。整个宇宙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上帝的位置,是不需要上帝插手的,当然你可以说最初的那些物质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只负责创造,它创造的那些物质具有自己的规律,它本身具有客观规律性,它能够仅凭自己的规律形成整个宇宙。
这样的一种星云说,对于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后来拉普拉斯公开提出了星云说,拿破仑问拉普拉斯,在你的体系中,上帝在哪里?拉普拉斯回答说,我不需要上帝的假设,就凭物质,我就可以解释,我们这个宇宙是怎么形成的,《天演论》里也提到了星云说,整个宇宙都是演化来的,那自然界也是,物种也是这样,那中国人要不要在世界上立足,一切问题都可以引出来了。这种星云学说提出的意义就在于,它第一次将宇宙看做是发展出来的,以往的人们认为宇宙是不发展的,比如《圣经》里面就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自古以来就说这个样子的,现在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顶多可能会毁灭。但是从康德的星云说之后,人们的思维就开始转变了,我们要用一种历史的,进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更不用说看待人类社会了,这种发展的眼光,批判哲学的萌芽其实就已经出现在这里了。
再一个就是哲学思想了,认识论。近代哲学的核心就是认识论,而近代认识论分为两个派别,经验派和理性派,也就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康德之前争论非常激烈,有过好几次大争论,笛卡尔和霍布斯,莱布尼兹和洛克,笛卡尔和伽桑狄,这些人之间都有争论。特别是休谟,把认识论引向了怀疑论,认识论不能解决问题了,我们怎么获得可靠的知识呢?你本来是要确定我们怎么样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但是最后导致了怀疑论,那认识论就破产了。那么唯理论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独断论,你去怀疑你的,我们有理性的人,我们是不怀疑的。有哪些东西是不容怀疑的呢?一个是上帝,上帝是有理性的;一个是物质世界,上帝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再一个呢?就是人的灵魂,人的人格,人的主体,是不容怀疑的。休谟怀疑人的主体,怀疑人格统一性,这是很荒谬的,也是行不通的。你说昨天的你做的事情不是今天的你做的事情,我昨天犯罪了,你应该惩罚昨天的我,不应该惩罚今天的我,这是说不通的。但是,你怎么反驳它呢?你得有道理啊。独断论呢,它不反驳,它就是说,你这是荒谬的,是没人信的,我们都相信每个人都有一贯的人格,物质世界是客观的,有它一贯的规律,有它必然的规律,那就足够了。但是这种独断论呢,虽然是理性主义者,但到最后变成了不讲道理了。所以这种理性主义也是自相矛盾的,你要坚持你的理性主义,你必须论证你的理性主义。你是理性主义嘛,你的理性主义对你的前提怎么能不论证呢?独断,就是盲目了。
所以康德提出来批判哲学,就是要把理性主义贯彻到底,对理性本身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要进行论证。在没有进行论证之前,我们要进行批判。批判就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所以被称为“批判理性”。理性有好多种类型了,一种是知性的类型,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理智;一种是更高的理性,就是不仅把握确定性,还要把握本质,把握变动不居的东西,运动的东西;再一种呢,就是批判的理性,用理性来批判理性,或者说一种理性的自我批判,这才是真正的理性。理性如果没有自我批判,那就还不是彻底的理性,你是建立在盲从之上的,你盲目的相信理性。康德说了,我们在使用一个工具之前,我们必须要对这个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范围预先进行考察。你不能盲目的拿来一个工具,就用起来了。用在什么地方,你可能会用错地方,用错地方你就达不到你的效果了。康德的批判哲学由此就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