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创始团队的向上管理:贾诩的智商与情商

2021-05-18 10:32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 我要投稿

许多时候,自己在职场上新加入一个团队,并不是团队leader的“嫡系”,相互之间缺乏长期共事养成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向上管理”并不是就没办法做了。比方说汉末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许多谋臣都有“换老板”的经历,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英年早逝者有之,不得善终者亦不少,能够像贾诩一样先以西凉地区两个土匪加恶棍式军阀李催和郭汜的帐前谋士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最后却在曹魏朝廷以高位高寿善终之人确实少有。 个中原因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贾诩进入曹操阵营后出色的“向上管理”,无疑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上下级关系的角度来说,半途才随同张绣一起投靠的贾诩显然不是曹操的“自己人”。而且曹操又是个著名的多疑之人,贾诩虽然吃上了曹家的饭,但这个饭碗,实在是不稳当的。贾诩后来说自己是“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可以说是小心谨慎之极,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而已。

 

哈 评 分 析

 H B R C  A N A L Y S I S

 

组织为上。在这种情况下,贾诩怎么对曹操进行“向上管理”呢?有人将“向上管理”简单误解为一种尔虞我诈的攻防战,总认为谈论的是“对付”“搞定”上司的技巧。其实,只要“向上管理”出发点并非“私利”,而是把组织的利益作为最高指导原则,是会给上级、下属和组织带来“三赢”局面的。

此话说来容易,实际做起来,确实是一件考验下属“智商”的事情。贾诩投靠曹操时,正赶上著名的官渡大战(公元200年)。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袁绍大军,兵力处于劣势的曹操实在有焦头烂额的感觉。两军相持日久,曹军粮草即将耗尽。兵无粮则自乱,眼看战局前景不妙,就连曹操的部下之中也不乏与袁方书信暗通,意图保全自己的人物。这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叛逃曹营,带来了袁军粮车将至的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越战线前去偷袭。这当然是个孤注一掷的冒险,而且许攸的情报是不是一个圈套也的确可疑,所以曹操身边的下属也大都对这一计划表示怀疑。

史书记载,赞成许攸意见的只有两人,其一是曹操手下的有名谋士荀攸,其二就是初来乍到的贾诩。贾诩首先强调了曹操智谋、勇气、用人和决策都比袁绍强,有这四方面的优势却半年无法取胜是为什么呢?在贾诩看来,就是因为曹操“但顾万全”,也就是在以弱敌强时过于求稳。关键问题在于,官渡战场袁绍粮草将到,而曹操自己即将断粮。在败局即将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曹操只有冒险取胜这一条路可走。眼下既然捕捉到了千载难逢的战机,必须要把握住,扭转战局就在此一举。

贾诩能够说出这一番话,说明在投身曹操麾下的不长时间里,他已经对这位新上级做过“功课”,所以才能根据曹操个性的偏好与风格,剖析出他对袁绍的优势和劣势。《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都记载过另外一人对此做过的类似分析(“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他就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郭嘉郭奉孝。贾诩不但能够与其“所见略同”,还在战局的关键时刻坚定了曹操的作战决心,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商”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曹操按此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官渡一战而底定了整个北方的争霸大局。

话说回来,纵然聪明如贾诩,在“向上管理”时也有两次“吃瘪”的时候。第一次,是曹操大军南下收服割据荆州的刘琮时候,曹操志得意满,意欲顺江而下与江东孙权“会猎于吴”。这时候贾诩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稳扎稳打,先“消化”荆州这一战利品,然后据长江上游之利,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孙权降服。结果曹操不听,执意东进,遂有赤壁之败。第二次,他的“上司”已经变成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跟他爹一样都是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贡献的才子,可惜军政才略远不及乃父。他篡了汉献帝的帝位之后,觉得吴、蜀与魏国鼎立,自己这个皇帝还算不上天下万民承认的“天子”,于是打算征伐吴、蜀。这时候已经官居太尉的贾诩又表示异议,吴据长江,蜀有山险,两国都有地理上的屏障,加上刘备、诸葛亮、孙权、陆逊都有雄才,贸然用兵占不到什么便宜,还不如“先文后武”,增加魏国的国力。结果曹丕不听,刚愎自用,魏军伐吴连遭败绩,“士卒多死”。就连曹丕自己,也在长江边做了一次武装大游行之后哀叹,“天设长江,以限南北”,承认自己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但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从这两次失败的“向上管理”可以看出,责任并不在贾诩,而是两任领导心态出了问题,一个急于一统不再求稳,一个为了宣示合法性着急出手,所以,“向上管理”不能包打天下。

