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丛书》 宋 王楙(二十四)
汉人多引逸经 汉朝人经常引用逸经里面的词句。比如汉武元朔年下诏说“九变复贯,知言之选”,元鼎年下诏说“《诗》云‘四牡翼翼,以征不服’”,杨终说“《诗》云‘皎皎练丝,在所染之’”,张衡说“立功立事,式昭德音”,注解:《逸诗》说“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这些是引用《逸诗》。 《晁错赞》说“《书》曰‘毋为权首,将受其咎’”,《王商传》“《周书》说‘以左道事君者诛。’”颜师古注解说“这句是《逸书》里面的词句。”《萧何传》“《周书》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律历志》“《书》说‘先其算命’”,《萧望之传》“《书》说‘戎狄荒服’”,《陈汤传》“《周书》说‘记人之功,忘人之过’”,《主父偃传》“《周书》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颜师古注解说“这里的《周书》,是《尚书》的一部分。”这些是引用《逸书》。 取亭馆名 苏东坡有回见到一人在读《晋书》,问读书的人“书中记载了多少亭名?”范石湖也曾经对立之伯父说“凡要给亭馆取名,必须在前代的著作中寻找,本朝人的著作,不如古人,似乎不适宜给亭馆取名。” 我个人以为本朝欧公、荆公、苏、黄诸公,名气很大,在他们的诗句中找,也是可以的。最近有些作诗稍微一出名,便有人取用来作扁榜。但这些人的实力不如他们名气,诗文太过浮夸,评价很低。温公的学术是没得说,他给花园取名为“独乐”,给书堂取名为“读书”,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浮夸。 现代人总是取美名来给自己的住处装饰,完全不是按住处的用处来取名,就如悬挂一车扁上书“见一”。好浮夸还不止这些,有些住处取名就像给宠婢取名。还有比如写桃符,几乎都是一样,所有人的桃符,就书一句,便是“天佑于一德,八荒开寿域”,这样的话我不知书它人是否懂,能否担当?我的叔叔曾经请丐唯室先生写桃符,先生写说“但愿儿孙勤笔墨,不妨老子自婆娑。”这句话看了就很爽。(这句大意是:但愿儿孙个个混得好,别到时候给老子添堵。) 杜荀鹤罗隐诗 唐朝人杜荀鹤、罗隐多用俗语作诗句。 杜荀鹤的诗,比如有: “祇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 “世间多少能言客,谁是无愁行睡人。”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莫道无金空有寿,有金无寿欲何如?” 罗隐的诗,比如有: “西施若解亡人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能消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尘。”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现在有很多人引用这些话,但往往都不知道是谁所作的。 文帝轻信 文帝虽然天资仁厚,却败在轻信,赏罚一个人,往往很突然,从来不仔细思考审查,之所以文帝有仁厚美名,是因为当时有人能及时纠正劝止,不至于让文帝处于有过失的境地。 季布任河东守时,有人向文帝说季布做事贤明,于是他便将季布召来任为御史大夫,之后有人向文帝说季布经常酗酒,酒醉后耍酒疯,文帝便将季布贬回河东守。 贾谊学问渊博精通诸位贤哲的著作,廷尉向文帝说贾谊是人才,文帝便将贾谊召来任他为博士,之后绛灌向文帝说贾谊擅权,文帝将贾谊丢到长沙。 周勃是朝廷重臣,有人向文帝说他有反心,于是文帝将周勃抓入大牢,太后来说周勃没有反心,文帝又将周勃赦出。 有人向文帝说太仓令淳于意的过失,文帝马上判太仓令腐刑;淳于缇萦向文帝说妾父一向廉洁公平,文帝便宽恕淳于意。 孟舒、魏尚守云中,皆因为有才干被人所称道,文帝稍微一听到对他们不利的说法,便削去官爵打入大牢,后一听到田叔、冯唐的话,立马将二人恢复原职。 