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长作济南人》(朱文兴 著)第一章 赏不够的趵突泉

本书作者我的姥爷 纯手抄 为了唤醒我的姥爷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他的文章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上世纪到这个世纪的济南人的记忆吧!

正文开始↓


《赏不够的趵突泉》

离开故乡江南到济南的四十年间,趵突泉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只要有闲暇,总爱去转转,百看不厌。不同 的季节会看到不同的景色,领略到别样的韵味。
金秋的一天下午,我再游趵突泉。一踏进东门,满目都是盛开的菊花。多姿多彩的菊花制作成的各种植物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经过金菊簇拥的晴雨桥,我首先到漱玉泉。看着清澈见底、平静如镜的长方形泉池,不禁想起了明代诗人晏璧的“南泉漱玉派匡庐"“月照波心清可鉴”的诗句。这个清可鉴的漱玉泉,相传是宋代杰出女词人对泉梳妆、赋词吟诗的地方。泉水从池中溢出后,流入南侧的小湖中。湖边奇石卧水,垂柳拂岸,湖面鸢飞鱼跃,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景色,溢淌出浓浓诗情画意。置身其中,我恍然有悟:地灵人杰,一代女词人当年之所以能写出众多风格清丽婉约、情感真挚细腻的传世之作,并以《漱玉集》命名结集,莫非是清泉的滋润和环境的熏陶使然?
从漱玉泉向北,看了水草茵茵的马炮泉,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过娥英桥左转,我来到了濯缨池。这个泉不出名,但每次到趵突泉公园,我都喜欢到濯缨池北岸的石头上坐下,慢慢欣赏品味。“濯缨”取之于《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池如其名,清澈如镜。这个泉池,看中间,像个湖,水面开阔,水势浩大,锦鲤戏翔,养眼怡人;看东西两侧,是条河,河岸茂林修竹,杨柳婆娑。湖岸南高北低,南岸奇石嶙峋,一帘瀑布从山石绿树间飞流直下,泻入湖中,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这个泉池是由公园里20多处名泉喷出的泉水汇流而成的,即使到了枯水期,照样水量充沛,清澈见底。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我还带孙辈到这里放过荷花灯呢!
从濯缨泉两侧向南,穿过三圣堂、娥英祠和泺源堂,我踏上来鹊桥,凭栏细看,观赏趵突泉。只见三股水从池底不停地跳突喷涌,翻滚出水面近一两尺,形似三个玉洁冰清的硕大晶球,蔚为壮观。这景致、这喷势、这清澈,我不知看过多少次,都总嫌看不够。济南七十二名泉各具风采,但在我严重,最雍容华贵、底蕴最深的就数趵突泉。趵突泉故称“泺”,有悠久的历史。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商代。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趵突泉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的记载。历代文人墨客对趵突泉多有赞咏,如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书画赵孟頫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和“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的“万斛珠玑尽倒飞”等诗句,都是对“趵突腾空”景观的生动写照。趵突泉四季皆宜观赏,金秋看”趵突腾空”,严冬赏缥缈烟雨。早年一个晴朗奇冷的冬日,我陪沪上来的客人游趵突泉,原以为万木凋零没啥看头,没想到泉池上方水汽袅袅、云雾润蒸,雕梁画栋的泺源堂和飞檐斗拱的观澜亭,在水雾中忽隐忽现,呈现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奇妙仙境,令客人流连忘返。

从趵突泉向南,经过康熙皇帝题写的“激湍”石碑,我又来到了无忧泉边。泉池四周绿树成荫,柳枝拂水;池岸用不规则的自然石砌就;石隙间,一簇簇的金黄色悬崖菊探向水面;东北岸边又几块巨石卧入水中,成为自然状的亲水平台,游人到此几乎都要站上去,双手掬泉拂面洗心。无忧泉泉如其名,是陶冶性情的好去处。我每次来到这里,看到碧潭如镜的泉水时,疲劳和烦恼便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记得十年前,妻子生了一场大病,痊愈后因严重失眠而终日忧心忡忡。我插空多次陪她到无忧泉西岸边的杨树下赏泉观鱼,等玩上半天再回家时,心情就放松了许多。从此,我对无忧泉情有独钟,常与老妻到泉边享受远离喧嚣的宁静,补上年轻时未曾有过花前月下的遗憾。
傍晚,披着落日的余晖,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出了趵突泉南门。稍有遗憾的是,众多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如垂杨深处的李清照纪念堂和李清照故居陈列馆、融北京四合院和江南园林风格于一体的万竹园、尚志堂等古书院和望鹤亭等古亭,还有龟石和待月峰等奇石,只好留待下次再看了。

正片来了
怎么样可以吧 我姥爷真厉害
觉得写的好的三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