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帝国的挽歌,喋血库尔兰
“能团结起人们的只有两样东西,共同的信念与共同的仇恨。”守护、复仇,两种东西,两种思想,各自既是力量的种种体现,亦是激发潜能、凝聚力量的钥匙。当现实无路可逃,绝望将希望缠绕,也依旧无所谓的笑。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斩断那无数荆棘的阻挡,越过鲜血所化的河流,冲破炮火之下的白骨高墙,追回遗落的时光,跨越时空去仰望群星闪烁,来到一望无际的沼泽,远观林立的森森墓碑,聆听亡灵的哀歌将往事诉说,种下一粒种子,忆起那“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让我们走进那遗忘的角落,扫净时代的尘埃,回首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魂穿数世,再现1944年的挽歌,喋血库尔兰。
塔罗牌“愚者”——开端:
1944年9月14日,在最为惨烈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东线战场,苏德战场,经历了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彻底伤筋动骨,就连冯·曼施坦因也无能力挽狂澜。苏军方面,五大集团军化为滚滚钢铁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宛若海啸,发动了进攻。这些俄罗斯人的目的很简单——粉碎波罗的海附近的德军主力,‘光复’这里。为此,联系各加盟共和国发动战略性进攻。此时,苏军已经发动了第八次大规模全面进攻,这又是为何?
波兰的海,尤其是在库尔兰半岛的海岸线,南可延伸至东普鲁士,北经立陶宛,可以延伸至列宁格勒,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战略价值本就已是极为重大。还不仅于此,自从18世纪俄国“彼得一世大帝”从瑞典手里抢来波罗的海沿岸开始,这里就是俄国历代以来的“白菜心”。苏联建国之后,这里是苏联唯一的轻重工业协调的综合工业区,造车、造船、化工、电机、食品加工可谓是应有尽有。波罗的海沿岸还是苏联重要的出海口,经济水平常年领跑苏联15个加盟国。而本已归顺德军数载的仆从国波兰却在1944年9月宣布退出二战。守护波兰的海的防线,对于德军而言,重要性骤然再度飙升数档。这又是为何?位于北方的地面补给线,在苏军围追堵截之下已是节节败退,似风中残烛,摇摇欲坠。面临着“浊忆难言,吾名为哀。”从而使得海上补给线,成为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之中,有且唯一的北线补给。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非但如此,它也同时承担着前线战斗人员的生命安全后撤的重要任务。故,德国海军部队于1944年9月到10月期间,开始调动了所有海军能够调用的船只,尽可能多的投入到了波兰的海的护航行动之中。狼群战术的创始人,时任第三帝国海军元帅的卡尔·邓尼茨特别强调:“我们海军的首要目的就是,只要情况允许,海军要尽力将人员安全撤出,无论是难民、伤员还是普通士兵。”

反观苏联方面,对于在夺回了哈尔科夫等重要工业基地后,拥有着充足装备的斯大林来说,如何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库尔兰半岛,大量部队,便可以腾出手来进攻东普鲁士,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摧毁德军的边境防线,切断德军及平民从海上撤退的唯一路径。
而如今对于德军而言,已经不再是东线战场上的胜负问题,而是怎样以仅存的部队捍卫德国本土的重要防守问题。德国在同为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后,尽管有第十二装甲师奋勇搏杀,却依旧面对着双线夹击的严峻态势。苏军以扇形攻势包围了德占区最后苏联领土,库尔兰。这里已聚集一百多万德国溃兵和约250万德国百姓,随时可能被苏军荼毒。对于已是身陷重围的他们而言,最紧迫便是如何逃回本土。为了这德国军民成功逃生,德军统帅部认为前线必要有人留下,以少数人牺牲换取百万军民生之希望,最后命令是,留下北方最后精锐北方集团军群,混编第十六、第十八集团军,总计约60万,更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由末位司令卡尔·希尔佩特带领,死死拖住苏军主力,而库尔兰军群就是要为海上生命线争取时间,让更多军民撤回本土。德军仅有苏军十分之一,坦克、飞机、火炮已是五倍以上,德军的装备弹药却已严重不足,后勤补给仅靠一条被不断轰炸的海路补给,说是器重,实际对于统帅部已是炮灰命令发布的那一天起,便从未考虑他们是否全身而退,等待他们的将是生死之战……

