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古典文学的想法
大概是我关于文学和未来的一些想法。
不知为何,这些天在书店里浏览过古典文学布满灰尘的架子,心中总有无限苍凉。以古代文人轶事趣闻为素材的新式文学科普书越来越多,封面上二次元形式的古风美男才女在微黄的灯光下,无比璀璨繁彩,但同时也让我感到如霓虹玻璃窗般的易碎感与虚无感。我并非不支持现代利用当下群体所喜爱的ip与形象来重焕传统文化的生机,但我同时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新一代青少年,购买这些书籍并非是为了了解那些血肉丰满而窘迫与倨傲交织的历史生命,亦并非是为了诗句辞赋平仄有致,音韵婉转的文学价值,我们开始为了古典文学的包装而触摸古典文学,看似我们的知识面与素养因此而提升,但是真正回首望向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初衷,我们却只能无不悲哀而惭愧的意识到,我们一开始被吸引的动机是如此肤浅,我们最终所认识到的古典文学也如其开端一同被我们过度娱乐化与片面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快餐式科普书籍中我们所认识的李白,不是早发白帝城里那个流放终获大赦“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银丝老者,一生如此跌宕起伏;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流量与美貌包装下的诗人形象后,我们所认识的杜甫,不是那个“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沧桑悲圣,在硝烟与战火的长安里,用尽少年登顶,青春颠沛向我们传诵大唐汹涌的时代回响;我们甚至因为那些书本的流量引导,遗忘了那些我们本该认识也同样伟大的“冷门”诗人,我们不会再记得姜夔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冷月无声”;我们也不会再回看梅尧臣的“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我们更不会再背诵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不仅仅只需要看到李白杜甫苏轼的半面形象,只看到诗人们才气纵横完美无缺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文学史与传承史不需要古代的神话,我们需要灵动鲜活的诗人,用他们的梦想与挫折,真诚的穿越时空,遥遥对话。我们更不仅仅只需要那些著名的诗人进入我们的生活,一切美丽璀璨的诗句,无论出自谁手,都值得我们的千年共鸣,或许家喻户晓的诗人更具有普适性与号召力,可我们同样不愿意看到今夜帷幕星子寥寥,那些清雅冷冽的灵魂,那些独树一帜的诗家,又何尝不是古典文学浩浩汤汤的墨染尾迹里,不可或缺的感动与怦然呢?
在这个时代,古典文学的科普性文本的出现,的确证明了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扩大与国潮风靡,这值得欣喜,但追捧之余,我们为何不花一点时间深思,我们对古典文学的浅尝辄止,真的就是它本身的全部价值吗?
文学的发展历程必然要经历时代的探索与一代又一代生命的追问,但摒弃浮华绚丽的外壳,我们又能否发自内心的与其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