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的音乐关键词

音乐发展历史——
巴洛克时期:巴赫(复调)
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主调)
浪漫主义时期:帕格尼尼,李斯特(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
民族乐派(浪漫主义时期):西贝柳斯、格里格(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后期:拉赫马尼诺夫,马勒、斯特拉文斯基(多调性与复调)
印象派音乐:德彪西(各种调式音阶、多调性与复调)
十二音序列与无调性音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勋伯格
【前奏曲】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用作组曲的第一曲(巴洛克音乐时代)
前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前奏曲以前只是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兴演奏一小段,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前奏曲也用于歌剧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于剧中的音乐,在正场前使用。17世纪时出版商在出版乐谱以前会印发前奏曲作为广告。
【幻想曲】
幻想曲是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乐曲具有幻想的自由奔放的特点,并富浪漫色彩。
16、17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模仿手法(基本相同的旋律在高低不同的声部中轮番出现)自由发展主题。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如J.S.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W.A.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此外,也作为独立的器乐曲,性质类似随想曲,如莫扎特的d小调和c小调钢琴幻想曲、L.van贝多芬的《g小调钢琴幻想曲》和《c小调钢琴、乐队与合唱幻想曲》。浪温派作曲家F.F.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幻想曲常表现如梦的意境。F.李斯特称其以歌曲、歌剧和器乐曲主题为基础的钢琴和乐队改编曲为幻想曲。许多自由发展主题的歌剧集成曲,如P.德萨拉萨特和F.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也称幻想曲。幻想曲与随想曲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一般地说,幻想曲着重内心深处的表达,更主观一些;而随想曲则偏于韵味和情致的抒发,外在情绪性更多一些。从形式结构上看,幻想曲往往比随想曲要长大。但二者常常相互渗透,难以绝然分清。
【赋格】
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乐曲开始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素材称为"主题",与主题形成对位关系的称为"对题".之后该主题及对题可以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作音乐的对比。
赋格的主要结构是首先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主题片断,然后在其他的声部上模仿这个片断,这时演奏主题的声部演奏与新的声部相对应的乐句,形成各个声部相互问答追逐的效果。
赋格通常没有引子。赋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各个声部在呈现部中用主调和属调将主题一一呈现一遍,然后各自展开成为不同的插部,最后在再现部里回到原来的主题上。
【变奏曲】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组曲】
组曲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对比性舞曲的组合。16世纪初,琉特演奏家仿此形式以1首庄严的2 拍舞曲与 1首轻快的3拍舞曲联合成套曲,例如在法国、德国及英国,通常采用帕凡舞曲和加亚尔德舞曲的组合,在意大利,则采用帕萨梅佐舞曲和萨尔塔雷洛舞曲的组合。此外,许多作曲家还各自按自己的艺术构思,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 从当时编纂的琉特曲集中,经常可以发现3个或更多舞曲的组合形式。
【协奏曲】一种器乐体裁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时,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
第一乐章,一般为该协奏曲的本调性:比如G大调协奏曲,则第一乐章必建立在G大调上。第二乐章,为比该协奏曲本调性高一个纯四度的调性:比如G大调协奏曲,第二乐章则建立在C大调之上。第三乐章,一般会回归原调性,但在其中间会进行一个小三度的转调:海顿《Oboe Concerto in C Major》第三乐章,由C大调转bE大调。
【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
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着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件乐器独奏或 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
结构形式:
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在速度上,各乐章之间形成了:快—慢—快的对比。按照常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