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宝玉《咏白海棠诗》全解

2021-08-01 14:39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本篇回到海棠诗的主题,继续分析咏海棠诗的第三首。这一首轮到宝玉来作了,那么它里面又包含了什么样的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風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要搞明白这首诗到底在说什么,我们就必须先确定宝玉此时影射的是谁?而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分析了,宝玉这时影射的是顺治皇帝,书中这一段说的就是陈之遴向顺治进献美人,以图东山再起的故事,白海棠花就是这个美人。

 

所以,宝玉咏白海棠,自然就是顺治皇帝为董小宛这个美人而赋诗。他对陈之遴进行的董小宛,当然是笑纳之并且是相当之喜爱的呀。

 

那么这个意思相比于其它几首诗,的确显得比较简单,故此李纨才评这首诗为压尾。

 

但即便简单,作者也仍然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全诗在立意、取材、吟咏的角度上,出乎一般人的思路,比较地特别,而且也非常好地表现了顺治皇帝对董小宛的宠爱。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解析。

 

秋容浅淡映重门”,这一句首先呼应了探春的那句“斜阳寒草带重门”。都是“重门”,都在暗指这里是皇宫。而探春是“带重门”,是把美人“”来皇宫,顺治却是“映重门”,在宫中静看美人,“浅淡”的妆容与宫殿交相辉映。“浅淡”既描写了海棠花的白,也暗指这个美人是董白。

 

七节攒成雪满盆”,这一句的重点,在于“七节”两个字。为什么会用“七节”来形容海棠花呢?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整盆海棠花枝节繁茂,层层叠叠。但这就变成了咏枝干而非咏花了,花怎么会是一节节的?而且欲形容其多,为何不是“九节”?“九”才是代表非常多的一个特定数字。

 

所以这个“七节”,是另有特定含义的。这个特定含义,恐怕指的是“七夕之节”!

 

我之前也分析过了,《红楼梦》书里书外,作者及其友人们都多次拿七夕典故来影射董小宛,两者有很强的影射含义上的关联。一是七夕节故事里面的牛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强行拆散的,这影射董小宛与冒辟疆被强行拆散;二是董小宛精于针线,被称为“针神”,这也跟七巧节敬奉针线之神相关。

 

接着看“攒成雪满盆”。“”就是聚拢。这一句应是说,清兵活活拆散了许多家庭,从各地掳掠了许多江南美女,现在都聚拢在了皇宫之中。在顺治皇帝看来,包括董小宛在内的满宫美女,就犹如那盆白海棠花,美丽的花瓣攒聚在一起、满满的一盆。

 

大家要知道,清兵在江南肯定不会只抢了董小宛一个,肯定还有其她人。例如尤三姐是影射李香君,董小宛和李香君很有可能是同时被掳了北上的。所以书中贾蔷到苏州不是采购了十二个戏子吗?这就是影射这一点的。

 

顺便说说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她的最后下落也是成谜。侯方域所作《李姬传》,应该是最可信的关于李香君的史料。但是,这篇传非常短,根本没写后面。只写了他们两人如何相识,李香君如何倾心于他,最后又如何拒绝了富翁的聘礼,一心只为等待侯方域回来娶她。那个富翁还恼羞成怒,故意制造流言对李香恶意中伤。

 

传记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没有后文了。后来孔尚任以此为原型改编的《桃花扇》中,李香君为拒绝富翁,是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

 

大家看看这个经历是不是跟尤三姐非常象?尤三姐也是倾心于柳湘莲,一心等待柳湘莲回来娶她。结果柳湘莲听信了流言,认为宁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故而退婚。尤三姐自刎,血溅当场,“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也是说桃花。

 

在《李姬传》中最后的一段,李香君是这样说的:“田仰难道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

 

《红楼梦》中,尤三姐是这样说的:“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还有《桃花扇》中,侯方域后来在白云庵相遇李香君,在张道士点醒之下,二人双双出家,当了道士。

 

《红楼梦》中,柳湘莲恍恍惚惚地走着,好像看见尤三姐迎面走来,手里捧着鸳鸯剑说道:“我痴情等了你五年,想不到你却是冷面之人。我只好以死表痴情,今后再也不能相见了。”说完洒泪而别。湘莲忙上前拉住,三姐一甩手便去了。湘莲放声痛哭,只见前面有一座破庙,门前坐着一个道士。湘莲抽出宝剑,剪了头发,跟随道士出了家。

 

通过上面的这些对比,我们能确定,尤三姐很显然就是影射李香君。而李香君如果真的是一同被掳进宫,那她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呢?可能死了,也可能是出家了。因为那十二个戏子的结局,就是各有不同,有早死的,也有出家的。到底谁是影射李香君,这点尚待研究。

 

好了,说完李香君,再回到宝玉的海棠诗,接着看“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里用到了杨贵妃与西施的来作比,这是当然的嘛!这是皇帝为宠妃赋诗,当然要用到史上有名的宠妃的典故。

 

而巧妙之处在于,贵妃出浴,“侍儿扶起娇无力”,那是在“新承恩泽时”!所以这里是暗示,此时就是董小宛刚进宫的时候,也是在“新承恩泽时”。而由于刚进宫,还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故此还是个愁眉不展的美人,所以是“捧心西子”!

