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们时代的精神分裂症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们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个时代的精神分裂症,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所制造的,同样也是这个时代所造就的,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日常生活的教育中,那些被我们很多人视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做法与观点。
很多人经常会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仅仅是将这句话简单的理解为“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对待不同的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表面上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种做法更多的是从话语交谈对方的身份、地位等出发,运用不同的言说方式。但是实际上,这是对于事实、真实和真理的一种掩盖。一个人需要学习不同种类的言说方式才能够准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殊不知这些不同的言说方式本身就是对于含义的曲解和损失。如果只是简单的以不同方式的话语对于某件事情加以陈述,这种做法尚可以理解(例如报丧);但是如果是以不同的话语方式对于他人的某个观点加以描述和评价,那么在这个描述和评价的过程中,必然会掺杂表达者的主观臆断,以及对于对面之人的身份、地位等外在要素的忌惮。在中国文化中,直言相对一直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因为这种做法本身,一来会伤及所谓“面子”问题,二来则会构成对于这个人的身份、地位等的挑战。
因此,在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一种“选择性的身份”。譬如,某学者在公开场合会讲很多“慷慨激昂,催人尿下”的大话,但私下里却充满了对于这类言论的不屑,甚至是反对。如果我们不能用“这是两个人”来辩解,那么只能说明这是一种表演型人格的具体展现。表演型人格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规训。我们的文化有一个弱点,在于过度期望一个“道德完人”的存在,总是坚信会有一个人在道德层面完美无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精准的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期望。然而,现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这样的道德期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过度理想化的道德期望的后果之一,就是会催生出这样一种表演型的分裂的人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我就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日常行为以符合这样的道德标准。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表述有点繁琐,“立人设”这个词语对于大家而言就没那么陌生了。是的,“立人设”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分裂,这种分裂不是病理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而是一种社会期望与自由意志之间的背反,一种违背自由意志的人格的刻意塑造。当这种背反上升成为一种道德的规训的时候,对于所有人而言,他们失去的将会是对于合理道德观的实践的自由。更何况,醉心于这种道德规训的人,他们自身也是精神分裂的症候群罢了。那么如何消除这种精神分裂的影响?一个合适的药方就是,回归自由理性,以及正视并承认人的道德缺陷本身。应当打破那种乌托邦式的对于完美人格的幻想,回归自身,回归感觉经验与理性的统一,放弃实现那些美好幻想的冲动,踏踏实实的做真实的自己。

关于【随笔】专栏:本专栏为本号的常设栏目,仅仅作为一种随意的短文写作,绝非学术性的写作,以易于理解为首要目标,因此会有很多内容存在语病、词不达意、混乱等情况。笔者不接受对此类情况的任何额外的批评,也拒绝对于观点的质疑与评论。本文将优先在微信公众号“南惊希露的梦中呓语”发布,此处仅转载部分文章。如要及时获得文章更新,请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