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片关于交易的杂文

2023-09-22 23:29 作者:求知兔  | 我要投稿

​虽然打首板,只要符合自己交易逻辑交易体系的票,都可以打,很多板块都行。但是,做热点板块的首板会变得更轻松。未来几年我国的最主要赛道依然是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的,这是大趋势,大方向,这是中美未来竞争的最重要方向,因为人工智能的背后代表了最高科技的半导体、芯片、机器人等尖端产业,人工智能的各种工业大模型能够彻底的改变各个行业的就业模式,技术研发效率,使效率得以倍数级的提升,而各种语言生活类大模型,又讲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很多场景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并且它使得机器人有了“大脑”,机器人是一定会在二三十年以内替换掉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岗位的,而新的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就业岗位,未来肯定是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工作了,所以大面积的失业是避免不了。 未来中产阶级应该会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发达而消失,大量的没有工作的人类需要靠政府福利来生活,如果长期没有工作就会造成社会的极大的不稳定,所以我个人认为地球的几个主要经济体就会携手创造一个极其庞大的虚拟世界或者多个虚拟世界,让失去工作的人们在虚拟世界里面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来获取福利,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面完成了更多的事情或者有了更多的创造,现实生活中就领取更多的福利,通过虚拟工作来维持社会稳定。当然了孩子们的教育依然是要提升的,因为未来的人类就两个阶层,一个是掌握高科技技术知识的人类,一种就是普通人类,然后还有大量的劳动者”机器人“,以现在人类科技的发展速度,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估计三十年之内就能看到。所以现在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是把握大方向,大方向就是人工智能以及它背后的一系列半导体芯片电子材料产业高端制造的大方向,应用端就涉及各种数据模型,虚拟现实一类。 以前要是有人叫你在金融市场过多的关注国内的半导体产业,那是瞎子摸象,那是在坑你,要是现在有人叫你不要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那是在害你。 我现在是个超短首板选手,但是以前价值投资的框架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就是性子急不适合漫长的价值投资,但是价值投资的时间我是花的最多的,虽然首板也很累,每日都要大量的复盘,但是远远比不上价值投资的阅读量,首板的交易逻辑成型以后就相对轻松了许多,但价值投资一定要选对方向,首先一定要从人工智能的基础底座,算力数据中心,大型网络技术、芯片等硬件端入手,一个产业发展,在金融市场上面一定要先投入硬件端,硬件端是刚需,是最先能够兑现业绩的,可以提前炒作又能深挖价值标的的,能够找出很好的价值投资标的,当然了有些是保密的,但是信息不难获取。然后才是炒作应用端,虽然大的板块运作时,往往它们会同时炒作,但是炒作力度有一个先手顺序,应用端非常能够讲故事,可能获得非常高的回报,但是难度也高。当然了这些对超短选手有没有帮助?有一点帮助,但是帮助很少,超短选手遵循自己长久复利的交易逻辑就行,不用深挖一个产业背后的逻辑,当然了可以多了解一些知识,打发时间也行,毕竟超短选手主要做的是跟随热点板块,无论你是做首板,还是做主升,跟随热点板块,热点行情就行。 如果要是有一个难度排行的话,价值投资最难最累;其次主升难,做主升的体力劳累程度相对轻松,但是心理博弈对细节的控制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做主升的模式变化基本不是很大;做首板很累,但是难度没有前面两者高,做首板大盘好的情况下,以及有一个主要板块热点的情况下,做首板很好做,但是做首板有一点变化就是,做首板的模式特别是在今年是有变化的,它是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去不断修正的,甚至过去的有些框架类知识依然能用,但是你的细节交易逻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然你就跟不上时代了。 我经常关注一些超短首板选手的实盘贴,有些以前的知名选手今年做的很不好,别人的交易细节出了问题,你也不好去点出来,因为他们的执行能力依然很强,依然能够控制盈亏比,亏,亏得不多,赚,赚的也没有以前多,成型了的东西,不好去建议,还有一点就是自己的交易逻辑最细节的东西,实际上是不能去分享的。每个游资的视频、文章,你们会发现他们会讲很多框架类的东西,核心的东西也说,但是盘中的核心交易细节他们是不会说出来的,这个是需要大量的实战总结出来的自己的交易逻辑体系下的细节,这一点没人会愿意去分享出来。 实际上框架类的东西,每个游资讲的都差不多,除了不断进入短线交易的新手需要听,很多人已经听腻了,很多普通交易者知道很多框架类的知识核心,但是就是交易细节不行,短线交易实际上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论框架你只要去了解就都会知道,但是交易细节需要非常细致的总结,并且可能别人的核心交易细节真不一定适合你,主要是适合你的心态。 