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教授谈杨定一博士 (演讲文字记录,2013年)
我昨天从台北要来香港的时候,坐在飞机上看一本书看到的。这本书是台湾一位很有名的医生,也是一个生物科学家——叫作杨定一先生,他写的,他最近出的一本书。杨定一先生是王永庆先生的女婿。那十几年前我去美国作读经巡迴演讲的时候,到了纽约跟纽泽西这两个地方演讲了大概五、六场,就住在杨定一先生家,因为他那时候在美国,就是所以跟他交上了朋友。那么杨定一先生呢,他从小就随著他父亲(他父亲也是一个教授)到巴西(移民到巴西),而杨定一先生他的父亲叫作杨振民。杨振民先生呢养孩子养的很好,那么因为他有一个很懂得养孩子的夫人(就是杨定一的母亲),她是做护士的。而她养孩子并不一定从护士的角度把孩子养好,是因为这个母亲听他们的长辈,她的母亲的母亲流传一个养孩子的秘诀。她说孩子一出生了以后,有些孩子是很喜欢哭,那孩子哭了的时候你就要去注意,他是在哪一方面不舒服,在生理上是不是饿了,还是在哪一方面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让他不舒服,如果都没有,有没有大小便让他不舒服,都没有,那就判定他是心理上的问题,他心理上有一种需求啊,而这种需求呢他用哭的方式变现。那么家传的方法就是不可以理他,所以啊杨定一的母亲养孩子的时候啊这个孩子还小刚出生,是半个月、一个月,孩子哭的时候就不理他,那有些时候孩子是哭了一阵子就不哭了。那她说她曾经有经验,这个孩子哭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整个喉咙都要哭出来了,但家里人呢,就在那边握著拳头忍著忍著,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勉励,不可以去不可以去这样子,一家人都不可以去,硬是让他哭到他累了睡著了。她说那个心里煎熬是很难过的,但是从此以后那个孩子就不哭了。那当然大家听了这种养孩子的方法,很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很残忍,所以有的人不敢用,但她确实是用这种方式把她的孩子都培养的很好。她家有四个孩子,他们家有十二个博士,为什么?因为四个孩子,男的娶了媳妇也是博士,女的嫁的丈夫也是博士,那四个孩子变成八个人。八个博士,为什么十二个博士呢?因为其中四个有两个博士,所以一家有十二个博士(众鼓掌)。但是我不是说都是因为哭的时候不理他才成为博士的(众笑),就是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知道他们有一种智慧(养孩子的智慧)。还好我们现在推动了读经宝宝,孩子不会让他哭的,孩子是本来就不哭的,你就不必这样子心里煎熬了。像广州孟母堂何海轮老师,在网路上曾经写他的孩子是读经宝宝的故事。他说他的孩子是从怀孕,简直从还没怀孕就开始读经了嘛,整天都在经典的声音里面,因为他们是开读经的(开读经学堂的)。这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医生啊照惯例把孩子倒掉起来,屁股就打下去,打了第一下孩子没反应,不行,再打第二下还没反应,用力再打第三下,孩子哈哈笑了(众笑)。这个孩子一个月没有哭过一次,所以这个读经的孩子不需要像他们这个样子那么忍受了。
这个杨定一他们几个兄弟姐妹都很杰出,尤其是杨定一先生最杰出。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读很多书了,因为他们父亲也是老师(老式的读书人),也让他多多少少读一些唐诗、宋词之类的。他十九岁就得到在美国很有名的医学院的博士,十九岁得医学博士。二十一岁再得第二个博士,所以他二十一岁就双博士了。他二十六岁还是二十七岁的时候啊就当了全世界的最有名的医学院的生物科技的系主任,是全世界最年轻的系主任。那么像这样子的人我去到他家,他带我来来去去听演讲,他就听了五、六场演讲。第一天的第一场演讲下来我住在他家,他就跟我说他十九岁以前最少看过一万本书,但是他今天晚上拿《老子》来读,他说这一万本书不及一本《老子》。那他从此也就叫他的孩子开始读经。那么在台湾也产生很大的轰动,因为他的女儿去年还是前年就是到哈佛去读书,称为哈佛女孩啊,那么表现非常的出色,所以他们一家表现的都很出色,然后杨定一先生在台湾也算作是一个推广读经的人,大家对于他们家族的成功都非常的赞赏。