至于上林尉因口才不好被叱责,因为某人口才好而被升迁;或者犯跸(冲犯皇帝的车驾)而想将犯跸的人杀死,或者因盗环想灭其人之族,文帝的决定都是出于一时的喜怒,好在有张廷尉的补救。 以上的事例可看出文帝对赏刑没一点原则,这也说明他这人有轻信人言的过失,假设没有人在旁边纠正,这些凭一时喜好玩儿似的决定,不会损害到文帝的仁厚吗? 金条脱事 《南部新书》记载:大中年间,皇上作赋其中有“金步摇”,但下句无法继续,于是令温飞卿接下联,当时温飞卿好像是以“玉条脱”来接。宣宗下令以甲科处之,被令狐绹所阻止,飞卿被贬为方城尉。之前令狐绹曾经问温飞卿接皇上下联这件事,飞卿说“‘玉条脱’出自《南华真经》,这书也不是什么僻书,希望相公在空闲的时候,多读读书啊多读读书。”令狐绹听了这话,心像被揪住的疼;后来才有温飞卿这句“悔读南华第二篇”。 《北梦琐言》说:《南华真经》找不到“玉条脱”,不知道当时说《南华真经》,有什么根据? 我个人以为是《真诰》的第一篇说“玉条脱”,其实是华阳第一篇,怎么会是南华第二篇呢?但是考究温飞卿诗集,里面《题李羽故里》的诗,尾句说“终知此恨销难尽,孤负华阳第一篇。”并无“悔读南华第二篇”这句子,或许是在别的诗里面?这件事有很多书记载,里面的说法各自有异同。 《卢氏新记》又说:某天唐文宗问宰相、大臣古诗“轻衫衬条脱”中的“条脱”是什么东西?宰相、大臣无人知道。皇上说“就是现在的腕钏啦。安妃有金条脱,是指臂饰。” 《北梦琐言》还说宣宗曾经作“金步摇”没人会对,于是下令让进士对。温庭筠以“玉条脱”来对,皇帝很赞赏。宣宗喜欢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将温庭筠的新作进献给宣宗,告戒他不要泄露出去,可温庭筠很快就告诉了别人,由此二人好兄弟关系破裂。温庭筠曾经有诗句说“中书内坐将军”,这就是在讥讽相国就有一装浆糊的脑袋。宣宗微服出行,在回来的路上遇见温庭筠,温不认识宣帝,于是诘问宣帝说“你是长史吗?”宣宗回答说“不是”。这件事让温庭筠被贬为方城尉,一直流落到死。 《摭言》说温庭筠与执政关系恶劣,被对方上奏说温搅扰考场,温被降职为方城尉。 说法不同到如此。 古文尚书 《遁斋闲览》说:《春秋》说,襄公六年,楚共王处死令尹子辛,君子认为楚共王属于用刑不当,并举《虞书》的“成允成功(大意:能守信用,才能成功。)”作为证据。又哀公十八年,巴人讨伐楚国,《左传》引用“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大意:占卜的官员在占卜前会先了解所要占卜的事,之后用元龟进行占卜。)”,这些都是出自《大禹谟》。杜预注解说“就是《逸书》。”这是没读过《古文尚书》的说法。 我个人以为,在那个时候,《古文尚书》还未出版,而且杜预所引用的也不是如今见到的版本,所以不同,就如《国语》引用《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大意: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汤誓》还说“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大意:我一个人的罪过,不要延祸给老百姓。)”,韦昭的注解说“如今的书中并没有这些说法,难道是散失了吗?”还引用了诸如“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大意:赋税均平,国库才会充盈。)”,“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民只能拥护自己的国君,不然还能拥护什么?国君除了国民能为你守护国家,不然谁与你守护国家?慎重啊,别糟蹋你的王位。)”,“民可近不可下(君王要尊重人民,而不是轻视人民)”这样的话很多。韦昭的注解以为这些出自《逸书》。按照现在的《尚书》有几处还保留这些话语,最初应该没有散失,并非只出自《国语》。 又比如《礼记》引用《君陈》的“此谋此猷,惟我后之德(大意:如此好的谋略,如此好的言行,都是仰仗君王的仁德)”,《泰誓》说“予克受,惟朕文考无罪(大意:我战胜了商王受,是因为先父文王没有过失)。”郑玄注解认为没有此句,说不知此句出自哪里?