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2023-07-01 00:09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用兵有言:

上一章,阐述了国君要善用人,善用兵,

才可以善用天下,才能成为天下王的道理。本

章继续接着上一章,进一步阐述用兵之道。

在道德经中,有两大主线,一个是天之

道,一个是人之道。用天之道,为以正治国;

克人之道,为以奇用兵。

本章的用兵之道,是后世兵家思想在战略

战术层面主要的理论来源。可以结合《孙子兵

法》一起阅读。如果不懂道德经,想研究透兵

家思想和理论,是不太容易的。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昔之善战

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能自保而

全胜也。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

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立于不败

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

兵先战而后求胜。

战争中,真正的主动权,不在于谁先发起

战争,谁先进攻。而在于谁先取得胜利。更在

于,谁能速度更快,代价更小的取得胜利。也

在于谁能更大程度的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这

才是战略谋划筹措的首要问题。

先为主,明面上看,是抢得先机。而实际

上,却是授人以柄而致与人。为客,在战争状

态的演变发展中,伺机而动,寻找最好的战机

出战,才能达到效用最优。

从战争的结果导向上看,最完美的一场战

争,应该就是“能自保而全胜”。杀敌一千,

自损八百,这样的战果,不算是全胜。之所以

会胜的这么惨,在于没有掌握用兵之道。最大

程度的杀伤敌人,要建立在最大程度的自保之

上。

不敢进寸,而退尺。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

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

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

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

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

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

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

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

也。

本句讲的是攻守。只知道攻,而不知道

守,必败。只知道守而不知道攻,则必不胜。

用兵之道,难就难在,什么时候该攻,什么时

候该守。以及,攻的时候应该怎么攻,守的时

候应该怎么守。

不敢进寸,先发则有形,有形则有迹,有

迹则泄机,泄机则可败。

而退尺,无形可示,无迹可察,无机可

乘,则无败。以我之不败,待敌之可败,乘机

而动,动则必取,方能自保而全胜。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是谓行无行,这句讲的是行军。

打仗的时候,大军怎么行进调动呢,根本

原则是“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

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打仗打到如入无人之境,并非敌军不抵

抗,而是他们想不到我军的行军意图和路线。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怎么才能创造出来这样的

战机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军。

攘无臂,这句讲的是分敌之道,以无形分

有形。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故用兵之

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

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迂回穿插,分割包抄,在局部形成我专敌

分,我众敌寡的对阵局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

灭战,这样才能形成侵掠如火,摧枯拉朽的攻

击效果。战争的精髓是什么呢,能打,就歼灭

敌军。不能打,就跑。而决定一场战斗能不能

打的,就在于是不是可以形成整体,或者局部

的优势。

扔无敌,这句讲的是胜敌之道,以无敌制

可敌。

攘,有形才能攘,以无形攘有形,是谓攘

无臂。攘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引敌。攘臂而

扔之,意思就是说,推着胳膊,引别人怎么走

的意思。处处把敌军引至可败可敌之境,处处

让自己引至不可败不可敌之境。是谓扔无敌。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用兵讲的是出奇制胜,以无形制有形,致人而

不致于人。

执无兵,此句讲的是备取之道,时时,处

处,都让敌军处于可取而不可备之境,而我则

时时处处,都处于可备不可取之境。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

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

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所以,

备无备,则无不取。

《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

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老子认为,用兵之道,莫大于虚实,虚之

以极,方能应形以无穷,克敌制胜以无穷。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祸莫大於轻敌,为主,为攻,明面上看,

是占了先机,实际上,则是暴露了自己。使自

己形于人,致与人。

轻敌几丧吾宝。以有形应无形,则无可

应。攻不可胜,守不可固。自保,意思是说,

无论敌方怎么攻我,我都可以固若金汤,这叫

自保。全胜,意思是说,无论敌方怎么变化,

我都可以随机应变,找到克敌制胜的策略并战

胜他们。

无论是自保,还是全胜,无论是攻还是

守,之所以可以应变无穷,胜之无穷的关键,

都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无形制有形。

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无形制有形,更深层

的道理,则是以奇用兵,示之以虚。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善用兵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

与。

对于圣人来说,战争都是强盗之徒强加而

来,自己并不会主动的举兵攻打别人。因为,

要取人国,有比用武力效率高的多的办法和策

略。但是,敌人进犯,就不得不举兵应战了。

为了抵御侵略者,举兵而战,这个叫抗

兵。不义之师,为贼兵;正义之师,为抗兵。

老子的用兵之道,总的方针是什么呢? 在

于“恬淡为上,生杀皆不入于心。”要理解了

这个恬淡为上,才能理解,为什么说哀兵必

胜。不武,不怒,不与,恬淡处之,才能务善

策而无不应。所谓哀,指生杀皆不入于心,守

之于虚静,应之于无穷。

很多人注解哀兵必胜,理解成有人来欺负

我,我很生气,我很愤怒,我很悲哀,所以我

和欺负我的人打仗,一定会打赢。这样鄙薄的

解读,离题万里。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老

子的兵法思想认为,打胜仗,消灭敌人,这种

事做起来,对于有道之人来说,就如同拿石头

去砸鸡蛋。如果做不到这样,只能说自己不得

道。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