 

会说话。曹魏的这两次失利,固然不能归咎于贾诩“向上管理”不利,但倒也证明了一件事,下属仅仅凭借“智商”,“向上管理”也未必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好在贾诩不但有“智商”,“情商”也不缺乏,虽然在劝谏南征的问题上没有成功,但在更加重要的,决定曹操“接班人”的“向上管理”上得偿所愿了。在魏征的故事里,我们曾提到,接班人问题是皇帝们的禁脔,碰着动辄家破人亡。但贾诩的沟通能力让其不但得偿所愿,还为自己加了不少分。

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尚没有确立“世子”,他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在他的儿子里,曹丕是嫡长子,从政经验丰富,三子曹植则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两人各有其优势。手下的重臣都极力向曹操推荐曹丕或曹植,一时陷入了世子之争的两难局面。

就贾诩而言,他曾经在私下里劝告曹丕“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做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这话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没什么倾向性,但考虑到贾诩从未教导过曹植类似的“自固之术”,这就证明他的立场其实非常明确,是个坚定的“太子党”,亦即曹丕的拥趸。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也使自己在才学上大有长进。

既然如此,贾诩打算如何“向上管理”呢?他的做法着实体现了自己高度的“情商”。试想一下,假若他直截了当地向曹操表露自己的立场,几乎可以断言其效果将趋近于无,至多不过在曹操心中的“小本本”上再记上一个“太子党”的名字而已。加上曹操是在摈退左右之后,特意询问贾诩对册立曹植为“世子”有什么看法。这一来,直截了当地否定曹操的心愿就更加起不到什么效果了——因为这只会让曹操在面子上挂不住。

贾诩的内心当然是不赞成改立曹植为世子的,可是听完曹操的话后,贾诩一直默默不语。曹操见他半天不说话,十分奇怪,于是问他为什么不表态。贾翊这才慢悠悠地说:“我在想一件事情,所以没有能及时回答你的问题。”曹操有点好奇,于是追问是什么事。贾翊接着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啊。”这是两个曹操本人也非常熟悉的典故。袁绍因为喜欢小儿子袁尚,让他代替长子袁谭做了世子,袁绍死后,袁尚袁谭各树一帜,相互争斗,曹操渔翁得利,将其一一消灭。刘表也是一样,他喜爱自己的小儿子刘琮,于是废掉长子刘琦,让刘琮做自己的接班人。最后因为两兄弟间的不合,荆州也被曹操收入囊中。

就此可以看出,贾诩实在是会说话。他特意点出了两个“废长立幼”而最终被曹操消灭的事例,隐晦但态度鲜明地表明了“废长(曹丕)立幼(曹植)”的不可取,非常巧妙地对曹操进行了劝谏。而且这一说法的出发点并不是出于私心,而是从整个曹操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考虑,与曹操自己“立世子”的立足点达成了一致。曹操是个聪明人,当然明白其中“殷鉴不远”的深意。“太祖(指曹操)大笑之,太子遂定”,从此就再也不提改立世子的事了。换言之,由于贾诩这次“高情商”的“向上管理”的成功,曹丕才得以作为嫡长子顺利继承了曹操之位。虽然在随后的历史上仍旧出现了“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这样的悲剧场面,但比起“废长立幼”后可能发生的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的局面,也可以算作“两害取其轻”了。

  

也正是由于贾诩兼备“智商”与“情商”,在曹操帐下众多谋士中,郭嘉早天,苟彧赐死,荀攸郁愤而终,唯独贾诩得以安享晚年。至黄初五年 (224),他才以7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几成“异数”。

 

 

 

 

 

郭晔旻 | 文钮键军 | 编辑李一品 | 策划 汪自凡 | 视觉


非创始团队的向上管理:贾诩的智商与情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