 

这样就顺理成章带出了下一联:“晓風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董小宛常常地整晚流泪悲伤,到了早上,晓风也吹不散那满脸愁容与点点泪痕。

 

大家注意“愁千点”三个字,这是有引用的。因为古诗词中,这三个字不是常用词,非常地罕见。而在罕见地出现这三个字的诗词中,就有一首非常有名。这就是李煜亡国后被俘虏北上,渡过长江时作的一首诗:

 

渡江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那么不用多解析,作者很明显的确是要引用这首诗。以李煜的被俘北上,来影射董小宛被掳北上,两者性质非常相似。“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这句,上句有“愁千点”,下句有“”有“”,跟“晓風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的上下句大致对应。

 

接着,我们再看最后一联“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说实话,最难解的就是这两句。

 

因为从承接前面的诗意来理解,顺治皇帝看到董小宛整晚悲伤哭泣,自然接着就是要宽慰她嘛。正常人的思路,无非应是说我会怎么怎么宠爱你,会怎么怎么逗你开心,你就不要再想家,不要再悲伤了,要开心欢乐起来。正如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红尘一骑妃子笑”这类的典故一样。

 

可是,宝玉说的却是“清砧怨笛送黄昏”。可是“清砧怨笛”,都是用以形容远离了丈夫的女子,无限思念远方亲人的呀,这是古诗词中两种非常典型的意象。

 

那么宝玉这样说,岂不是不单止不劝董小宛不要想家,反而让她尽管去想家想丈夫吧。这是什么逻辑?

 

我一直对这个问题疑惑不解,直到后来我再读了吴梅村的《古意六首》,才终于恍然大悟!大家来看《其五》:

 

银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锢慎夫人。

君王自有他生约,此去唯应礼玉真。

 

吴梅村的《古意六首》主要说的是静妃,但里面也有提到董鄂妃。这首里面的“南山仍锢慎夫人”就是说顺治死后,仍是与董鄂妃合葬。吴梅村是把董鄂妃比作慎夫人。

 

慎夫人也是个宠妃呀,我们来看她的一个典故:

 

有一次,汉文帝偕慎夫人乘辇出宫游幸,在霸陵桥上远眺。汉文帝指着新丰驿道,对慎夫人说:“此走邯郸道也。”意思说从这里走去,就可以到慎夫人的家乡。慎夫人动起了思乡之情,汉文帝令慎夫人鼓瑟,汉文帝引吭高歌,凄婉哀恻。

 

看了这个典故,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都恍然大悟了?原来作者的设计,是用汉文帝为慎夫人解思乡之情的典故,来类比顺治对董小宛的宽容大度,来类比他对董小宛的极致的宠爱。

 

原来皇帝让宠妃尽管去思乡,并让她弹奏思乡之曲,甚至还为她唱思乡之歌,这种行为是有先例的,是合理的。这样我们就完全理解宝玉诗中这样说的意思了。而且这样做的汉文帝是个贤君,所以顺治这样做也是一个贤君的作为。作者对影射顺治皇帝还是心存敬意的嘛。还有,慎夫人是得善终的,宝玉又有祝愿董小宛得善终的意思。

 

所以宝玉这首诗,说的都是好话,就应该是顺治皇帝对董小宛应该会说的话。

 

那么对于上面李煜渡江、汉文帝灞桥指道这两个典故,书中在另一个地方是有呼应的。

 

芦雪广联诗中,宝琴说的那句“吟鞭指灞桥”,就正是指汉文帝灞桥指道这个典故。不信的话,大家看看上一句,是湘云的“野岸回孤棹”,这不就正好对应李煜渡江典故吗?

 

这里我对芦雪广联诗顺便再多说几句。

 

宝玉道:清梦转聊聊。

何处梅花笛?

宝钗道:谁家碧玉箫?

