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患者的皮肤类型?做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我到底是什么类型的皮肤?”你会这样的迷惑么?
“最近总是觉得面部干燥、紧绷,换了好几种护肤品都不见好”你有过类似的问题么?
解决第两类问题就要从第一类问题出发了,皮肤分型是科学护肤的第一步,就如同明确诊断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一样。
简单来说分两个方面:其一就日常护理皮肤而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功效的护肤品对于不同类型的皮肤产生效果不同;其二:对于问题皮肤的修复、治疗而言,皮肤分型有助于医生预判术后反应(如:炎症后色沉、红斑、敏感、瘢痕等)及制定相应的预防或改善策略。除了以皮肤水分-油脂为考量的传统分类方法,学术届不断提出的皮肤分型方法很多,且有不同的侧重点,其参考的指标也很多,如:皮肤光反应性、油脂、水分、色素、皱纹、敏感性、瘢痕、家族史等。尤其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各种“分型”眼花缭乱,有的甚至经不起推敲。皮肤分型看哪家呢?下文我们将简单梳理业界三种最常见的皮肤分型方法。
一、Fitzpatrick皮肤分型
Fitzpatrick皮肤分型(表1)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依据皮肤日光反应性(Sun-reaction, SR)制定的分型方法。皮肤的日光反应性是指皮肤对日光照射的反应特点及反应程度。SR皮肤分型的概念由美国哈弗医学院皮肤科医生Fitzpatrick于1975年首次提出,起初用于对白种人皮肤的分型,后经完善增加了棕色和黑色皮肤人群,形成了沿用至今的皮肤分型方法(图1)。该分型以个体日晒后发生红斑的难易和发生黑化的程度,及未曝光区皮肤的颜色不同将皮肤分为6型。日晒后红斑和日晒后黑化分别反应对紫外线红斑效应和对紫外线色素沉着效应的敏感性。通俗来讲可理解为晒伤和晒黑的敏感性。该分型在紫外线光照治疗剂量的制定、光损伤风险的评估、皮肤肿瘤风险评估以及医疗美容领域被广泛接受和运用。
表1 Fitzpatrick皮肤分型
Fitzpatrick皮肤分型
肤色
皮肤反应
I
白
容易晒伤,不会晒黑
II
白
经常晒伤,很难晒黑
III
米黄色
有时候晒伤,通常会晒黑
IV
棕黄色
很少晒伤,比较容易晒黑
V
深棕色
几乎不会晒伤,容易晒黑
VI
黑色
从不晒伤,非常容易晒黑
图1 皮肤的不同颜色

二、Baumann皮肤分型
Baumann皮肤分型在网络中名气很大,很多人都不陌生。Leslie Baumann是美国著名的皮肤科医生,她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明了Baumann皮肤类型提示系统(Baumann skin type indicator, BSTI),从皮肤油性/干性、色素/非色素、皱纹/紧实、敏感/耐受等四个方面,排列组合生成16类皮肤类型,然后通过一组问卷(64个问题)来判定皮肤的类型,最后根据不同的皮肤类型来推荐适用的护肤产品和护肤方法(问卷详细内容此处略)。

Baumann皮肤分型在国外很受推崇和欢迎,但是调查问卷的制定通常要结合受访人群的认知水平、种族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环境特点等等诸多因素。那么该套分型体系是否适合国人皮肤呢?早在十年前王学民教授及其团队针对该皮肤分型问卷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他们团队对326名健康中国女性志愿者进行Baumann皮肤分型问卷调查,同时用相关仪器实际测定皮肤水分、油脂、纹理、敏感性等参数。最后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得出该皮肤分型问卷并不是很适合国人的皮肤分型判定的结论。
表2 Baumann提示系统生成的皮肤类型

三 《中国人面部皮肤分类与护肤指南》
传统的干、油、混合的分类不能满足针对国人的护肤指导,起源于白种人的皮肤分型难免水土不服,在这种背景下由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美容业专业委员会拟定了《中国人面部皮肤分类与护肤指南》(图2),该指南从国人实际皮肤特点出发,结合了传统的皮肤分类、Fitzpatrick日光反应皮肤分类以及Baumann皮肤分类。该指南中的皮肤分类标准由主分类结合次分类组成。主分类以皮肤油-水平衡为主要参数,根据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和油脂分泌将皮肤分为三类即:中性皮肤(normal skin, N)、干性皮肤(dry skin, D)和油性皮肤(oily skin, O)。次分类参数为皮肤色素(pigmentation, P)、敏感性(sensitivity, S)、皱纹(wrinkles, W)和皮肤光反应性(Sun-reaction, SR)。每个参数都有具体的分级标准(详见指南原文),综合得出最终皮肤分型,给出针对性的皮肤护理建议。比如OP1S1 W1SR3为油性皮肤,轻度色素沉着、轻度敏感、轻度皱纹、易晒黑,在日常护肤中要注意洁面、使用温和的医用护肤品、加强保湿和修复皮肤屏障、加用抗老化护肤品、加强防晒、使用温和成分的淡斑护肤品或药物减轻色素。

总结
上述三种分型方法并无高下之分,我们可以根据临床不同的侧重点选择合适的分类。要注意的是在使用Fitzpatrick分型中不要将肤色与皮肤类型混淆,尤其是我们亚洲人以III型皮肤居多既可以晒伤又容易晒黑,主观印象的浅肤色者色素沉着风险未必一定低,详询病史及家族史尽可能的多掌握患者皮肤反应特点。而Baumann皮肤分型除了在皮肤色素方面的争议,其对于皱纹、松弛等皮肤老化相关指标判定方面与国人实际情况多有差异。提示我们在选择功效型护肤品及面部年轻化治疗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可以参考《中国人面部皮肤分类指南》中的单一分型标准。
综上,不管是单一问题的皮肤分型抑或着是综合分型都需要进步提升我们自己对皮肤问题的认知,如果条件允许能结合相应的指标仪器检测更佳。另我们的皮肤状态会发生改变,彼时的问题不可求一刀切式解决。健康皮肤是美丽的前提,科学分型护肤我们都在学习的路上。
注释:想进一步了解皮肤美容及光电美容的相关治疗方法论,可点击下图“全联教育”进行了解。
【参考文献】
1 Gupta V, Sharma VK. Skin typing: Fitzpatrick grading and others. Clin Dermatol. 2019 Sep-Oct;37(5):430-436.
2 Baumann L.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various skin types: the Baumann Skin Type Indicator. Dermatol Clin. 2008 Jul;26(3):359-73.
3 王学民,谈益妹,周玉田等.Baumann皮肤分型问卷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9):550-552.
4 夏米娜,王学民,刘彦群.Fitzpatrick皮肤分型和最小红斑量[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37(6):376-379.
5 何黎,李利.中国人面部皮肤分类与护肤指南[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