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的四个阶段:
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为顺传,代表病势轻,易治。
卫分证→营分证。气分证→血分证。这种跳传,代表病势猛,难治。
(一)温病的第一阶段,卫分证,共有症状:恶寒发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汗少,咽痛,头疼。
卫分证区别和治法:
1.风热犯卫证:头疼,咳嗽,痰黄稠,流浊涕,咽干咽痛,治宜【银翘散】,同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2.暑湿、湿热犯卫证:口渴不欲饮,头沉,头痛如裹,身体困重,没食欲,恶心,胃胀,便溏,午后发热,身热不爽,治宜【藿香正气水】。
3.燥热犯卫证:鼻干,咽干,咽痛,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治宜【清燥救肺汤】。
(二)气分证由卫分证进一步发展而来,特点为邪气盛、正气未衰的【里实热证】
症状和治法:
1.壮热38度以上,恶热,阳热蒸腾津液则汗出,津液不足则口渴,口渴喜冷饮,热邪扰神则心烦,为热邪传里入肺。大汗,大热,大烦渴,脉洪大,四大证【白虎汤】主之。
2.壮热,神昏谵语,热极生风则抽搐,大便干结,为热邪传里入大肠,同阳明腑实证,治以泻下存阴【大承气汤】主之。
3.口干,口苦,胁肋胀痛,心烦,为热邪传里入胆,肝胆实热证,治法宜清泻胆热。
(三)由气分进一步发展,温热之邪陷入营分,扰极神明,甚则动血,为温病第三阶段,营分证。
卫气行脉外,营气行脉中,脉中有血,邪气入营则动血。
夜晚卫阳之气入于营分,人才能入睡。这是入睡的机理,所以一切入睡困难都可以从此处论治。
温热邪气灼伤津液血液,病情到了这一步已经开始伤阴了,由实转虚,实热转虚热,即为【阴虚证】。
症状和治法:
夜晚邪热与卫气搏斗于营分则发热加重,热扰神明则心烦、神昏谵语,温热邪气灼伤脉络则动血,血溢皮肤则斑疹此起彼伏若隐若现。病情由轻转重,虚实并见,此时治病就要三因制宜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治法也各不相同。
(四)脉中之气为阳,脉中之血为阴,温热邪气陷于阳,入于阴,邪气由营分进入血分,即为温病的第四个阶段,血分证。
症状:
1.血分实热证:高热(同营分),热扰神明轻则心烦重则神昏谵语,热灼伤筋脉和津液不足都会导致筋脉失养,四肢抽粗,翻白眼,部分人颈项强直,热迫血行轻则斑疹隐隐重则便血尿血,和营分证区别于动风和动血更加严重。
血分实热证为温病最危重的证候,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这种有生命危险的重症,非特殊情况中医是不能接手的,直接拨打120。会治也不能治,用中医的方法治好也赚不到什么钱,治坏就摊上官司了,总之,这绝对不是什么该逞能的时候。
2.血分虚热证:
长表现于温病的恢复期,余热未清,邪热滞留,从卫分开始发热,拖到气分发热,再拖到营分血分发热,久热最终伤阴,中期伤胃阴,后期伤肝、肾阴。
症状:低热(夜里加重),五心烦热,虚热盗汗,肾阴不能上荣于耳窍则耳鸣,肝阴不能濡养筋脉则手足震颤、肌肉瞤动,阴伤耗气则乏力、消瘦,部分人失眠、腰膝酸软。
该证治法较为复杂,是比“三因制宜”更复杂的治法治则,难以概述,如果找不到会通过心理暗示改变患者行为的医生,就治不好。古代中医可以通过讲神鬼的方式来约束患者的行为,现代多被当作迷信。
真不知道是该说现代人精明好,还是该说愚蠢好。说精明是因为他们可以识破神鬼的谎言,说愚蠢是因为不听这个谎言还真治不好。所以,这到底是不是谎言呢?理论上不讲鬼神也是可以的,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还是比较完善的,通过心理暗示依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患者的行为,达到治愈的目的。不过,同时在中医和心理学上都有很高造诣的医生,你找得到吗?其实这都无所谓,就像上面讲的温病的四个阶段一样,病在第三阶段时,就进入了【六不治】的范畴,也就是说,在温病的第三个阶段,能不能治好就很需要约束患者的行为了。在现代根本不用想,作死的方法那么多,单纯的中医手段对第三阶段以后的病人,最多只能见效,是很难治好的。钱没挣到几个,产生了医患纠纷,被捅一刀都是正常事情。
无论什么病,发展到中后期都是会影响到心神的,心神就是神智,影响到神智,恶念就会失去正气的压制,被放大的恶念,会无限增长下去,这种情况下,病人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是合情合理的。想通过道理和法律来约束神智不清醒的人,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想法。这种想法除了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外,还可能因此激怒患者,导致自己葬送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