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感
在处理数学题时,普娃常常表现出一种随性乱试的做题态度,题目越是复杂,这种漫无目的地瞎做就越明显。
拿出做错的题一对话,就发现:
他们很少思考这道题到底是要求什么? 如果想求这个,我需要搞清楚哪些条件? 而从已知的条件中,我又可以明确地求出哪些结论? 思路被卡到难哭,怎样尝试性地求出哪些中间结果以备后用?
这种意识,在普通孩子中很少存在,他们大多采用一种能回忆几步做几步,如果回忆不出来,干脆就瞎做或不做的态度。
比如,可以看一个“学霸和普娃的底层思维差异”的实验,有位老师让3个小组的学生做同一个动手组装实验,普娃和学霸差距也很明显:
一个组全部都是四年级的娃;一个组是初一的普娃,在普通公办就读;而最后一组是初一的学霸,都是刚刚考上重点初中的娃。
结果是:
学前启蒙(5-6岁): 从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出发,建立具体事物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小学阶段(6-12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探索过程。
总之,大原则就是:尊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吃透数学原理,树立数学思维,掌握学习方法。
所以,我一直建议咱们的家长,与其盲目刷题,不如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掌握数学原理。
而这样的针对性练习,我五六年前之前就强烈推荐过一套牛津出版的数学练习册,它就是用毫无枯燥感的练习,以建模和图形的方式,由浅入深的剖析数学原理,培养数学思维。
这套书练习册也是多家国际学校首选教材,IB课程必选书目!在国内妈妈圈也备受追捧,成了很多数学普娃家庭的必备数学书。
可惜的是,这套书一直只有英文版本,而用英语做数学,还是让不少国内娃头疼的。
孩子的学习问题一向是家长关注的重中之重,很多孩子都有厌学、懒学的情况。那么,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学习的“小学霸”呢?来看看一位小学特级老师推荐的方法——
一、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孩子不愿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就感,而且觉得学完之后对自己没有好处,反而会浪费很多游戏和玩耍的时间,所以,要想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父母就要善用正强化,先让他体会做学习的成就感。
正强化方法,就是指在每次完成一个任务,及时的给予一个奖励。比如当孩子主动完成自己的作业,或者是主动预习了第二天的课程以后,父母可以给一个小红花,集齐10个小红花,可以换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也可以将小红花换成糖果等。这样坚持下去之后,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会带来好处的,体会到成就感。
二、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感
如果孩子找到了成就感,也还是不愿意学习的话,说明其内心可能出现了自卑情结,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不善于学习,此时就要运用积极关注的方法,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优点。


估算是保障计算准确的快捷手段,但现在不少教师认为估算很少作为考试内容而不予重视,这是十分错误的。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有意识的让学生掌握 估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积、商的规律。如2040÷40,估算时将2040看作2000,把2040÷40看作2000÷40来估算,可用来 检验计算的最高位是否正确,让学生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较多,一些能力强的同学做的快、算的准,他们做完后便迫不及待的报出解题方法和结果。这使得一部分做题较慢的同学不假思索的照抄他们的结果,时间长了,这部分同学就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5、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满足于会背诵,更要力求理解。质疑问难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刻 苦钻研、勤于思考、主动进取。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和同学展开讨论,不弄清问题决不罢休,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现在,海豚传媒终于把这套书引进中国做成中文版了,就是这套——《牛津趣味阶梯数学》,帮助孩子吃透数学原理,告别题海战术。
其实,这套书训练数学的方法,和咱们之前推荐过的“新加坡数学”有点像,都是用「建模」来引导孩子学数学,目的不在于刷多少题,而是让孩子真正掌握思考的方法,形成数学思维。不过这套书内容和形式都更活泼,孩子做起来更轻松。
我简单举几个例子,咱们一起来看下。
四年级的那一组,用了半小时,完全没有组装思路; 而初一普娃组,用时20分钟,把各部位零件零零总总地组成了几个散件,离成品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而初一学霸组,仅用时12分钟,便把这个文件架组装完毕!
四年级和初一普娃组的孩子,零件的使用相当随性,感觉哪个顺眼、哪个合适,乱试;
搭错了,就拆开换个零件,再捣鼓一遍。没有对错误的原因进行总结,更没有对正确的组合进行总结确认。
所以,哪怕在此过程中,也曾用对零件,拼凑出成品的一部分,但最终却在糊里糊涂地尝试下,又亲手把它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