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诞辰555周年活动在增城新塘开幕

日前,由广东社科联指导、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和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博鳌国际候鸟论坛组委会、广州候鸟书院等相关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协办的纪念湛若水诞辰55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其诞辰地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中道候鸟酒店举行。
本次会议主题为“湛若水与当代社会建设”。来自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五邑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四十余名学者出席。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长杨汉卿向大会致辞,广东岭南心学研究会创会会长黄明同做了主旨发言。

甘泉文化传承后继有人。黄明同、黄淼章、宁新昌、黄明喜、赵维江、刘兴邦、邱鸿钟、程潮、宋德华、唐雄山、周永卫、刘勇、闫晓青、王合成、湛汝松、舒明以及深圳市候鸟院桑卫坤和广州候鸟书院的欧阳俊等一大批国内外湛若水心学研究专家、文化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同时提出了诸多可落地的文创设想。
百年甘泉,上善若水,润泽心田。作为湛若水诞辰555周年纪念活动的原创发起人之一,深圳市候鸟院执行院长作《上善若水•甘泉润泽——从王湛之学看甘泉文化的弘扬与候鸟旅养事业的发展》主旨报告,不仅提炼了传承与弘扬甘泉文化的8大亮点,而且结合时下趋于刚需的候鸟旅养事业,提出了12条可落地发展的项目思路。

湛若水的甘泉文化却独树一帜:湛若水14岁才就读成才,他打破当今所谓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伪命题;湛若水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思想家,共留给人间550万言。历览中国历史名人,湛若水不仅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书法家的集大成者,而且还以当时医疗条件下活到95岁的寿龄位列中国最懂养生且寿命最长的名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开办书院最多的文化教育家,湛若水共创办书院40多所,弟子4000多人,堪称中国书院文化集大成者。
比照当今日益成为后疫刚需的“候鸟旅养”新业态,湛若水当年选择的旅居生活,恰好是典型的“候鸟生活”——他春居罗浮,夏居西樵,秋居天关,冬居甘泉,四时讲学,不废弦歌。从当下健康旅居角度看甘泉文化,这是一个亮点。
据悉,作为东江之滨广州增城新塘人,湛若水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曾与王阳明齐名的明朝文化“双子星”,其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人们习惯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

与《湛若水全集》编著人黄明同教授留影
观湛若水一生,其足迹遍及了广东、北京、南京、扬州、安徽、湖南、福建等近半个中国。特别是退休后,不顾自己七旬高龄,一直奔波于南粤和湖南等地从事教育活动,直到九十五岁辞世为止。
湛若水一生,其学问之深、著作之丰、生命之长,恰恰好是深圳市候鸟院所倡导和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移动工作方式和自然康养方式之叠加。对此,深圳候鸟院执行院长王合成形象地说,湛若水先生其实早就在践行旅居康养理念,他的一生是典型的候鸟生活。
文化传承路上不独行。为呼应由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和广州候鸟书院等首倡的2021湛若水诞辰55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创办计划,此前11月20日-21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湛甘泉与明代儒学——纪念湛甘泉先生诞辰555周年学术研讨会”也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成功举行。
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灵魂,而且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为此,作为本次活动主要筹备人,广州候鸟书院负责人欧阳俊呼吁,文以载道,化润万物。当代专家学者和湛若水家乡的所在地方要从创造美好生活的高度,深挖增城的文化特别是湛若水的心学资源,增亮增城的文化符号,打印增城时代文化印迹,变文化资源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为增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动力。
百年甘泉,上善若水,润泽心田。深圳市候鸟院文化顾问桑叶强调说,本次由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博鳌国际候鸟论坛组委和广州候鸟书院共同策划组织并报备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纪念明代大儒湛甘泉诞辰555周年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与传播,不仅唤起社会大众对先贤的敬重与缅怀,从而更好地推动甘泉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是推动了岭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厚重底蕴以及巨大潜能的文化动力。而当今全国学术界,对明代大儒湛甘泉的文化研究更是与日俱增,学术成果不断。甘泉文化精神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资料链接】明代大儒湛若水简介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学者型高官,官至二品,著作等身,专著三部,诗文500余万字。其学说传承和完善白沙心学,弘扬儒家心性之学。其“仁者与天地一体”、“随处体认天理”、系统的“合一”论等学术主张,具有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启蒙意义,为推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