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杂谈】“专家”和“爱好者”的区别是什么?

2022-12-20 13:12 作者:Viktoriae  | 我要投稿

本文仅基于个人当前的直接或间接认知。

因昨日群友分享一视频而有感而发。


中心论点:“专家”和“爱好者”共享一个交集,在这个交集中,两者没有区别。

在讨论概念前,首先得下定义。这里定义四个概念:广义专家、狭义专家、广义爱好者、狭义爱好者。这里对广义和狭义的划分基于本文背景语境:物种研究。

(1)广义专家:对特定领域有专门研究的人,基于其充足且超出常人的经验、知识和技术,擅长解决该领域的一些或所有特定问题。

(2)狭义专家:粗略而言,在广义专家的定义的基础上,在公共机构或组织等团体中工作且获得了专业认证(资格证)的人。这公共机构最初由不同广义专家组成、建立(此时,他们从广义专家转为了狭义专家),他们互为同行,其中一些能力更强的被指定为“权威”;在这一条件下,以证书或头衔等形式获得同一或不同机构的同行(或直接“权威”)认可的人被认为是狭义专家。

(3)广义爱好者:对特定领域存在兴趣且在该领域上投入了一定精力、了解到了一定程度的人。

(4)狭义爱好者:在广义爱好者的基础上,区别于该集合内的其它元素(补集),他们投入的精力和了解的程度显著更低,他们喜欢的领域只是打发时间的媒介。狭义爱好者与其补集在实际中没有严格的定量分界,在这里只是为了便于表述。


“专家”与“爱好者”的交集显然至少一定是“广义专家”与“广义爱好者”的交集,因为不加以概念和语境限制时,说“专家”就是在说“广义专家”(爱好者同理)。这些人至少拥有以下特征:

  • 对特定领域有专门研究,这些研究行为出自他们对该领域的兴趣。

  • 以兴趣为动力,他们在该领域上投入了一定精力、了解到一定程度。

  • 这些付出使得他们获得了充足且超出常人的经验、知识和技术。

  • 这些回报使得他们擅长解决该领域的一些或所有特定问题。

基于此定义,这些人可以被称作为“兴趣型专家”或“专业型爱好者”。这两概念在这里的定义下没有区别,但两者可能表现为一种梯度,即,若“兴趣>专业程度”,则更倾向于“专业型爱好者”,若“专业程度≥兴趣”,则更倾向于“兴趣型专家”。

从整体集合而言,“爱好者”和“专家”永远不可能是平级的,这归因于两者定义中的“能力门槛”。“爱好者”可以向“专家”过渡,升级成为“专家”。“专家”总是有可能始于“爱好者”(只要ta最终是“兴趣型专家”,那就可以逆推),但并不是所有“爱好者”都能成为“专家”(如果ta停留在“狭义爱好者”,那就不能晋升)。


由于“专家”永远可能是爱好者,所以“广义专家”必然会分为“兴趣型广义专家(和上文中的兴趣型专家同义)”和“非兴趣型广义专家”。同理,“狭义专家”也必须分为“兴趣型狭义专家”和“非兴趣型狭义专家”。

“兴趣型广/狭义专家”是“广/狭义专家”的子集,而“非兴趣型狭义专家”是“兴趣型广/狭义专家”的补集。同时“兴趣型狭义专家”是“狭义专家”的子集,也是“兴趣型广义专家”的子集,也是“广义专家”的子集。

“兴趣型狭义专家”在“兴趣型广义专家”这一集合中的补集与“专业型爱好者”同义,所以没有单独命名。但如上文所述,这一补集会比“专业型爱好者”的专业性更强,因为它是由“广义专家”这一集合交“广义爱好者”这一集合所形成的交集。但由于能力,或者说专业性,是可发展的,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时间、资源等),“专业型爱好者”能达到与该补集同水平。

“狭义爱好者”在这里是“专业型爱好者”的补集,两者区分于能力水平。但因为能力水平是递增的,而非断崖式提升,所以如定义中所述,两者在实际中没有严格的分界,这里集合的文氏图只是以椭圆的形式假定了一个临界值,作为从“狭义爱好者”晋升到“专业型爱好者”的门槛分界。

