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详述:依恋理论

2019-12-22 15:19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Bowlby指出,依恋是进化而来的用以提升个体成功存活和繁衍的几率的系统。在面对威胁和不安全时,人会由本能指引表现出三种反应:

1 寻求、监控,并试图和提供保护的依恋对象保持亲近

2 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从依恋对象处获得支持保护去探索其他陌生的环境和体验

3 将依恋对象视为“安全的港湾”。在面对威胁时,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壮/更有智慧”的人陪伴,从而获得安全感。例如,当婴儿面对内部或外部的威胁、危险的线索(黑暗、大的声响、不熟悉的环境)以及真实或即将发生的母婴分离时,孩子都会寻求亲近

与依恋对象保持亲近,在后来被Bowlby认为是一种照看者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这种可获得性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可接触(可接近性),还包括情感上的反应(反应性,如遇到威胁求助时从亲密他人处得到的情感支持)。

Bowlby的观察还发现,分离和丧失是具有灾难性影响的事件,儿童对这种创伤性的分离的反应先是抗议,而后是绝望,最后是不得不抽离(detachment)。

 

Bowlby的依恋理论在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得到了验证。陌生情境实验中,邀请母亲和12个月大的婴儿到一个满是玩具的房间中,而后每三分钟呈现一个场景,包括母亲在场、母亲离开婴儿、母亲与婴儿重聚、陌生人出现在婴儿面前。陌生情境实验发现,一些婴儿能够在母亲离场时自由探索,也能够在与母亲重聚时从母亲处获得安慰,为“安全型”婴儿;一些婴儿在整个过程中不停地探索,即使母亲回来,他们也依然在探索回避母亲,为“回避型”婴儿;一些婴儿完全放弃探索,只想要和母亲在一起,母亲离开的过程中一直关注母亲在哪里,当母亲回来时,难以接受母亲的安慰(很愤怒或很被动),为“矛盾型”婴儿

Ainsworth指出,判断婴儿的依恋是安全还是不安全,关注的是婴儿在重聚时的反应而不是分离时的反应。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的灵活性和复原力似乎是其和父母互动的产物: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婴儿哭泣时能够很快地抱起他们,且是将自己的节奏与婴儿的结合在一起而非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婴儿

回避型的婴儿表面上的冷漠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的适应,认定了自己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永远不能够得到满足所以放弃了寻求安慰,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拒绝婴儿想要联结的请求。回避型婴儿抚养的标志:抑制情绪表达,厌恶身体接触,真实接触时粗鲁唐突

矛盾型依恋的婴儿有两种,一是在重聚时非常愤怒的,另一种是重聚时很胆怯或含蓄地向母亲寻求安慰(很被动)。矛盾型依恋的婴儿都对母亲过于迷恋,无法自由探索,即便母亲在场,也一直在寻找那个“缺失”的母亲。矛盾型依恋的母亲没有口头或身体上的拒绝,但是对婴儿的需求(发出的信号)非常不敏感

陌生情境研究的结果表明,安全或不安全的关键,在与婴儿和照看者之间的沟通模式

安全型依恋关系中的沟通是合作性的灵活的,是“我能够体会到你的感受,能够回应你的需求”。安全型婴儿能够直接和照看者沟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回避型依恋则是,婴儿无法表达出对安慰的需求,抑制了所有要求联结的沟通。对回避型婴儿来说,抑制是具有适应性的,这样做能够回避自己被拒绝的可能,也避免愤怒得想要推开母亲的反应。

矛盾型依恋则为与母亲分离时极其痛苦,重聚时却也没有得到太多的宽慰,对依恋需求的沟通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矛盾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给出不稳定的反应,情绪上的可获得性是不可预测的,由于需求能否被满足时不可预测的,婴儿只能够以持续的、明显地方式表达自己的依恋需求(放大)。

 

在后期,Main还发现了Ainsworth未发现的一类依恋——混乱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的婴儿由于没有可寻迹的行为模式而在早期未能够被识别,他们在父母在场时表现出难以捉摸的、矛盾甚至是怪异的反应,如一动不动、瘫软倒地、茫然恍惚等。混乱型婴儿在高危人群样本中的比例非常高,常见于贫苦、精神疾病、滥用药物等相似压力源下的家庭。Main指出,混乱依恋中,不仅是父母的愤怒或虐待让人害怕,婴儿互动时也能够感受到父母自身在受到惊吓。所以,混乱型依恋是在孩子与那些令人害怕、遭受惊吓或解离的父母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

最初受到依恋需求的生物因素驱动的互动,在心理上以心理表征的方式保存下来,并持续一生,塑造我们的行为和主观体验,无论最初的依恋对象是否在场。安全型依恋史的儿童相对于不安全型依恋,有更高的自尊、情绪健康、自我复原力、正性情感。拥有回避型依恋史的儿童则常常闷闷不乐、傲慢或对抗,容易引发别人愤怒;矛盾型依恋史的儿童经常是黏人且不成熟的,容易被过度宠爱,被当做更小的孩子对待。常常会发现,回避型儿童欺负其他孩子,矛盾型儿童常常被欺负,安全型儿童既不欺负人,也不会被人欺负


来源:《心理治疗中的依恋》(David J. Wallin)巴彤,李斌彬,施以德,杨希洁译


详述:依恋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