鳌愁坤轴陷,

李纨笑道:“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

宝钗命宝琴续联,只见湘云站起来道:

      龙斗阵云销。

野岸回孤棹,

宝琴也站起道:吟鞭指灞桥。

赐裘怜抚戍,

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扬眉挺身的说道:

      加絮念征徭。

 

宝玉先是“清梦转聊聊”,这跟他的春困葳蕤相类似。无聊之下到处转悠,然后“何处梅花笛”,他听到有人在吹“怨笛”!于是他就去找笛声的来源了,自然就找到了董小宛那里。这又跟书中宝玉春困葳蕤后,出去闲逛逛到了黛玉的闺房,进而调戏黛玉相似。

 

然后宝钗也听到了,所以她问“谁家碧玉箫”?她还揶揄这箫声中满是愁怨,而且是家国失陷之愁。“鳌愁坤轴陷”自然是引“断鳌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传说,跟全书开头说的女娲补天是同一个神话的内容。

 

然后湘云说“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意指清兵南征,大战之后烟消云散,她亦被掳渡江北上。

 

宝琴此时是顺治,所以她说“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赐裘怜抚戍”是用宋史《王全斌传》中,乾德二年宋太祖赵匡胤赐裘帽给将士,以示恩泽的典故。而李煜就是被宋太祖所俘的呀,故此“野岸回孤棹”的“李煜渡江”典故,就跟这句完美对应。

 

既然“赐裘怜抚戍”是讲皇帝对臣下的恩泽,所以“吟鞭指灞桥”也肯定是指汉文帝“灞桥指道”,同样说的是皇帝对臣妃的恩泽。

 

大家注意,既然皇帝对董小宛表示了宠爱,得宠了地位自然就高了,所以接着湘云的表现就是“那里肯让人”、“扬眉挺身的说道”,这就很顺理成章。然后她说的“加絮念征徭”,就是讽刺宝钗的了。这个典故是:

 

唐朝开元年间,朝廷下令宫女给戍守边关的将士制作棉衣。有个士兵在发给他的战袍中得到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留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这士兵将诗禀告了元帅,元帅将此进呈到皇上手中。唐明皇看过之后,召集宫女,将诗遍传给宫女们看,说:“写诗的人不必隐瞒,我不会怪罪的。”这时一名宫女走出来,口称死罪,说诗出自她之手。唐玄宗既怜其才,又悯其心。便将他嫁给了那位得到诗的士兵,并对她说:“吾使汝结今生缘!”

 

这个故事显然就是影射静妃勾引陈之遴嘛。跟上文说过的那个宋朝的“红杏尚书”宋祁偶遇宫女,然后写了一首《鹧鸪天》,传到宋仁宗耳中,然后皇帝赐婚的典故,非常之类似。

 

好了,最后我再说说宝玉的诗中,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典故。大家来看下面这首词: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大家看出来了吗?此词中的“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是不是跟“晓風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这两联有着比较明显的字眼及意思上的关联?都有“送黄昏”、“晓风”、“”、“泪痕”、“独倚画栏”(“独语斜阑”)等字眼。

 

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来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跟董小宛的经历有那么点类似的比较凄美的爱情故事。

 

据宋朝周密撰的《齐东野语》记载,陆游有这么一个故事:

 

唐琬是陆游的第一任妻子,生得很漂亮,而且是当时有点小名气的才女。和陆游感情非常好,但是她不得陆游母亲喜欢,婚后也数年未育。陆母以这个理由提出要休唐琬。一开始陆游还在外面找了栋小楼安置唐琬,两人在此秘密相会。后来被陆母得知,两人终究被迫离婚。

 

离婚后,陆游另娶。而唐婉,却是改嫁给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姓赵,是个皇室宗亲。而且婚后对唐琬很好。

 

一日,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琬夫妇也在园中。唐琬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陆游饮后,在沈园题写了一首《钗头凤》。写罢,搁笔而去。

 

沈园一会后,唐琬悲恸不已。回家后,反复玩味陆游的词,便和了一首同样的曲牌的词。这首词就是上面所引用的这首词了。而唐婉几年之后就郁郁而终了。

 

下面这首就是陆游写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我们来比较一下唐婉与董小宛的相同之处:都是才女;都是先嫁某文人,后被强迫拆散,再转嫁给皇帝家的人;改嫁后的皇帝家的人都都她很好;都是几年后就去世了。

 

同时,这两首《钗头凤》的描写用词也跟《红楼梦》有几分相似。例如陆游用“东风恶”,来暗示其母亲拆散他们两人。《红楼梦》中的宝钗也是“东风”,也是影射拆散董小宛与冒辟疆的清兵。

 

还有“泪痕红浥鲛绡透”,书中也重点描写到“鲛绡”,就是是宝玉送黛玉的手帕,黛玉伤心落泪,并在其上题诗,“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等等。

 

还有尤二姐也是先被贾琏在外面找了一间房子安置,等等。

 

所以宝玉的这首诗,虽然意思比较简单,但仍是引用了多个典故来影射董小宛。立意之奇巧,指得再三品味。正如脂批所说:宝玉再细心作,只怕还有好的。

 

好了,本篇就先到这里。



宝玉《咏白海棠诗》全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