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之与幽兰画:画不仅仅可以表达美好,同样可以表达祝福
(来源:作家方晓莉)
我往往会认为:人品决定文品,也决定画品。
所以很多时候,我发现,如果一件作品让我欣赏,那么很有可能,我所欣赏到的不仅仅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技法之高超或者是我所未能领略的境界,也许是背后的内涵,人物品质的吸引,作品主人对我那一份独到的点悟,因此,才能吸引我。

(图1)

(图2)
(备注:图1,图2皆为幽兰作品,属于临摹。)
今天偶尔看到了“@山之幽兰66”友的作品,刚好是她画的送给退休同事的作品,瓶中花卉有梅花、菊花、竹子以及国色天香的牡丹。
“瓶”,意即“平安”。
而画中的瓶子很像是龙泉青瓷当中的冰裂纹瓷器,非常名贵,在哥窑的各种釉裂纹片当中,“冰裂纹”排名首位,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之美誉,可惜烧制之法在南宋灭亡后,据说已经失传,但浙江龙泉人叶小春经过五年时间,在2001年4月将“冰裂纹”重现于世。
消失近千年的传奇,再度出现在人们眼前,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奇迹”,也引领人们更多去领略中华文化之魅力。

(叶小春作品)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冰瓷一件”,这份独特性不仅仅吸引到了叶小春,将消失近千年的艺术,予以恢复,也意谓着幽兰友对这份退休同事内心的尊重以及关怀,是如此的珍贵,所以用冰裂纹来予以表达自己对她的尊重。
当然,我所想讲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冰裂纹之珍贵,而是我予幽兰友作品当中看到的独特魅力,其价值之珍贵!
我上一次看作品,除了专业书画家之外,引起我特别感悟的,有澹泊先生(当然他在我心目中,无疑是一名书法家了),还有“@轻与慢的安之”,这里简称她安之吧!
安之友是一名非常美好的淑女,不仅仅是美女那么简单:你任何时候看到她,她永远是那么美好,淡定!除了书画之外,我向她请教并且学习,在人格上面,她很多特质也值得我学习,在美好的事物上面,无论种花,种菜,古玩收藏方面,她都有自己一份独特的领悟,而她的这种领悟,不但既不浮夸,也仅仅是作为一种生活的享受,感觉到那份美好,并且将自己内心的美好,带给别人:所以我对她是非常崇敬,也佩服的!

(图3)

(图4)
(备注:图3,图4,皆为安之作品。)
安之是一名雅士,她的雅致是不需要专门去装潢或者包装,而自然为人所喜爱,所以不少人都非常推崇她的作品,包括我!……我曾经问她,你画梅花怎么画的那么好?……你是怎么想的呢?
安之说:“我就感觉很多人画的梅花都一样,我就想画点不一样的。”(这不是原话,但大概是我领略的意思。)
也就是说,安之并不愿意“按部就班”去学习或者临摹,别人一样的画法,她对于梅花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她的笔下,梅花是可以蓝色的,也可以粉色的,也可以紫色的,也可以其他颜色……总而言之,能够表达出那种唯美和浪漫,什么颜色,都是可以的,而梅花的姿态,也一定是美的,并且是极美的!
在向安之学画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安之对待一切事物的美好态度:她是将一切最美好的东西给别人,所以永远展现出来的都是她那美好的心意,所以对于这一点,我特别的佩服!

(图5)

(图6)

(图7)
(备注:图5,图6,图7,这三幅图,皆为安之作品,其中图7是为当时画作之局部。)
我本以为,可能安之的作品特别容易让我去学习,但没想到后来我又看到幽兰友的作品,顿时很惊讶!……我感觉我又悟到了一层:也许是此前我看到其他学院派作品给我一种感觉,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份“弥补”。
我曾看到学院派,技法很高超,可是笔下毫无感情?……我心想,这是遇到瓶颈了吗?我不理解。
如果不喜欢,又怎么会天天画呢?……既然天天画,那为什么毫无感情?甚至显得很枯燥呢?……那种寥落,很无聊,很寂寞苦闷,又不知道怎么办的心情,从高超的技法当中让我看出来,此时此刻,好像“绘画”成为人的桎梏一样,不,也许是说遇到了瓶颈,更为恰当……那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失去了热情呢?如今毫无感情,是因为画没卖出去吗?……我很冒昧地想到了这里……再想下去,会更冒昧!
毕竟我并不知晓他人的情绪,只是一种推断,一种感觉,是让我感觉到了画者的心情,可我不能随便去猜想,也不礼貌。
(可这件事,毕竟留在我心中。)
而这个疑问,在幽兰友的作品,是送给退休同事的作品里,我看到了答案!
因为我从幽兰友的细心,认真,各类花卉,无论是菊花的风姿绰约,还是牡丹的国色天香,或者竹叶的虚心,还是红梅的冷傲,每种花卉都代表了人物的个性,以及对那名女同事的美好赞扬,以及深深的祝福……我感觉真的太用心了!
加上瓶子的形状和结构,也是那么的完美,以及令人感到其中的珍贵!
我想“适配”两个字因为这幅画而发明的吗?……当然这是夸张了,但我的确认为幽兰友在这幅画当中体现出来的哲思,真的太厉害了。