“广义爱好者(或简称为“爱好者”)”在“人”这一全集中的补集为“非爱好者”;“非兴趣型广义专家(包括“非兴趣型狭义专家”)”也是“非爱好者”的子集。

对“专家”和“爱好者”的区别与相同点的讨论必须在限定集合间讨论。下文中使用的“是”与“真包含于”同义(因此是不可逆的命题;A是B不等于B是A)。从定义而言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狭义爱好者”一定不是“(广义)专家”。

  2. “专业型爱好者”一定是“广义专家”。

  3. “专业型爱好者”一定不是“狭义专家”。

  4. “兴趣型狭义专家”一定是“(广义)爱好者”。

  5. “非兴趣型广义专家(包括“非兴趣型狭义专家”)”一定不是“(广义)爱好者”。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结论在实际中使用,其关键前提就在于如何判定一个个体属于哪一个子集。


国内在“物种研究”这一大领域上的矛盾就是存在部分“专家看不起爱好者,爱好者看不起专家”的情况。实际上,有一大部分争议都是不对等的。这里将“专家”限定到“狭义专家”;下文中的“爱好者”若无说明,是指在狭义到专业型这个区间内的“爱好者”。

“物种研究”是非常大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分类学、系统发育/系统发生学、行为学、发育学、生态学、生理学、毒理学等等。

常见的情况是,看不起“爱好者”的“狭义专家”是从分类学、系统发育/系统发生学等角度(研究物种间关系等等)而言,而看不起“狭义专家”的“爱好者”则通常是从如何饲养好一个个体或物种(与发育学挂钩,但不得不说的是只有少部分“专业型爱好者”能完美地从专业角度解释)的角度而言。当然,也不乏在分类学等领域比不及“爱好者”的“狭义专家”,例如屡见不鲜的错误定种;根据错误等级而言,比不及[“狭义爱好者”+“专业型爱好者”](比不及狭义的一定比不及专业)或“专业型爱好者”。

虽然常见情况是所谓的“专家看不起爱好者,爱好者看不起专家”,但在我身上也有过“爱好者看不起爱好者,拿专家贬低爱好者”。例如我之前一直骂的国内文献中各种混乱矛盾的蝎子中文名,总有爱好者会拿专家来与我诡辩。它们无法直接否定我的论点,只能诉诸权威。这里不对等的情况是,我针对的仅仅是国内专业学术圈中存在的翻译蝎目学名的问题,而不是针对其分类学研究问题。因此我当时就回应称,国内的蝎类学专家确实是专家,但他们只是分类学专家,而不是语言学家。他们的专业只需要求在生物学领域上做好,而不需要在词源学领域上登峰造极。批判的是词源学领域的问题,这不是他们的专长,那么我批判的自然也不是专家的专业性。


接下来是针对上面提及的几类人进行讨论。

(1)为什么会出现“狭义爱好者”?他们有何特点?

“狭义爱好者”是门槛最低的一级,只需对某物产生一时兴起,在其兴趣维持的期间内ta就能保持这一身份。由于“爱好者”这一名词在国内语境(国外可能也是,但我不了解)本身就存在一个潜台词——“专业性不够,只是玩玩的”,所以人们往往才会把“爱好者”和“专家”分为完全割裂的两个群体进行争论。当然,思考过的人也知道,就如我上文所述的,“专家”也很可能是“爱好者”。因此,为了特别指代符合潜台词的人群,我在本文中定义了“狭义爱好者”。“狭义爱好者”不言而喻,是人数最多的群体。在“物种研究”这方面,他们几乎不涉及。他们的特点就是纯乐子,缺乏专业知识——与我最初下的定义相同。在“狭义爱好者”中,级别最低的一级就是缺乏学习能力的巨婴,这便排除了任何会去深入了解特定物种的可能。


(2)为什么会出现“专业型爱好者”?他们有何特点?

“专业型爱好者”是由一部分“狭义爱好者”“进化”而来的,“进化的驱动力”是由“超出其他人的兴趣所导致的主观能动性”。单有主观能动性还不够,客观条件例如先天智力、经济水平、教育程度、人身自由度,以及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的体能等等。缺乏足够的主客观条件使得个体不能跨过“临界值”晋升为“专业型爱好者”。根据我在此的定义,“专业型爱好者”已经踏入了“广义专家”的范畴中,这意味着他们在特定领域上就是“专家”。他们在特定领域上的专业水平,或者是总擅长领域的数量,决定了他们能否更靠近“兴趣型狭义专家”在“兴趣型广义专家”中的补集——暂且笼统称该补集为“兴趣型专家”。他们的特点就是在“广义专家”的定义上多出了“有兴趣”这个性质。


(3)为什么会出现“兴趣型狭义专家”?他们有何特点?

