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员对女教员说:我谈过“不是恋爱的恋爱”,还草草结过婚
兵营情事连载86
作者:石头大侠

【作者简介】石津安,笔名,石头大侠。1959年出生,1976年下乡,1978年入伍,2001年自主择业。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军旅长篇纪实作品“兵营往事”系列第一部《兵营兵事》(40万字)“兵说”“战旗红”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第二部《兵营情事》继续在“战旗红”连载,敬请读者关注。
部队开办两用人才培训班,英子应邀来队担任临时教员,与指导员李国民一同到团里开会,政治处刘主任得知英子还没有对象,半开玩笑地要求李国民给英子介绍对象,却不知李国民和英子早已互生好感。
会后,在回连队的路上,两人说起谈对象的事。英子说,之前哥哥介绍的班长李大双,只能成为好朋友,而不是男朋友。李国民感到,英子在谈对象这个事情上,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也许这时候,姑娘有人助一臂之力,他就可能前行了,不会拐弯,作为一个军人,谈一个对象也不容易啊,李国民又把激动的心收敛了起来。
李国民继续跟英子聊着内心的世界,他说,作为一个当兵的,搞一个对象是很不容易的。他还说,我有切身的体会。
英子瞪着眼睛在看着李国民,你也谈过恋爱?
我不仅谈了“不是恋爱的恋爱”,还草草的结了婚,又匆匆地离了婚。李国民很坦诚地说。
理论上讲都是这个理,可是实际中怎么来操作,就需要时间来达成这个结合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子同李大双的结合点在哪里?她也没有搞清。可她与李国民的结合点在哪里,英子倒是抓到了那么一点点。
英子又说,你的情感世界还这么复杂了?
李国民看着英子有些困惑的表情,又进一步说,我的情感世界一点也不复杂,完全都是为了父母,这是完成了一项使命。结婚是使命,离婚是脱身,我们现在都很好,又恢复了兄妹关系。这些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的。
李国民带有谜一样的身份,几乎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得这么清楚,但是他跟英子却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这也是一种勇气和信任。
英子听到这些,却没有一点反感,反倒觉得李国民更有亲切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英子对李国民的直白和坦诚,更感到部队里当兵的人品都是很棒的,人品好,身体好,这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关键就是两个人的结合点是不是在一起,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往东走是幸福的,有的人认为往西走是幸福的,所以,两人观点有时就不一样,虽然往东走也能达到终点,往西走也能达到目的地,但是就找不到一种两个人都认为直接走的结合点,这就是当兵人与一个姑娘谈恋爱的最基本的差异,应该求同存异。

军人谈恋爱,与姑娘的差异往往是观念上的差异,军人由于职责的特殊,希望速战速决,而姑娘更多的是需要情感过程的温馨。
所以这些差异,往往也影响了两个人恋爱的进行。在地方上可以慢慢地磨合,可以慢慢地接触,因为有足够的时间。你是往东走还是往西走,两个人可以校正方向,逐渐地走到一起。
可是在部队,一旦形成了往东走还是往西走,理论上再去磨合,再去接触,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这是很难的。
李国民在连队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处事风格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但是随着新的形势的发展,他也在不断地修正着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老的一套工作理论。
英子,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对军人的情感,要有另一番情怀,才能感动军人。李国民的谈恋爱理论说不上多么正宗,也说不上多么适合英子,但是英子觉着李国民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国民必定是指导员,理论水平还是有的,虽然他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像开展两用人才培训班,刚开始他对这个问题就接触比较少,总认为部队就是练兵打仗的,对两用人才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微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感受到,战士们对两用人才培训的开展还是很欢迎的。
所以他对这些问题也是在实践中慢慢结合、慢慢认知,在逐渐改变着自己的一些理念。
比如李大双回家探亲的问题,他当时也是比较激进的,他不愿意战士外出执行任务时接到家里的电报,干扰战士的训练和比武情绪,但是一些客观事实确实是存在的。
朱指导员对张福来家里电报的处理方式,他后来慢慢认识到,这比自己处理得恰当,恰到好处。李国民感受到,对战士的关心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嘴皮子上。

说李国民比较固执,那只是一个方面,看对待什么问题,更多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李国民也知道,战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能一味让他们坚持训练,坚持战斗,而不顾他们的身体和家庭情况,一味去考虑训练成绩,而不顾他们的个人问题,这样是不行的。
李国民通过实践,在摸索着这些情况,他也慢慢地感受到朱指导员的一些做法,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要比他灵活一些。
李国民有时也打心眼佩服朱指导员处理问题的方法,但他更多是在表面上坚持自己那一套理论和观点。所以,李国民在跟英子说恋爱观点之后,也不知道是否能够感动英子。
英子听了有些道理,但也不是那么完全地接受他的观点,对英子来说,她感觉到在一见面或一接触的情况下,各人有各人的观点,这个问题是必然的,是存在的客观事实。
但是接触以后,两人谈的问题的结合点,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碰出火花,有时半天或者一天,或者一周,或者更长时间,谈了一段时间,两人撞击不出火花,也没有心灵的感应,那还有必要进行下去吗?

英子很注重这些细节问题,她在这一点上,不明白秀秀为什么对哥哥张福来却能一见钟情,爱得那么死,也许他们实践的操作高于理论的认知,也许他们的实践认知大于理论观点,实践往往有时也慢慢地进化成了理论,有时也在促进着实践的发展。英子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考虑的,但不管怎么说,秀秀爱着张福来,爱得那么死、那么铁。英子作为张福来的妹妹也心满意足,因为她哥哥得到了一个知心的爱人。
英子确实没有那种感受,她对李大双接触了几次,她都找不到那个感觉,说李大双不好也不是,论人品,论长相,论个头,英子也都很愿意,但是就是论那个理论的点,她怎么也找不到。
李大双一直也没有开启她的心灵感应,所以英子总觉得,李大双还不是那么心甜,她对李大双还是那么意意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