我最近的首板成功率非常高,9月份达到了百分之百的胜率,因为我是一个非常不着急的首板选手,这真要得益于之前几年的价值投资,磨去了我的急躁性格,我做首板会看的非常清楚了,我才上仓位,所以一般情况下,早上开盘秒板的票我是买不到的,我看的不清楚,我就不会去买,即便买超短票我都喜欢不急不忙的去分析完,这个票是在我的逻辑体系里的买点之后,我才会下手。我不喜欢排板,也不喜欢去扫板,我总是买在我自己总结的一个高位纠缠体系里面,一般就是八、九个点的位置,再下面的位置对我来说都没什么确定性,我不喜欢买瞬间板的票,不属于我的交易逻辑,所以我买的票全部都有溢价,即便第二天开在水下,它都一定会冲高,因为符合我八九个点位置纠缠体系的票,第二天注定它会拉高,这个是大量实战总结出来的符合我自己的交易细节核心逻辑,我的这套逻辑不能适用二板、三板,只能适合首板。 这个月开始我的这套核心细节逻辑才完全成型,目前十多只不同的涨停票实践中,没有一只第二天不溢价的,即便是大盘非常不好的情况下,即便只有十来只涨停票的情况下,当天也能买中不砸板的,第二天也必定有溢价。 十月份要是再次百分之百胜率,那差不多就是彻底成型了,十月份差不多也会是十几二十只票来验证。 核心的交易逻辑细节这个是属于自己的宝贵的东西,这个就不提了,多实战,多总结,总结自己盈利的票为什么盈利,为什么要买,买点在哪里?很多时候一些顶板的,扫版的选手,交易逻辑并不多,但是第二天的心态细节控制很好,能够控制盈亏比,但是他的买点不一定是对的,很多人买中涨停票的买点都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复盘的时候你一定要搞清楚我为什么要买在那个点,我买的这个点是不是只是运气?或者我仅仅是想靠第二天的分仓多只涨停票出击溢价或者不溢价来控制盈亏比盈利?说实话,仅靠第二天开盘控制盈亏比的盈利,我个人觉得相对来说是低端一些的,当然了对人的操作细节把握,心理控制,执行力要求很高,但是那就像是一个人工量化,逻辑细节是不够丰富的,不能说我靠控制盈亏比就行了,只要能挣钱的都是好逻辑,但是说实话,这一套会越来越困难,越来机械化。所以我建议首板超短的选手,复盘的时候一定要多复盘自己的买点,就算是买中了的票,也一定要复盘有不有更好的买点,这个买点的逻辑在哪里,这个买点包含了什么?你才能渐渐的真正的形成一套富含逻辑的交易体系,其实一些超短首板高手,他们的逻辑体系都并不完善,他们差不多就相当于人工量化。 其次框架类的东西没什么分享了,整个网络到处都是,就讲一个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无比重要的点,就是不要着急!千万不要着急下手,一定要买符合自己交易体系的票,每天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十几个板,好的情况下30多个板及以上,大概率是有符合你交易逻辑的票的,如果每天大盘就十来只票,也没有符合你交易逻辑的票,你就不要下手,直接空仓一天,空仓一天你不用玩儿,还是要盯盘一天,因为你不盯盘,怎么知道哪知要上板的票符不符合你,这个不要着急就能淘汰绝大多数人,还有就是不能心慌,心慌就会忘记自己的交易逻辑。做首板,我的模式就是分析对了才下手,分析的是符合自己的,如果下手晚了,不要气愤,没有这一只还有另外一只,我做首板总是慢吞吞的,但是这个慢吞吞的我,可能胜率是最高的,早上10点以前上板的票,可能我基本买不到。 我的这个交易体系,交易逻辑,有点儿专治量化的意思,只符合首板,完完全全的专为了首板而存在,而二板、三板基本又用不到的独立体系,但是胜率极高,甚至没有一只不溢价的,我自己现在都还要深化研究,通过数据模型去研究一下,我这一套体系,是否恰好击中了量化的死穴,对于整体成本的计算恰好和股票的第二天溢价完全适配。形成了自己的交易体系,逻辑,可能这只是一个手段,一套让你战无不胜的武林秘籍,但是这个武林秘籍为什么使你这么厉害,里面的深层次原因你可能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这个首板模式,大概是当天符合买入条件的票里面的深层次数据逻辑,无论是针对量化行为,还是庄股行为,还是游资行为都符合必须拉高溢价的条件。接下来的我,没事儿也想找一找这个内因联系,是否能通过这个交易体系的胜率,完整的总结针对量化的根本因素。 开个玩笑,我可能是悟出了一套针对首板的武学宝典了,后面能不能演化出针对二板,三板的处理,还有待继续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目前再进行两个月的首板操作再说,如果连续三个月能保持百分之95以上的胜率,甚至百分百,那就再去进行后面的提升。人毕竟不是超级计算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在盘中进行非常精准的计算,所以自己总结出的常常保持非常高胜率的交易模式,并不需要你去深挖原因和精确计算,想以此来击垮整个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逻辑。由此我引发了一个猜想,未来人工智能高度发达之后,能否通过计算机视觉,实时导入自己的交易模型,交易思路,然后让计算机分析自己这套逻辑背后涉及的数学原因,然后用计算机视觉盯盘,完成自动首板操作,以保证常年累月的百分百溢价胜率?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做到的,即便是高度发达的数据模型,它也不需要心态波动,而做首板,是完全可以通过背后的数学逻辑来击穿透背后的逻辑的,所以未来的金融市场超短线的运作方式,可能会有一些大的改变,细节上的改变,但是只要是大量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金融市场,那么它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就是少数人收割多数人,这个是本质,所以个人认为很多过去的超短高手,现在做的不好了,并且一时半会儿调节不过来,是他们过于依赖以前长期获利的交易细节了,因为大体框架类的东西不变,每个人基本是交易细节的不同,他们认为自己被市场摸透了。实际上可能是他们长期以来的过于依赖的那套细节已经完全变成了工具,而忘记了金融市场获利交易的本质,那就是少数人挣多数人的钱,而工具始终是会磨损的,不变的还是那个本质。 以上是一篇杂谈,所以很杂。 2023年9月22日

一片关于交易的杂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