杜预与韦昭、郑玄的见解是一样的,都以为本文为逸词,并不是没读《古文尚书》,而是因为当时根本没有《古文尚书》。而且杜预不止这里,比如“戒之用休,董之用威”,“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慎始敬终,终以不困”,“皋陶迈种德,念兹在兹”,“圣有谟勋,明征定保”,这些句子,他都注解说出自《逸书》。再比如穆叔举《泰誓》的这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杜预注解说现在的《尚书》没有这句。诸儒所怀疑的,这些语句都存在于现在出版的《尚书》中。“圣有谟训”作“圣有谟勋”,注解认为圣哲会谋求功名。这个字和现在版本不同。 金叵罗 《漫录》说:苏东坡有诗句说“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按照《北史》的说法,祖珽盗走神武金叵罗,所谓的“金叵罗”其实是喝酒的器皿。韩子苍也有诗句说“劝我春风金叵罗”。 我个人以为以金叵罗作诗的,李太白已经有了,不惟苏东坡、韩子苍。现在我们知道金叵罗是喝酒的器皿,但祖珽盗金叵罗时是将它藏在发髻里,可发髻能藏住喝酒的器皿吗?黄朝英先生也有这样的疑问。 奚斯颂鲁 颜师古作《正俗》引用《鲁颂》的“新庙奕奕,奚斯所作”,说庙是奚斯所造,若如此王延寿作《灵光殿赋》不应当说“奚斯颂僖”。 颜师古的说法没错,可这个过失不是从王延寿开始的,而是从班固开始的。读《两都赋序》里面说“皋陶歌虞,奚斯颂鲁”,可从中了知这句话错很久了。按照《鲁颂﹒子夏序》说法“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颂。”《閟宫》卒章说“新庙奕奕,奚斯所作。”毛苌注解说“大夫公子奚斯,造了此庙。”郑笺也说“奚斯者,教护属功课章程也。”如此颂是史克所作,奚斯是造庙。班固以为《鲁颂》是奚斯所作,难道不是错了吗? (补充:在孔颖达的《毛诗正义》里说“《閟宫》云:“新庙奕奕,奚斯所作。”自言奚斯作新庙耳。而汉世文人班固、王延寿之等,自谓《鲁颂》是奚斯作之,谬矣。故王肃云:‘当文公时,鲁贤臣季孙行父请于周,而令史克作诵四篇以祀’”) 贾氏在《群经音辨》里说班固这个说法是因为听前辈传授诗经时说的,难道还有别的说法吗? 我个人读李善的《文选注》里面说:《韩诗﹒鲁颂》里中有句“新庙奕奕,奚斯所作”,薛君说“奚斯,就是鲁公子。说他的新庙奕奕然盛,此诗是公子奚斯所作。”那么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宋鲍昭的《河清颂》也说“藻被歌颂,则奚斯之徒。” 众口铄金 屈原的《九章》说“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在后面补了邹阳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能作为引证吗?难道补上这句的人,不知道在楚人之前,已经有这句了。读《邓析子》里面有说“古人有言: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这位邓析,是春秋鲁定公时期的人。里面邓析自己说道“古人有言”,可见这句话的出处比邓析还早。补充竟然引用汉朝人的话,估计没读《邓析子》这本书。而且在邹阳说这句之前,张仪也说过这句话。后来李善注解《文选》,说邹阳这句是引用《国语》里伶州鸠所说的“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要未为广。《论衡》里说“众口铄金者,在五行二曰火,五事二曰言,言与火直,故云。” 樱桃无香 渔隐说:韩退之的《樱桃诗》说“香随翠笼擎初重,色映银盘泻未停。”樱桃原本无香,但韩退之说它有香味,这是语病。 我个人以为凡是土壤生长出来的,雨水养育的美丽的植物都有香味。所谓的香味指的是香气,说草无香,但诗句描述说“风吹花草香”,说竹无香,但诗句描述说“风吹细细香”,怎么可以说樱桃无香呢?渔隐不懂生物的原理,认为能散发芳香的植物才是有香,却不知道植物接触鼻端,仔细闻,那不是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