既然该类“狭义专家”是因对特点领域的兴趣而产生的,那么他们必然是“爱好者”,且必然早已不是“狭义爱好者”。可以认为,“兴趣型狭义专家”是从“专家型爱好者”达到了“兴趣型专家”的水平之后,在获得公认资格证明后而产生的。资格证是怎么赋予的我不了解详细过程。这类“狭义专家”的产生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他们是由兴趣所驱动而投入了大量精力,获得了大量知识。“兴趣型狭义专家”不需要从一开始就是从与兴趣直接相关的专业起步。由于“兴趣产生”的自由性——兴趣可以在任意阶段产生,这意味着即便最开始是A专业,ta也可能因兴趣而在B领域上投入大量精力并成为专家。

例如我朋友Graeme Lowe,他并不是生物专业出身,而是电脑编程,但如今也发表了大量蝎类学论文。

兴趣,以我专攻的蝎子为例。对于不少蝎类爱好者而言,喜欢蝎子就是喜欢它本身。例如有人是因为觉得蝎子很强,有人觉得蝎子很帅,又比如我,认为它们的外形很有美感,行为很有趣,性格很可爱。

但“兴趣型狭义专家”不一定是出于这种兴趣,以我朋友Victor Fet为例——他是一名研究了50年蝎子的乌克兰籍蝎类学家,目前在美国的Marshall大学做教授。

在他的一片自传中提到,“Well, I like to study them, but I do not particularly like them”(我喜欢研究它们,但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它们本身)。Euscorpius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属,这个属名也直接被作为了他在2001年设立的期刊名,是一个专门针对蝎目的期刊,至今已有364篇论文在上面发表。

自传中写道
邮件来往


(4)为什么会出现“非兴趣型狭义专家”?他们有何特点?

我相信这一类人最可能是大部分“爱好者”的攻击对象。从一般逻辑上而言,兴趣能成为人最大的动力。充足的动力带来的是充足的精力投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事人不可能屡屡犯下不专业的低级错误。这就意味着被大部分“爱好者”攻击的“狭义专家”大概率就是“非兴趣型狭义专家”。那这种人是怎么产生的?如上文所述,我并不了解国内的科研体制,也不知道资格证是怎么发的,所以我不能就“非兴趣型狭义专家”依然被授予了“资格证”这一事进行评价。那么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一个人会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业?说到这就很明白了。当事人就是不感兴趣,但因为种种原因,ta现在就是在这个领域内工作了。这些原因可以从最基本的“为了在当前城市社会体制中谋生而迫不得已地两劣取次劣地选择了这项工作”,也可能是阴差阳错或其他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兴趣的不足够导致的是专业水平的欠缺,且即便水平欠缺,没有主观能动性也无法驱使ta去提升水平。有两点需要注意:(1)“非兴趣型狭义专家”的迷惑低级操作不一定(或不一定仅仅)是因为水平不足导致的,在网上报道出来的“专家言论”也可能是大环境所迫,也许ta本人也清楚这些言论有多离谱;(2)兴趣没有门槛,所以“非兴趣型狭义专家”是可以向“兴趣型狭义专家”转变的,这些事情是说不准的,也许最初是被迫或阴差阳错进入了这个领域,日后逐渐却有了兴趣,当然,这与本文的主题关联性并不大。与“兴趣型狭义专家”不同,“非兴趣型狭义专家”一定是从该专业直接起步的。兴趣需要钱,但兴趣绝不会以钱为最终目的。这是一个可逆命题——以钱为目的的不能称之为兴趣。不是因为兴趣而从事某行业的一定是为了钱。类似的,其言行举止不能体现出对其专业的兴趣也能反推其从事该领域也只是为了钱。


(5)为什么会出现“非兴趣型广义专家”?他们有何特点?