进展:“指尖在颤动琴弦,却歌颂如初信念。”尽管已经被上级遗忘,尽管身处生死绝境,但被遗忘的德军,却依旧坚守他们的信仰,心中不变的誓言——“吾之忠诚即荣耀。”最为惨烈的战争,莫过于双方都是为信仰而战,军官与士兵并肩作战,患难与共。面对苏军方向地面、空中双重打击,先后顶住了足足六次大规模覆盖性轰炸,均未被无论人力物力士气都占据着绝对上风的苏军所打倒。对于早已是无路可退的德国战士来说,在死守库尔兰的战役之中,各个已是践行他们的元首的名言——“我们要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否则将一事无成!”在前线不断上演着在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凤毛麟角的一幕——无论军官还是士兵,不论他们的军衔和兵种,最终时刻,再现了抗日战争中台儿庄战役一幕,全部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锲而不舍地守卫东线战场最后防线。
一位库尔兰战场上的老兵日记是如此记载的:“勇气与恐惧,并不存在于这片森林与沼泽中!”库尔兰地形特殊,存在大量的森林、沼泽,并不利于苏联大兵团进攻作战。诚然,这是德军能够长期坚守与此的主要原因之一。苏军前后共付出了30万大军的代价后竟然长时间无法彻底夺得库尔兰地区。作为最后的德占区。于是,苏联统帅部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库尔兰的指令。可惜,等待着苏军的,却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库尔兰的德军似柳钉一般钉在这里,死死拖住大量苏军主力。
此时的德军,情况绝对不妙。面对苏军愈战愈勇的进攻,守军士兵越打越少、守卫工事越打越脆、装备越打越差,仅有的补给也逐渐开始供应不足。但没有撤退命令下,无人后退一步。闪电战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与狼群战术之父卡尔·邓尼茨陆军海军两位元帅联名向元首上书,撤回库尔兰守军守卫本土,却被以斩钉截铁的态度拒绝【把库尔兰视作反攻的桥头堡】,1945年3月18日,帝国最后几个月内,海军司令卡尔·邓尼茨再次提出撤回库尔兰守军,通过海路,将遗忘在东线的德军最后精锐撤回。但此时的阿道夫·希特勒更加拒绝。此时库尔兰集团军群,已经牵制住大量苏军主力。这一次的否决相当于给库尔兰守军死刑。但前方的将士却丝毫不知,依旧在与无尽的苏军死磕每一个村庄、每一个战壕、每一寸阵地。总司令卡尔·希尔佩特已经多次拒绝了苏军劝降。一名士兵倒下了,另一名立即补上。诚然,曾经的他们,是离经叛道、身浑影浊、手染鲜血的侵略者,然,面对绝境,为了他们矢志不移的信仰,为了对元首足以肝脑涂地的忠诚、为了守护身后的祖国河山,为了守护他们的家人,他们义无反顾,从侵略者转变成了报国之心熊熊燃烧的守护者。当士兵都倒下于敌人炮火之下之时,伤员紧接着补上。此战之中,尽管苏军除地形外均占有绝对优势,然而始终未能攻克看似弹指可破的库尔兰防线。前线阵地方才被苏军占领,德军立即重整兵力夺回,一块阵地反复易手多次,历经8个多月,240多天的坚守,库尔兰战场上,每一天都在枪林弹雨中上演着腥风血雨。库尔兰守军用行动,用生命印证了《斗罗大陆3龙王传说》中唐舞麟的一句话:“荣耀,不只是胜利可以捍卫,鲜血也可以!”也告诉苏联人,只要有一个人在,库尔兰就在。此时的苏联部队虽已是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洗礼,身经百战,但面对这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德意志守军也是令无数苏联老兵为之无比动容。孔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们,诠释了军人的职责与担当。塔罗牌“世界”——终源:到了最后,兵力仅仅只剩下18万人,还多半是老弱病残,却无人想过投降,依旧保持着最为高昂的姿态以磐石般的毅力坚持战斗下去。1945年4月30日,元首在柏林陨落后,继任者,末代元首卡尔·邓尼茨下令德国无条件投降。这时,库尔兰军群方才在卡尔·希尔佩特带领下,遵循上级的命令,放下手中的武器,前往投降。直到库尔兰守军投降后,苏军未能攻破的库尔兰堡垒才被占领,这场肝髓流野的库尔兰战役才终于散去了硝烟。5月8日14点,双方正式停火,而苏军也看到了令人十分动容的一幕——库尔兰集团军群最后的18万老弱病残,高唱着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与军歌《装甲兵进行曲》排着整齐的队列向苏军投降。尽管尔虞你诈我斗,皆是成王败寇,历史胜者书就,杀伐本是无由。但,法兰西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上说到过:“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库尔兰军群以行动诠释军人的职责与担当、荣耀与精神面貌。值得注意的是,库尔兰德军投降之时,就在防线后方港口,尚还有着德国运输船,完全可以趁着停火的机会登上运输船,撤回德国本土,他们的故乡,以躲避成为战俘的悲惨下场,这也是他们最后的生存与回家机会。可是,就在组织最后的海上撤离时,德国士兵依旧以优良的秩序排队等候上船。当船上宣布已满员时,绝大多数等候的将士只能留下,但却没有发生任何的骚乱与恐慌,甚至一些已经上了船的德军士兵主动下船,要与自己的战友生死与共,将自己的位置留给伤员,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也是他们直到最后也味噌褪色的初心与使命。

