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贝多芬602、“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十二平均律(百度汉语):
…
“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中的主要问题是,相邻音符的波长比例有两种(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而不是一种。
…律:见《欧几里得42》…
(…《欧几里得》:小说名…)
…五度相生律:见《贝多芬188》…
…音、阶、音阶:见《贝多芬155,188》…
…比、例、比例:见《欧几里得29》…
…自、然、自然:见《欧几里得128》…
…半音:见《贝多芬102、十二平均律:一八度距离等分12份,一份是半音,两半音等一全音》…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伽利略》:小说名…)
…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见《贝多芬601、602》…
而且两种半音彼此差距还不小。(2048:2187)/(243:256)≈ 0.9865。好像差不多哦?
但其实自然半音本身就是243:256 ≈ 0.9492了。
如果12声音阶是真正的等比数列的话,每个半音就应该是相等的,各个音阶就应该是“等距离”的。
…音、阶、音阶:见《贝多芬155,188》…
…数列:见《牛顿210~213》…
(…《牛顿》:小说名…)
…距、离、距离:见《牛顿147》…
也就是说,真正的12声音阶可以把一个八度“等分”成12份。
…度:见《欧几里得24》…
…八度:见《贝多芬51~79》…
为什么这么强调“等分”、“等距离”呢?
因为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觉得有“转调”的必要了。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转:见《欧几里得119》…
…调:见《牛顿35》…
…转调:见《贝多芬111、C大调就是C调吗?啥是大小调?24调式是咋出来的?啥是调式?》…
…必、要、必要:见《牛顿309》…
所谓转调,其实就是用不同的音高来唱同一个旋律。
…音、高、音高:见《贝多芬38、39》…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比方说,如果某一个人的音域是C~高音C(也就是以前的do~高音do),乐器为了给他伴奏,得在C~高音C之内弹奏旋律;
…音、域、音域:见《贝多芬81》…


如果另一个人的音域是D~高音D(也就是以前的re~高音re),乐器得在D~高音D之内弹奏旋律。
可是“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根本不是等比数列,人们会觉得C~高音C之内的旋律 和D~高音D之内的旋律不一样。
…音、阶、音阶:见《贝多芬155,188》…
…根、本、根本:见《欧几里得57》…
特别是 如果旋律涉及到比较多的半音,这种不和谐就会很明显。
…和、谐、和谐:见《牛顿33》…
可以说,如果钢琴是按“五度相生律”来决定各键的音高,那么 只要旋律中涉及到许多黑键,弹出来的效果就会一塌糊涂。
这种问题在弦乐器上比较好解决,
因为弦乐器的音高是靠手指的按压来决定的。
演奏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音域、旋律的要求,有意地不在规定的指位上按弦,而是偏移一点按弦,就能解决问题。
…根、据、根据:见《欧几里得115》…
…规、定、规定:见《牛顿342》…
可是键盘乐器(比如钢琴、管风琴、羽管键琴等)的音高是固定的,无法临时调整。
所以在中世纪的音乐理论里,就规定了有些调、有些音是不能用的,有些旋律是不能写的。
…理、论、理论:见《欧几里得5》…
而有些教堂的管风琴,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就预先准备下许多额外的发音管。
以至于有的管风琴的发音管 有几百 甚至上万根之多。
这种音律规则上的缺陷,导致 一方面作曲家觉得受到了限制,一方面 演奏家也觉得演奏起来太麻烦。
…规、则、规则:见《牛顿75》…
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近似值上。
“五度相生律”所依据的(2/3)^12毕竟和(1/2)^7并不完全相等。
…依、据、依据:见《欧几里得65》…
之所以会出现两种半音,就是这个近似值造成的。





“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前,音乐界通行的律法叫“平均音调律”(Meantone temperament),
就是在保证纯五度 和纯四度尽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把(2/3)^12和(1/2)^7之间的差距 尽量分配到12个音上去。
这种折衷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大家其实都在等待新的音律出现。
请看下集《贝多芬603、大家其实都在等待新的音律出现》”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