与上一种类似,不,应该说是基础。“非兴趣型广义专家”无需进行详细定义,只需把“资格证”作为非必要条件即可。生活中可能有人非常擅长杀蟑螂,但ta本身并不热衷于杀蟑螂,只是为了自身或他人的健康幸福而逐渐锻炼出的能力。但是,没有人给ta颁布“杀蟑螂大师”的资格证,ta也不属于任何公共杀蟑螂机构,ta不能被限定进“非兴趣型狭义专家”的集合中,只能在“非兴趣型狭义专家”在“非兴趣型广义专家”这一集合中的补集中游离(这一补集在本文中也没有命名,因为不是重点)。


回到之前所说的“如何将这些结论在实际中使用”,即“如何判定一个个体属于哪一个子集”。这里看似是在讨论如何划分人群,本质上也是在讨论各类人的区别,也就是本文标题所说的,“专家”和“爱好者”的区别是什么?。


“狭义爱好者”,很好判定,甚至当事人本人也清楚。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也许当事人自认为是“专业型爱好者”,而不承认自己是“狭义爱好者”。这就到了如何界定“专业型爱好者”问题上,因为如前文所述,能力是递增的,而不是跳跃的。“狭义爱好者”和“广义专家”有什么区别呢?不必多说,那肯定是不可置否的更低的水平、更少的经验、更缺的认知。


无论是“专业型爱好者”还是“兴趣型专家”(“兴趣型狭义专家”在“兴趣型广义专家”中的补集),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没有最简单、直接的能力证明——资格证书(或头衔)。出示任何形式的资格证肯定比提供任何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实体结果)等来的方便,且由于大众的专业性缺乏,他们往往难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来衡量当事人的能力,相反,资格证则是最能使大部分普通人信服的证明。即便是给权威证明,出示资格证肯定也比让ta当场阅读你的论文来得方便。这原因很简单,资格证几乎就已经囊括了当事人所有研究成果,是一个抽象的标志。因为“专业型爱好者”没有资格证这类东西来判定能力,所以不能根据资格证的有无来划分“狭义爱好者”和“专业型爱好者”。


资格证相当于一种考核,而考核制度是由许多人长期完善的。虽然在本文中已经明确了粗略而言的“专家”和“爱好者”并非两个割裂的团体,但为了符合本文中心语境,便于表述,在此将“专业型爱好者”限定在“爱好者圈”内,且“爱好者圈”不与“专业学术/科研圈”相交。再联系“专家看不起爱好者”的语境,“专业型爱好者”这一“头衔”必然不会是“狭义专家”给定的。通常情况,“专业型爱好者”往往是其他能力更低的爱好者给特定爱好者赋予的“头衔”。赋予的依据可能取决于该爱好者圈的整体水平,也可能取决于“专业型爱好者”与“狭义专家”在能力水平上的近似度。前一种方式是不够严格的,因为该爱好者圈的整体水平可能极低,只不过当事人相比较大部分人而言专业性更强,所以被圈内人赋予了“专业型爱好者”这一“头衔”,但论其客观水平而言,距离“狭义专家”还相差甚远。第二种方式该怎么判断呢?其余爱好者的能力水平不够,意味着他们也不了解这个领域的全貌,所以也没法把当事人的水平放在全领域内衡量。显然“专业型爱好者”如果没有“狭义专家”来评判,往往是比较主观且偏颇的。“专业型爱好者”或“兴趣型专家”,都是由其所处团体内的人进行公认评定的,而这些人往往并非“狭义专家”中的权威,使得难以让团体外人群信服。

那有什么别的办法呢?我能想到的常见方式有两种,一个是最极端且难度最高的,获奖(例如诺贝尔奖),另一个就是发表期刊论文。显而易见,为了使得“专业型爱好者”或“兴趣型专家”的“专业性”更有说服力,仍必须让“狭义专家”中的权威来介入。一旦经由权威认可或通过同行评议,那么当事人的专业性就得到了支撑。我从今年五月到现在发了五篇期刊论文(还有两篇因为客观因素从8月以来一直卡着),那我算什么呢?我也不知道,至少我觉得我还称不上专家,而且我也并不是该专业,所有研究都基于自学。

