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而不衰、历久弥香,对话清华王钊:

2023-12-07 15:37 作者:时光派官方  | 我要投稿



编者按


在交谈中,王钊老师十分热情向我们分享了衰老领域研究进展,如“衰老与熵变”、“我们有无可能避免衰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干预衰老”等话题。而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为了能让国内青年学生与衰老科学“离得更近”,他率先清华大学首开《衰老生物学》本科课程

此举一出,可谓开国内高等教育里衰老相关学科教学改革先河。今后,中国学生拥有了可以系统性学习衰老生物学知识的课堂,民众们科学理解、干预衰老,指日可待。

12月9日-10日第四届衰老干预论坛,王钊教授将应邀出席,与大众畅谈衰老生物学奥秘。论坛另有30余位抗衰领域资深学者出席会议,可至文末报名参与。


图注:王钊教授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誉为“DNA之父”的詹姆斯·沃森教授交流(左为受访者,清华大学王钊教授。素材由受访者提供,未经许可禁止二传二改)







Q

作为一名多年来研究衰老科学的专业学者,您如何看待衰老,我们究竟为什么会衰老,以及衰老真的是无可避免的吗?


A

衰老应该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不过几百年的时间。在人类进化的数百万年历史长河中,人类基本上都是在壮年或壮年之前就撒手人寰的,仅仅是在最近的两三百年才有了所谓的“衰老”。

当然,这里是从一个群体概念来说的,并不否认古代或者更远一些的远古也会有一些长寿个例。在1900年前,美国人均期望寿命一直没有超过50岁。到近数百年,人类的预期寿命才有了显著延长,欧美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从18世纪初到现在翻了一番,而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则在最近的70年里就翻了一番:从新中国刚成立时候的35岁到2019年的77岁。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类的最大寿命自有据可查的历史以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一直保持在120岁左右。仔细分析我们应该看出,这数百年来人类寿命的延长与种群的繁育和进化关系并不显著


为什么会衰老,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人类寿命的延长基本上都发生在生殖期后,其儿童期、青春期、生殖期等并没有随着寿命的延长而相应地、成比例地延长

由此可以推论,这种最大寿命不变而平均寿命的延长,并不是进化和遗传等先天因素所造成的,而主要是后天和环境等因素诸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营养供给、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改善所带来的硕果

如若非要字斟句酌的话,当今人类期望寿命的增加只能算是延年而非真正的益寿。而衰老正是这种预期寿命的延长所带来的伴随产物


如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衰老形成的机制,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衰老的基本机制就是机体分子保真度的丧失

我们知道,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其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原则上是分离的。身体作为生物基因散播和传递的载体,体细胞只需要生存到确保能繁殖的年龄就够了。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便不再需要体细胞了——衰老随之来临。

所以衰老是一种非适应性的特征。由于衰老的不利影响发生在繁殖开始之后,所以其选择压力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衰老既不会提高也不会降低生物的适存度。繁殖期后自然选择力会随着增龄而下降,反映在机体内就是分子保真度的丧失;反映到外部指征上,就是我们看到的衰老过程。衰老是发生在DNA传承完成之后的事情,所以大自然对生物个体衰老与否无动于衷!


下面我们再简单说一下你问的“衰老可以避免吗”的问题。从上面我们说的“为什么会衰老”来理解,衰老肯定是应该可以减缓甚至避免的

进化的力量非常巨大,我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影响或改变进化的方向和步伐。而如上所述,衰老并不是一个进化事件,也就是说进化并不在意你对衰老做了什么或者改变了什么,这就使得我们有了改变衰老进程的进化论基础。

无论通过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的自律,还是借助于医药保健卫生事业的进步,甚或是机械、数字、虚拟现实等高科技的加持,随你折腾,反正影响的基本上就是你这个个体(遗传重任已经完成了)。

所以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观点:也许我们无法战胜死亡,但我们终将克服衰老,“老而不衰、尽享天年”并不只是梦想


当然,发生在繁育期后的衰老,虽然已经脱离了自然选择的范围和生物进化的轨道,但即使衰老对种群进化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至少在进化长河的较短时期内),其对于个体和社会文化来说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意义作为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到种群的优化与进化),那么“抗衰老”、“延缓衰老”等也就有了现实的和未来的意义






Q

我们听闻,王钊老师您曾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学习及工作了10年时间。日本作为公认的“长寿国度”,在您看来,可能有哪些原因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干预衰老进程?


A

近几十年来,日本确实一直是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男80岁,女87岁,平均84岁)。我曾经在那里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年,综合有关研究资料和我个人长期的观察总结,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饮食

日本人的饮食很有特色,他们的食材一般都比较新鲜,海鲜较多(岛国嘛),蔬菜很多拌酱生吃(不大会炒菜),而且无论吃什么都大概只吃7分饱!这一点很重要,与当今抗衰老界流行的热量限制CR/饮食限制DR基本是一致的


锻炼

日本民众习惯将运动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各种球类如棒球、垒球、网球、羽毛球非常普及。工作人员通勤很多也是步行、骑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一些体力活儿,也不大有人偷懒。我也一直认为,心态放正了,一些劳动也是可以当成运动的😀。


此外,日本人非常喜欢泡澡,泡澡能够舒缓精神、消除疲劳,对健康的促进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还是很值得重视的。算是被动运动吧?


心态

就我所认识的一些人来看,对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意外或波折,多能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去应对,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这些灾难和波折给人带来的心理和身体上的挫折和应激,减少了相关疾病的发生,提高了整体的健康水平。


工作

日本有退休制度,但很少见到老年人退休以后在家什么都不干的,基本都是退而不休。其实很多研究结果也证实,老人们有个固定的适当强度的岗位工作,可以让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并且也更加长寿。这在我的另一部译著《长寿秘诀——来自科学前沿的健康长寿秘诀》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参考。


上面说的几条都是个体性的,还有一个社会性因素就是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日本拥有非常完善的医疗技术和保健体系,医学科学研究也处于世界的第一梯队,使得国民能够享受到及时、精准、合理、先进的治疗和康复。


本周末(12月9日至10日)“第四届衰老干预论坛”将正式开启王钊教授应邀出席,将与我们分享更多关于衰老与衰老干预的研究进展。感兴趣的读者欢迎来对话框交流。



老而不衰、历久弥香,对话清华王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