其中有一种研究很奇特,我跟大家说一下啊,这个我永远忘不了的。他就拿一块好像石头的东西给我,说你拿起来看看,我拿起来哎这个石头瞒重的,他问我说哪是什么,我说这好像是石头,他说不是,那是陶器,陶土。那我说这个陶器比一般的陶器还重,他说是的,这个陶器的分子很密,它的硬度是花岗岩的六倍,花岗岩已经很硬了,这个硬度是花岗岩的六倍。那么一般的陶土经过烧制是烧不出这样子的硬度的,他说这种陶叫作冷陶,什么叫冷陶?没有经过温度烧的陶土,那没有经过温度烧怎么会有陶土呢?从古以来我们人类就是或许是天灾打雷了,这个室内起火了,然后地下的土被火烧过,然后呢结果转硬了,于是人类就发现原来用火来烧土它会转硬,于是人类就发明瞭陶器。那么现在呢不用火烧,它可以成陶器,它成为冷陶,他说这是世界先做出来的。然后他又想,因为他读遍古今中外的书,他又想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这个石头都是几方丈的面积,它是很厚的,每一个石头都重几十吨,而埃及金字塔用几千块石头这样子堆积起来,堆积起来之后它各种的几何角度不差一分一毫,而且堆的那么高,到底用什么方式把石头运上去去的,很多人都在研究,是从哪一座山打这些石头来,一座山有那么多石头,这个石头打的这么方正这么完整吗。他说这个石头那么大,但是石头跟石头之间的缝,一张纸是插不下去的,就是说紧密,紧密到一张纸插不下去。但是要知道这个地上的东西遇到热会胀的,遇到冷会缩的,这个胀缩之间如果你的石头之间太密,它胀的时候会蹦破了,而金字塔几千年没有发生过蹦破的情况。那这个石头怎么运上去的呢,而且他们为什么能够维持的这么好,还有而且他的胀缩的程度会那么小呢?这个杨定一先生就推测,那些石头不是从哪一个山上拿下来再打造的,那些就在当地造的,用当地的那片的土,然后用冷陶技术做起来的,他说这个还没有得到证实。我听到这个我吓了一跳,从几千年前埃及人就有冷陶技术,是不是真的,不晓得。然后他说这个冷陶做起来其实也不是很困难,经过也不很多。这个冷陶呢含有很大的能量,住在这个屋子里面呢可以长寿,我就想将来我要请他建一套冷陶屋,是他的研究,很了不起。然后他改善土质,改善土壤。在巴西那里有一个火山,火山口(以前爆发的火山口),那个地方的土地是很贫瘠的,一根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经过他的技术改良之后,它种植不仅是可以种植,而且它所生产的农作物啊,真的是了不起,这本书的照片就有,他的萝卜跟手背一样长,萝卜这么长,每一棵萝卜都是这么长,他改善土质。最最重要的是他发明瞭许多的医药,他这个医药(因为他是医生),他是学西医的,但是他认为医药一定要合乎人的身体,而人的身体要合乎自然,而最瞭解自然的可能不是现代人,是古代的我们的祖先。所以他每次发明瞭一种医药,用最现代的科技发明的一种医药,他就要去考察,他考察有三个标准点:合乎不合乎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理论;第二点合乎不合乎古印度的医学;第三点合乎不合乎古埃及的医学。所以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如果他现在发明的最新科技(用最新科技发明的药)如果不符合这三个古老民族的古代的医学思想他就不用,如果合乎的他就用,所以那他说他的医学他称他的医学叫作 “真原医”,就是真正的最原始的医学,其实原始不是最古老的意思,那个原始也是最现代,而最古老跟最现代他都是最原始的,为什么?它合乎天地人生之道。

那假如读经,做读经教育或说刚听到读经心里有问题,心有疑问,一定要好好地去思考这个疑问从哪里来,应该怎么解决。而如果刚接触读经有问题,这是很好解决的,怎么解决呢?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自己想一想嘛,自己想一想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读经既然是一种教育,而教育是像《中庸》所说的“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引用《诗经》说“伐柯,伐柯,其责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就是道不远人啊,道本来离人生不很远的。像《诗经》上说“伐柯伐柯”,什么叫“柯”呢,就是斧头的把柄,斧头的把柄是用木头做的,穿过斧头的铁板,叫作斧头把柄。你现在要去做一个斧头的把柄,你就去砍木头啊,你用什么砍木头呢?你用你手上拿著的这把斧头去砍一根树枝,来做斧头的柄,叫作“伐柯”,柯就是树枝,你去砍树枝啊砍树枝,你砍什么树枝呢?你拿著斧头柄想区砍做斧头柄的树枝。“执柯以伐柯,睨尔视之”你就斜著眼睛看到底我砍哪一根树枝呢?“执柯以伐柯”你拿著斧头柄要去砍做斧头柄的树枝,你难道还不知道要砍多粗的树枝吗?你这个斜著眼睛看,还以为我去哪里找呢?以为斧头柄的选择离你很远,没有离你很远,就在你的手上,这就代表道不远人。而教育呢也是,“伐柯伐柯,执柯以伐柯”,你在做教育,你凭什么做教育呢?你凭人性来做教育啊,所以教育只不过是开发人性的工程啊。而人性在哪里呢?人性就在每一个人心里啊,就在每个人这里啊,所以懂了人性就懂了教育啊,我们是依照人性来做教育,而你要找寻教育的道理在哪里找,在你的人性那里找,人性在哪里,人性在你的心里,所以“执柯以伐柯”,道不远人啊。因此自己遇到问题,自己遇到教育的问题,千万不要到处去找答案,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这不是很简单吗,所以遇到问题可以自己解决。

【王财贵教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师事隐者掌牧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1994年在台湾发起 “儿童诵读经典” 的教育运动。20余年来,他在世界各地演讲2000多场,不遗余力地宣传儿童读经并在全球华人地区掀起“儿童读经”的热潮。
【杨定一博士】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医学双博士,兼任教授,对T淋巴细胞和杀手细胞如何杀死癌症细胞的发现与研究,写入全世界医学教科书。已有三百多篇医学论文发表在世界顶尖期刊,如《科学》、《细胞》、《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咨询委员,是迄今唯一获得极高荣誉“自由神奖章”的华裔科学家,并被列入美国国会纪录。除了科学上的成就,博士很早就开始了对生命的探索,亲身实践验证,著有《真原医》及【全部生命系列】几十本身心灵书籍,鼓励帮助人们探索生命实相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