(幽兰作品,属于临摹。)
然而,还是不仅仅于此!
幽兰友对整幅画当中,牡丹花或者其他花当中,笔墨浓淡在花瓣上,好像人生经历或者其他方面,这一些是重重挫折,又或者是理想人生呢?……在浓淡之间,让不好的一切都成为过去,让好的一切,也成为将来更美好的期望,对于人,可以朝着更加好的方向走,让这个人以正确的方向,就好像插花一般,予以展现……也在画面抒写当中,无论植物的茎叶,或者是花瓣如何,描述了这个人一生的经历,也包含了画家对这个人深深的祝福,对一切事情当中美好的祝愿,我想这份感情,已经是一般人很难拥有的了!
所以这幅画真的太珍贵了!
它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更像是一种人生,它告诉你你曾经拥有的,它也告诉你,你失去了的,不再会是遗憾,失去了的会重来的,美好的也会再现……而那些遗憾,完全不会再有。
它给你展现一种新的人生,也让你更加肯定自我……走向美好。
幽兰是理工科的,你很难想象理工科的人,竟然有这么细腻的想法。
而这份传神,这份心意,又是如此人文,所以这幅画当中,可以让人想到很多、很多:画是有感情的,从幽兰笔下,我们看到了深厚的感情。

(幽兰作品《女孩与狗》,自我创作。)
我也是从幽兰的画中悟到:画并非是纯粹的审美。
我推崇的“经世致用”为我的座右铭,然而我一贯以为画是唯美,提升人的品味与修养,令人变得更美好,可是我认为画不是工具,也不是器具,我觉得不能那么看……从前觉得那样会亵渎它……但是幽兰让我意识到:画,并不是将它当成工具或者器具,画同样可以改变人。
画改变人,不是说通过工具或者器具的形式,它可以是一种礼物,如果你将它当成工具或者器具,也许可以每次看到它的时候,点醒自己应该做什么,并且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但关键的地方在于:画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走……这哪里是画,这是一份谶言。
只不过是,这谶言对所有人来说,并不是不好的,而是好的。
它告诉你应该怎么走,并且总结了你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也让你给未来,留下更多憧憬和祝愿,这就不仅仅是画了。
——————我认为画是可以令人展望的,但我此前不曾想过,带过感情色彩的画,可以如今令人激动,也令人想望。
所以我是在安之之后,再次领略到了:画,除了作画主人将一切美好的心境带给你之后,它可以作为一份独特的人生领悟而送给你,在画中饱含的神情,除了祝愿,祈祷,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还有那份深深的祝福,是人力永远无法用苍白的语言去描述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遗憾你的离去,也告诉你,希望你今后过得更好。
幽兰并没有在画中说多少“痛别离”,可是在她的画中表达的深情,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而我也许要在安之告诉我,一个人怎么样可以做得更美好之外,也应当去学习幽兰,如何让一件事具备它真实的意义:哪怕如画,它并不单纯只有审美上的美好,它还可以带着你的一切祝福去送给人,或者是其他方面,有你想说的话,去告诉别人,去让他人做得更好,而走向未来。
我想,也许我再遇到当初那位学院派老师,我会告诉他,我这份感悟,看看他是否能够走出当时的瓶颈(当然,也许他已经走出了)。

(幽兰临摹“杨贵妃”作品。)
而对安之友和幽兰友两个人在画上的领悟,这只是我非常“肤浅”的领略,或者理解,更多的,也要今后向他们学习才行。
向这两位老师致敬!
后记:
安之友很开心地告诉我,说我喜欢她的风格,可以教我画(其实在绘画上,我本来就向她学习了,得到她的鼓励,我今后会更用心!),我原画荷花,也画仕女图,习的是吴道子风格,画荷花追求王冕之意境,但安之友的梅花,的确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我想我应当在此种,徐徐徜徉。
而幽兰友告诉我,在文中除了那幅有着秀丽面容的女孩与一条狗狗的图画,其他皆为临摹,向原作致敬!而那条狗狗叫闹闹,原本是她收养一条流浪狗,于2013年病逝,曾经陪伴了她12年的闹闹,给她深刻感受,所以画了《女孩与狗》的画,纪念他们之间的情谊!
而幽兰友临摹的原则,我想是契会她心理上某种精神,而在这种融入当中,进入适当的场合,予以表现,或者作为一种临摹,从而进入原作画家的精神世界,去予以学习,予以遨游。
同时她给我画了一幅梅花向原作者们表达敬意,也感谢我的点评!客气了!

(感谢幽兰友的作品,非常感谢。同样致敬原画家们!致敬!)
再次感谢两位友友的反馈!能够让我体会到一种境界,无论临摹或者自我创作,都让我看到了人世间的一种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所以深表感谢。
并祝愿所有喜欢绘画的人,能够在心中有一番天地,能够在世上留下美图。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