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原型
巴金的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原型
作者:胜利


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小说和电影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1951年年初志愿军入朝部队的指战员,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是其中一个虚构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 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虽然很简洁,但却耐人寻味:“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影片中,“王成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小说和电影反映的是哪个部队、什么时候的故事?这两个“王成”有没有原型呢?王成原型是某一个人呢?还是是众多志愿军英雄呢?
1、巴金在志愿军65军采访,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
据有关报道,在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这两次采访分别都到过志愿军65军,并在194师住了两个多月。国庆3周年之际,正是巴金等作家、音乐家在志愿军65军采访之时。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取得阶段胜利后,召开了庆功大会,我国著名作家、音乐、画家巴金、王莘、胡可、徐光耀、黄谷柳、辛莽等参加了大会……。
1952年10月5日赵先有等烈士英勇牺牲传遍全军,在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抗美前线》,所刊发的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报道了六七高地战斗实况。其中,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小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也作了报道。据有关报道,作家巴金即将回国,只是看到了19兵团《抗美前线》报上“六七高地和三打红山包战斗”的简报。
1953年8月,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的师政委),专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的作家巴金介绍了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后巴金同志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并在特功六连吃、住在一处近一个月采访和体验生活,巴金来到赵先有烈士所在的团队采访直至该部队即将回国。巴金的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中写的“王芳演唱的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等烈士的真实写照。

▲①作家巴金(右)与志愿军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左)在朝鲜。②1952年巴金(左)与黄谷柳在开城来凤庄门口合影 。③志愿军582团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中)在朝鲜。④作家巴金(右)在志愿军65军前沿阵地进行采访。
巴金身边工作人员、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陆正伟写的:《巴金与〈英雄儿女〉往事》和《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某团六连的采访。六连在拉锯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敌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阵地,此刻全连只剩他与通讯员两人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边扫射,边通过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请求炮击阵地。须臾,他呼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陆正伟在《巴金:这二十年》中还写了“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张振川(后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目睹了赵先有壮烈牺牲的经过。…战斗到仅剩下赵先有这位多处受伤的指挥员,手下仅剩通信员刘顺武,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赵先有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要求炮兵向自己阵地射击。
当时,团指挥所内气氛紧张极啦,赵先有、刘顺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雄气概,使团长张振川和其他首长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们的同志还在阵地上,我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的同志?
最后,赵先有和刘顺武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直至五处负伤的副指导员赵先有双目失明,通讯员刘顺武也多处负伤,刘顺武代替他的眼睛和腿,向他汇报敌情,连搀带背使他能运动。在情况万分危急时,张振川听到步话机里传来赵先有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有和刘顺武在一片火海中与敌人拼杀的身影。
就在这时六连隐蔽部方向手榴弹和冲锋枪响作一团。不久,阵地沉静了。我们小分队反击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有同志和刘顺武同志已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他们面前倒着20多具敌人的尸体。
部队还将赵先有烈士的遗体运送回国,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十位烈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个墓区内。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立塑像,1991年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赵先有。
2、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原型
有人说:巴金小说《团圆》关于描写“王成”,没有语言,没有形象,只有一句话。那么,这一句“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却是耐人寻味,这句话包括众多在阵地上牺牲的志愿军英雄。据有关报道,电影《英雄儿女》的编导在剧本写出前后,曾两次去上海拜见作家巴金,了解巴金去朝鲜采访到的英雄事迹。剧本也确实根据巴金小说《团圆》中“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的这句话,表述“王成”的。从电影《英雄儿女》可以看出,它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来面目,参照了小说中赵连长、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集中了众多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电影剧本初稿写成后,巴金非常满意。
巴金在小说《团圆》中写明了故事发生在哪个部队、虚构“王成”的牺牲时间: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团圆》里,写到这么一个历史史实:(‘团圆’,原文一段摘录如下): “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3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能听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 “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来到朝鲜,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找着线索,当时我还在师里……”【王主任(王东)的原话】。
1951年年初我志愿军入朝部队有:第19兵团的63、64、65军(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团的60、12、15军(1951年3月入朝);第47军(1951年4月入朝)。无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记述的是志愿军第19兵团和第3兵团及第47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故事。
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简介】:1952年9月18日至 12月5日,以刘景范为总团长,陈沂、胡厥文、李明灏、周钦岳等人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这届慰问团的规模比上届更大,代表性也更为广泛。总团下属的9个分团,除第九分团留在国内慰问志愿军的伤病员外,其他8个分团到达朝鲜前线,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慰问活动。
9月22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在天津宣布成立。代表团成员听取报告会、前线情况介绍等和入朝前的最后准备,还进行了防空和行军演习。时值10月1日国庆三周年,慰问团全体代表应邀参加了沈阳市的国庆观礼,总团及各分团长还和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一起登上主席台。10月6日晚,各分团乘火车,于7日晨到达安东(今丹东),与志愿军各兵团派来迎接的队伍见了面,其中三分团决定8日凌晨3时出发渡过鸭绿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问任务后,慰问团人员先后离朝回国.。总团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开总结大会。分团于12月4日离开天津。

电影《英雄儿女》表述“王成”的牺牲时间及所有影片情节,也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志愿军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的故事,与巴金小说《团圆》是一致的。
综上,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情节:一是,虚构人物“王成”的牺牲时间应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达志愿军部队之前(1952年11月底前);二是,这个“王成”所在的部队应是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和第47军。
有人说:“王成式的战斗英雄”就等同于“王成”原型吗?笔者认为:如果小说或电影是虚构人物,作者又没有指明是谁,与虚构人物有类似事迹的人在时间、地点又相符,该人即可称作“原型”也可称为“式的”。因此,在这里“原型和式的”这两种提法只是字面上不同,两者根本没有区别。如果是真人真事或虚构人物作者否认有原型,有类似事迹的人,则只可称为“式的”。人们通常认为“原型”的事迹就早于“式的”,“原型”的知名度或功绩要高于“式的”,如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式的烈士、邱少云式的战士等等。
据有关报道:编剧毛烽1994年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根据这段话的并没有指定谁是“王成、王芳”原型。但可以肯定地说,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喊向我阵地开炮的;孤胆坚守阵地的以及在阵地上勇敢牺牲的众多志愿军战士都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或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因为 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有一首令人感动的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 可以清楚地说明“王成、王芳”不是专指某某人 ! 这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英雄赞歌》唱的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歌,而不是唱的几个人的歌。
时任志愿军583团团长齐金炳和电影《英雄儿女》编剧毛烽女儿毛白鸽,在2020年1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故事里的中国》中讲述了:“王成不是一个人,王成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王成的身上集中了志愿军英雄烈士们最优秀的品质。”主持人撒贝宁也提到:“王成这个人物的形象,其实也是无数个志愿军战士的群像”。
我们大家都会这样认为: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与敌人的武器装备相差又是那样地悬殊,而我们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王成”这样的精神。因此,在那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战争中,有几个志愿军战士不是“王成”呢?“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宣扬“王成”,记住了无数个英雄,缅怀英雄的业绩,发扬英雄的传统,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出现更多“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注:赵先有,实际姓名;赵先友,张振川将军、巴金等作家用名;发文者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