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古代男子拍了拍说给我一朵簪花
你以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节吗?那为啥会有卖西瓜的,光着膀子戴草帽的人呢?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现实主义手法绘制的长卷风俗画,将当时的风俗人情进行细致的描绘,生动再现了12世纪中国拥有百万级任楼城市的繁荣景象,由于部分场景表现更像是夏季,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清明”指的是清明盛世的意思,上河就是汴河,这样看,这幅画就是一幅拍宋徽宗马屁的作品。
喧闹的虹桥,一抬轿子徐徐穿过,里面坐着的正是高官们,沿街的地摊小巷间穿梭的,在虹桥星罗棋布的是卖货郎、跑腿、挑炭夫......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仔细看,你会发现《清明上河图》上有一间花店。而且还买花的都是大老爷们儿。哇!!难道宋代人也过情人节。其实不是,宋代是个文化鼎盛的时期,文人骚客太多了,花卉因为绽放时的美丽身影和散发的袭人香气,常常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从而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笔下。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生也是爱美的。所以花花多了呢,就开始往头上走。宋代是个全民簪花的时代,姜夔有诗云: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描写的就是文武百官上朝路过御前街的情景。每个大臣脑袋上都顶朵花,苏六朋的《簪花图》描绘的就是宋真宗赏花给大臣的场景。

苏六朋的《簪花图》(局部)
那上层社会簪花了,普通老百姓也开始簪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于是连卖货郎脑袋上都顶着朵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于是连卖货郎脑袋上都顶着朵花。
男人当戴花

这娇俏的身姿
你是否心动呢?
对了!还有一幅——《四相簪花图》,描绘了四个男子戴花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画也是根据故事而作。据说在北宋庆历五年,当时韩琦任扬州太守,一天官署后花园中的芍药一枝四岔,每岔都开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蕊围在中间,因此被称为金缠腰,又叫金带围。然后机缘巧合之下邀请了当时正好在扬州的王珪、王安石,然后想着4朵花嘛,还差一个人,就去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他正好身体不适,就临时请路过扬州也在大理寺供职的陈升之参加。饮酒赏花之际,韩琦便剪下这四朵花,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之后的三十年中,四个人先后做了宰相,正是应了“四花之瑞”的吉祥。

《四相簪花图》
还有你知道吗?我们大名鼎鼎的苏学士也爱簪花凑热闹,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跑到吉祥寺去赏牡丹,赋诗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真的,感觉都可以看到一个被花淹没的大宋王朝。
不过,说起簪花,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仕女图吧。比较著名的,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反映了仕女的形象特征,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符合唐代的审美标准,贵妇头上的簪花,造型独特且各具特色。



顶戴折枝花更显示出贵气,而站在一旁的侍女则没有戴着花。同时簪花在唐代还与文人墨客有着紧密的联系。唐诗《曲江红杏》:“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科举考试及第之后在杏园游玩也成了科举人生的标配项目。如孟郊《登科后》也写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尽长安花。” 与文化的联系也让唐代男子簪花之风渐盛。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也有簪花的故事:一次,八戒行走在山坡边,随手便采了几朵野花插戴在帽檐上,却被孙猴子搭讪打趣:“你这呆子,还爱美,丑着呢!”
簪花可是我们中国古代的流传久远的一个习俗。自汉代开始有文献记录;唐代受科举文化影响,簪花之风渐盛,宋代的自然审美以及统治者的推波助澜让簪花到达巅峰,而且礼仪化增强,明清簪花继续,但男子簪花成为过去。直到今天,受奖励时候的披红挂彩,以及婚礼中新娘常常簪花来做发饰,有鲜花也有绢花,而新郎的礼貌两侧也会插金花的风俗,这种景象当是“古风遗留”。
《清明上河图》中人物众多,我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那就是画中的这824个人物本身。这些人姓甚名谁?为什么出现在这幅画中?他们都有什么出身来历?当时在做什么?在画外又有什么样的命运?
图片来源:网络 鬼鬼
责任编辑:藕霸 落落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 不正常艺术图鉴
小红书:不正常艺术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