一旦当事人的能力(经过权威评估)到达一定程度后,ta和本文中定义的“狭义专家”的唯一区别就是是否隶属机构。这从客观上而言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一个人考试得了0分,但如果ta是知道所有正确答案的天才,且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呢?ta的客观能力不容置疑,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人的主观看法,因为他人没有看到直接证据(例如满分考卷;在本文中就指资格证和机构头衔)。缺少资格证或机构头衔便影响了如何快速判定“能力程度”,唯一的方式就是去了解ta的研究成果,或是问ta相关问题(某种意义上的考核)。

“专业型爱好者”和“兴趣型专家”与“广义爱好者(除去“兴趣型狭义专家”)”有什么区别呢?要说区别,那只有这两种集合包含的人群更少,且这些人的平均水平更高。但在本文定义中,这两类人都属于“广义爱好者”。


在资格认证是客观且合理的前提下,“狭义专家”必然是一个领域内的最高级别。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ta每天都处在同行竞争的环境内,光是能不退环境且能保持高质量输出,本就是足够能力水平的证明。

“狭义专家”和“广义爱好者(除去“兴趣型狭义专家”)”有什么区别呢?当且仅当名符其实时,ta的能力水平更高,言论更有说服力。“兴趣型狭义专家”和“非兴趣型狭义专家”的区别就不用说了,一个为爱发电,一个为钱,或是相对少见的,为精神追求(例如,“当事人觉得做这件事是有必要的”,“当事人觉得做这件事是高尚的”),当然也可以同时存在,但看比重。


那最后回到本文语境的矛盾中,引申出一个问题——“爱好者有资格抨击专家吗?”。

呃,就以我个人而言,资格是由能力决定的,而不是由身份决定的,这是因为身份不一定与能力相符(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我要说“在资格认证是客观且合理的前提下”)。能力是怎么衡量的呢?看对知识掌握的正确性与完备性。只要该“爱好者”的这两个参数超越了该“专家”,那我就认为有资格。

实际上,媒体是更大的罪魁祸首。它们报道中所使用的“专家”二字是否真的是“专家”往往没有任何证明。包括我在内的“爱好者”则往往就会见到这些所谓的“专家”发表各种奇葩言论。我不是什么圣人,我以前经常骂,如果现在给我看到了,我也照样骂。但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并未被实名,所以客观上也不构成人身攻击,只是假设确实如媒体所说,是某个“专家”说的——但如果实名了,也不妨碍我骂。作为“专家”,在发表公开言论的时候注重严谨性和正确性是最基本的素质。既然自诩“专家”,既然继续戴着这个“头衔”,那就做出点超越“爱好者”认知水平的事让“爱好者”信服,而不是成天迎合媒体或主动胡诌,一边误导大众,一边给“爱好者”看笑话。你不是“专家”吗?这么厉害怎么连一些“爱好者”都比不上呢?

虽然我永远站在“胡诌专家”的对立面,但不妨碍我坚持上面的一个论点——“资格是由能力决定的,而不是由身份决定的”。在一个领域的特定方面,只有认知水平超出该“专家”的人才有资格骂“专家”。魔怔是当今最常见的现象之一,跟风骂“专家”但自己也不懂多少的人不在少数。本质上而言,和那些自己啥都不懂,还无脑拥护“专家”、抨击“爱好者”的愚民别无二致。如果是这样,那两方都是一丘之貉。甘心吗?不甘心的话就提升自己水平,每个人都提升自己水平就能提升全体水平,从绝对客观能力的层面上彻底真正压制愚民和“胡诌专家”,而不是只会跟风。真要认真喷“专家”那就一五一十地举证论述,而不是只会煽动情绪,不然就把自己所处团体拉低到和对面一个层次。

我不混圈,上述言论只是我的一种观念,这一观念可以被通用于其它方面。例如假定我隶属一个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尚不足以被称为一个圈子,那我希望团队里的人都能有真才实学。我对“团队”的观念和我对“圈子”的观念是共通的。虽然我不混圈,但我群里的人混,所以还是会和我有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看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视频。


杂谈的最后,以一个更本质的综合观点为结论。正因为“专家”和“爱好者”共享一个交集,所以他们不能被完全割裂,不存在绝对的区别,那么从身份角度来争论是没什么意义的。针对本文语境中的矛盾,始终要围绕的是客观能力,而不是身份。天才没有去考取证书,ta就不是天才了吗?

简而言之,就事论事。

【杂谈】“专家”和“爱好者”的区别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