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考研《331社会工作原理》全套资料
2023考研专业课复习资料,节选自——识库学习网

目 录
说明:本全套共包括6种电子书、31个高清视频(共43课时)。
1.考研真题
全国名校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名校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教材教辅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023年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题库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3.视频讲解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网授精讲班
说明:本部分为该科目的通用视频讲解产品,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复习笔记节选







考研真题节选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阶级革命、人道主义的张扬。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法国大革命进—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自由、平等、博爱写到自己的旗帜上。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财富与贫困、特权与无权的两极分化,使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
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价值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一群贫困、无助的人,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为:
(1)1979年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作为应用社会学的社会工作课程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2)1987年,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北京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3)1988年,国家教委首先批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与管理专业,并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在中国起步。
(4)1991年7月,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并于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
(5)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已超过100多所。短短十几年间,中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量就扩大了30多倍。由此形成了“i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工作的新特点。
(6)2000年到2005年,政府、高校、民间机构以及国外的一些组织多股力量共同推进,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尤为突出,同期上海、广州等地出台地方政策,建立专业社会工作队伍。2004年6月15日"社会工作者"被首次载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
(7)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标志着社会工作发展正式被纳入中央政策议事日程,此后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加速制定,实践经验不断丰富。(8)2010年社会工作人才列入重点发展的六类人才之一,2011年、2012年中央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规划发布。201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
(9)李克强总理2015、2016年两会上所做的政府报告提到: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和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和制度基础。
3.试述社会工作的涵义。
答:(1)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2)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①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在一些国家,这类服务活动又称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是指包含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服务,是以人为本,以帮助受助者走出困境为目的,同时又是非牟利的和专业化的服务。
②尽管社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变化,但其基本内涵却是不变的,它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的专业助人活动。
4.社会工作[杭州师范大学2018年研;北师2016年研;湖北师范2016年研;山东大学2015年研;社科院2015年研;扬州大学2015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5.案主[西南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受助人[社科院2017年研]
(2)受助者[南航2016年研]
答: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这和一般人际关系中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6.社会保障[青岛大学2015年研]
答: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8.社会服务[华科2020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其中,生产性服务是指直接为物质生产提供的服务,如原材料运输、能源供应、信息传递、科技咨询、劳动力培训等。社会性服务是指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与协调发展而提供的服务,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此外,社会服务按服务性质可分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
9.社会工作价值观[广州大学2021年研;华中农大2018、2014年研;北京城市学院2014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指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任何社会工作的开展都是社会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操作指南。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没有一定的价值体系的指导,社会工作也就不会存在,更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价值对社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0.助人活动[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助人活动是指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价值观、利用专业方法,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的外在表现。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11.专业关系[社科院2020年研;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与他(她)努力使之发生变化的系统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一种专业协助关系。也可以说专业关系是助人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专业关系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服务对象对助人者是否接纳与信任。国外有学者认为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一种媒介物,案主可以通过这种媒介做出某种选择,决定是否及如何接受帮助。
二、简答题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华南师范大学2020年研;南航2015年研]
(2)简述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研]
(3)社会工作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扬州大学2015年研]
(4)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
(5)助人过程主要涉及哪些因素?它们各起什么样的作用?[华中农大2014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涵义
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①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或帮助的对象。
②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
④专业助人方法。社会工作是专门的助人活动,助人方法作为达到助人目的的手段和措施,在服务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⑤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
2.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伊丽莎白济贫法》[概念题,山东大学2018年研]
(2)济贫法[概念题,北林2016年研]
(3)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什么意义?[扬州大学2015年研]
答: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伊丽莎白《济贫法》承袭以前的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对不同情况的贫民施以不同的救助,使社会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刺激—些人的"“懒汉"思想。
(3)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济贫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业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业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4)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种基本形式。总而言之,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
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河北大学2016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青岛大学2017年研]
(2)论述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与职业化路径。[安数而范大学2017年研]
答:我国的社会工作发端于20世纪初,在二三十年代有较大发展,后又中断。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作为—门学科已经成形,而作为一种职业却始终未成形。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发挥其应有社会功育的瓶颈。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1)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及职业的认同度
现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社会工作,和传统意义的社会工作不同,不是单靠热情、意愿就能够胜任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动员,特别是通过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不断强化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及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
(2)明确社会工作者(人才)的岗位设置
没有相对明确的工作岗位,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无从谈起的。在我国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之初,应当联合政府、学术界、社会福利机构等方面的力量,结合中国实际并借鉴国(境)外经验,对社会工作岗位的特征(要求)加以明确界定,科学测算一定时期内国家对社会工作者(人才)的数量及结构的需求,对现有的社会工作岗位加以规范化建设,同时根据需要加快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
(3)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
为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当前应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特别是职业资格认定制度、职务((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在职(业余)培训制度等的建立与完善。
对入职资格的严格要求需要相应的薪酬福利制度相配合,没有一个富有激励功能的薪酬福利制度,社会工作职业也是缺乏吸引力的。鉴于社会工作奉献、利他的职业特点,国家在统筹制定薪酬福利制度时,应注意向社会工作职业倾斜。社会工作职业薪酬福利制度要与职务(职称)体系密切结合,并与绩效考核制度紧密挂钩,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
(4)加快第三部门发展,拓展专业服务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直接针对社会上的困难群体,由政府相关部门(如民政部)或群团组织开展的带有行政色彩的服务活动,即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目前第三部门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规模力量等都还十分薄弱。但是从发展趋势看,政府不可能直接经办所有的社会服务工作,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都要过渡到由第三部门来承担。从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需要出发,必须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
(5)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的衔接
①建立规范的专业实习制度
鉴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培养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比较规范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专科生、本科生乃至硕士生的实习教育制度,探索建立专业教师和实习机构有经验成员相结合的实习督导制度,推动学校和政府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机构等密切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②推动建立专业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制度
应借鉴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为—体的经验,即学生从大学毕业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工作的相关职业资格,可以直接进入职业岗位;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即必须经过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才具备从业资格。通过制度规范,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体系之间建立明确的衔接关系,改变目前存在的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为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领域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6)探索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路径
社会工作职业化受本土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发展阶段、民族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目前处在快速的社会转型之中,上述因素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西方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一些带有普世价值的经验或做法值得参考、借鉴,但决不能照搬照抄。事实上照搬照抄也是行不通的。根据中国人一般重视家庭、亲情、邻里街坊关系的传统,可以探索出更加符合民族持色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途径或推进策略。
(7)加大政府部门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的力度
对政府部门内部的一些涉及社会管理的岗位,也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提出必要的要求。在公务员招考时,可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优先的条件。从其他专业进入此类岗位,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在职业资格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岗位的入职要求,是否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训练并获得相应文凭应当成为入职的基本资格要求,否则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受过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方能成为注册社工或取得从业执照。
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考研《331社会工作原理》全套资料
完整版 可转 识库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