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考前答疑(下)

2020-07-25 14:29 作者:柯南家的小于  | 我要投稿

问题5:请教郑老师,我有点依赖八大理论写大作文,但是用的时候感觉比较生硬而且大部分都是借鉴八大理论的内容,这个怎么办?

A、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需要把八大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底蕴,用得时候就不会生硬了。另一个就是熟练度的问题,反复练,熟能生巧;

B、一定注意,我们再有思想深度,材料始终是基础,是桥梁,而且材料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用的位置要尽量靠前,用在前两三行;

C、可以手抄、口背八大理论,然后再理解运用。

小结:八大理论是素养,和申论材料以及平时的积累都是你手中的武器,你要做的应该是有逻辑有选择地表达,和核心主题高度融合才是王道,做到理论化于无形之中。

问题6:请教郑老师,江苏、上海、浙江三地申论的特点和备考侧重点上有什么建议?

答:江苏18年以来,基本上都注重论型型议论文的考察,而浙江则是政论文和策论文穿插着进行(多数地方也是这样);上海则是重在解决问题,策论文考得较多;但是,无论是江苏还是浙江,评论型小文章(观点评论和现象评论)考得都比较多。

小结:大部分地方谈不上特点,大作文都是策论文和政论文穿插。中间的X题型灵活多变,需要把握的是:申论是一个完整的科目,需要整体把握重点题型。重在于把申论体系和考察本质理解清楚,过去的考察题型也只是仅供参考,不是绝对的。

问题7:在a省考时,大作文中写针对式展开时,用a省的负面影响会不会扣分?例如我参加山东省考写合村并举的负面影响,会不会影响我的分数呢?

答:针对式展开的时候,就不要以考试所在省的负面情况为例,也可以回避具体的省份,就说,据调查,当前一些地方,面临XXX情况。

小结:一般作文不直接说具体的人名或地名,都是化用或者代指就可以,不影响我们的表达。

问题8:小对策中难以写出具体化、通俗化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请问老师,应怎么改进?

答:

A.依托材料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提炼,从而做到细节化通俗化。比如材料中提到,不知道农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书籍,那我们就说,通过调查问卷、实地采访、电话回访等各种方式,建立农民需要什么书籍的调查机制。

B.如何确保小对策题朝着细节化、通俗化的方向发挥?要充分的依托材料中的某些细节,又比如,材料中提到,要对官员的不作为、慢作为进行问责,我们抓住“问责”这个细节,进一步发挥,对失职官员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给以降职撤职处分。

C.小对策题,朝着细节化通俗化方向发挥,一定是依托着材料中的某种细节。

小结:小对策题刚刚也有说过,苏晴补充一个,比如资金短缺问题,可以从财政支持、银行贷款、合作社、借贷平台信用贷款等融资方式去考虑。另外,面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还可以从【形式和内容】的方面去做发散。

问题9、请问老师怎么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写出有格局有深度的好文?

答:前几道小题目,可以短时间内突破,但是大文章,一定要平实反复多练多磨的;尤其要写出逻辑严谨,内容充实,有深度的文章,需要反复多练。越大的事情,越需要平时静下心来,反复打磨。一篇文章要经过三次打磨修改。

小结:见多才能识广,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学习申论需要花心思总结,方可事半功倍,尤其是【大作文训练】,真材实料都在处处体现你的思想需要一遍遍地打磨、打磨、再打磨。

问题10:请问郑老师,写对策题的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写成有普适性的对策呢?

答:小对策题需要针对具体细节问题,提出细节化对策。更多是依托材料本身。如果非要有普适性对策的化,比如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报纸电视、微信微博等)进行进行宣传指导;比如,从八大理论中引用细节化部分。但是,尽量从材料本身出发,小对策题更多需要的是个人生活的积累。

小结:普适对策并不是万能的,可以积累,但要建立在【合适】的前提下,看清题干要求和具体主体更加有针对性,多积累思考问题的角度。看到大家对不确定性大一点的,像小对策题都会很慌,其实上大家都会,我们就好好积累,多做题,不必过于担忧,锻炼好郑老师教给我们的申论思维。

感谢郑老师,感谢

感谢郑老师的答疑!!!

其他内容,可以关注郑老师的微博:郑岳峰讲申论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考前答疑(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