何为傲气?何为高贵?透过掩埋于历史深处的废墟遗迹,扫去迷人眼球的铅华,我们从这些普通士兵身上,看到了难以言说的可敬可谓的品质。这就是军人的典范,值得后世任何军人与对手的尊重。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同样的,无数将士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就如梁启超:“十年饮冰而热血难凉!”更加鲜为人知的是,1959年夏,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拉托维亚籍志愿者,第十九武装步兵营下士阿尔弗雷德·莱科斯汀在拉托维亚弗劳恩堡附近的一片森林中被苏军击毙,这也代表着库尔兰最后的战斗才停息。他是二战中轴心国德国党卫军成员,同苏维埃战斗到了最后的军人,最后一个战死的党卫军,虽然德国战败了,向同盟国投降,作为党卫军外籍志愿兵拉脱维亚人的他,并没有放下武器,而在此地继续战斗了14年之久,完成了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誓言和承诺。这是一位让人值得尊敬的军人,作为军人他没有错,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做到了。他的行为也表现了当年德国在库尔兰战役之中抵抗的强烈程度乃至士兵的战斗决心。5月8日,苏军宣布库尔兰战役正式结束。库尔兰集团军的42名将军,8038名军官,101032名士兵及14000多名拉脱维亚籍士兵走进了苏军的战俘营,库尔兰集团军群就这样消失了。在这场战役的过程中,乃至最后悲剧性的结局和最后与一切苦难抗争与摧残凋零,是无法以文字加以描述的,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官兵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加入部队前的誓言“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甘愿献上自己的生命。”尽管他们失败了,但就如哀小队一样,虽败犹荣。


哀小队队长哀·拉伯克不也是拉开次元之门,打开宇宙的夹缝,将生的希望留给自己仅剩的队友喋血·哀影疾风与哀目黑子,自己却惨死在阿特洛波斯虚伪的圣光之下。

后来,苏联方面特赦库尔兰守军,战争错的不是士兵,也许是出于“由衷的敬佩”,仅仅三个月后,苏联竟特别释放了坚守库尔兰的守军,这与苏军对待其他战俘的做法大不相同。众所周知,大部分德国战俘都会被送去西伯利亚去作劳工,库尔兰德军不仅赢得军人的荣耀,同时也赢得了仇敌的尊重。这些“幸运”归来的德军,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往日争嚣如一梦,血染丹书妄垂青!
注:文中观点,不代表作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